胡茂伟
(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贵州毕节55170)
【摘要】本文主要以神经外科麻醉过程中麻醉药物的选择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旨在为实际的临床麻醉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神经外科;麻醉药物;选择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5)13-0323-01
引言
针对神经外科麻醉手术,在选择麻醉药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半衰期短;第二,能够保证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达到镇痛镇静的效果;第三点,不会影响到脑部功能和脑血流和对二氧化碳的反应;第四点,保持患者原有的正常的颅内压和脑代谢;第五点,不存在对神经的影响,药物停止能够及时苏醒,未出现兴奋或术后精神症状的发生;第六点,无药物残留。目前能够实现以上几点的麻醉药物这个方面还存在一定空白,因此在神经外科手术中需要严格做好麻醉药物的选择工作,另外加上其他辅助性措施尽量达到以上要求。
1镇静药
(1)七氟烷。七氟烷属于全身麻醉类药物,无色澄清液体,易挥发,不易燃[1]。具体的用法用量为使用诱导浓度为0.5-5.0%将七氟烷和氧气混合进行诱导。或者是在给予睡眠量静脉麻醉剂后进行诱导。持续阶段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用最小的有效浓度维持麻醉状态,一般浓度保持在4.0%以下[2]。当患者吸入量达到0.5至1MAC时,脑血流增加,颅内压升高,O2脑代率下降,最终导致脑血流调节功能受损。七氟烷在1.5MAC-2.0MAC范围内能够引起脑电图的爆发性抑制,当吸入浓度达到4.0-5.0%时脑电图出现兴奋,但在诱导和苏醒阶段时间短,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可以选择此类麻醉药。
(2)依托咪酯。依托咪酯主要是全身麻醉诱导,乳剂状,具体的用法用量为,采用静注方式15岁以下儿童和老人为150-200ug/kg,成人为150-300ug/kg,静脉注射后1分钟内脑内达到最高浓度。这类麻醉药的麻醉强度是戊炔巴比妥那的4倍[3]。在手术过程中维持麻醉的计量为30-60μg/min/kg,脑血流降低,脑代率O2下降,脑氧供/氧耗正常。脑电图在高浓度状态下呈现出爆发性抑制。能够导致脑部缺氧后多巴胺和其他代谢物释放减少,有效控制兴奋性氨基酸的生成,从而起到防止有害物质的释放。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依托咪酯具有保护脑的作用,此类麻醉药物是心功能不全的神经外科手术病人的首选,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可采用连续静脉输注的方式。
(3)咪达挫仑。咪达唑仑能够产生镇静、催眠的作用,为白色至微黄色的结晶或者结晶性粉末[4]。麻醉后麻醉效果在血药浓度为40ng/ml时出现,在100-200ng/ml达到最大效应。采用肌肉注射能够发生短暂的顺行性记忆缺失。采用静脉注射0.15mg/kg之后脑血流下降30%左右,脑代率O2下降27%。
2.镇痛药
(1)瑞芬太尼。瑞芬太尼能够用于全麻诱导和全麻中维持镇痛。瑞芬太尼只能用于静脉给药,特别是静脉持续滴注给药。
(2)舒芬太尼。舒芬太尼属于强桥麻醉性镇痛药,其镇痛作用是芬太尼的5-10倍。给药后导致脑血流和颅内压的增高,在麻醉过程中与氟哌利多一起使用可减轻此类症状。
3.肌松药
(1)罗库溴铵。罗库溴铵属于全身麻醉辅助药物,维持手术过程中骨骼肌的松弛,一般为注射剂形式。给药剂量需要根据患者情况设定[5]。针对罗库溴铵的给药需要考虑到麻醉方法、手术时间、镇静方法和机械通气时间,同时需要采用适当的肌松监测技术。当手术超过一个小时在吸入麻醉的情况下应该适当减少罗库溴铵的麻醉剂量,或者采用减慢输注速率的方式。推荐剂量为0.15mg/kg。需要连续输注罗库溴铵应先静脉注入负荷剂量0.6mg/kg,出现肌松后再进行连续输注。成人静脉的滴注速率保持在5-10ug/kg/min。
(2)顺苯阿曲库胺。此类为最新一代的肌松剂,白色无定性粉末,适合于全身麻醉。麻醉范围较广,能够使用在气管插管、肾肝功能障碍、心血管手术、老人和儿童病患。
4.结语
不同的麻醉药物需要根据病患的个人情况选择。针对肌肉松弛剂需要严格了解其适应症以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不同的静脉麻醉药在给药方式上需要注意,依托咪酯因可能一直肾上腺皮质功能,因此不能采用连续静脉输注的方式。
参考文献:
[1]任瑜,薛庆生,于布为.异丙酚对记忆功能的影响及相关脑机制[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12,19(05):253.
[2]周少旦,汪志云,臧大维等.短篇论著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血管狭窄程度与脑电图功率谱改变的关系[J].天津医药,2013,17(01):233-234.
[3]纪国余,于威威,季海音等.异氟醚后处理降低新生大鼠缺血缺氧后脑损伤的机制研究[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4,21(03):266.
[4]赵国胜,安洁.HC可视喉镜联合纤维光导支气管镜引导全身麻醉气管插管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19(07):165.
[5]赵媛,孔高茵,刘际童等.鞘内长时间间断注射罗哌卡因小鼠脊髓中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51(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