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妇科妇瘤一科453000
摘要:目的:探讨中晚期宫颈癌应用小剂量顺铂同步放化疗的临床护理。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100例中晚期宫颈癌行小剂量顺铂同步放化疗患者,在治疗的同时均给予系统有效的整体护理。结果:全部患者在治疗的同时,经系统有效的整体护理均顺利完成治疗,并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小剂量顺铂同步放化疗是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有效方式,在治疗中给予系统有效的临床护理,能保证治疗顺利完成,对并发症进行有效控制。
关键词:中晚期宫颈癌;小剂量顺铂;同步放化疗;临床护理
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现阶段临床上治疗宫颈癌,尤其是中晚期宫颈癌最常用的方式就是放化疗。用顺铂为基础的同步放化疗综合治疗可以让宫颈癌患者的生存率得到有效提升,但是在实际的治疗中也会出现毒副反应,所以在临床治疗时,给予系统有效的整体护理措施,对毒副反应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对于放化疗的顺利进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中晚期宫颈癌患者100例,全部患者均确诊,没有放化疗禁忌症,同意采用小剂量顺铂同步放化疗治疗。病理确诊为鳞癌72例,腺癌24例,腺鳞癌4例。
1.2方法
全部患者均给予小剂量顺铂同步放化疗综合治疗,在治疗时并给予系统有效的护理措施,具体的护理内容如下:
①心理护理:对于放化疗,大部分患者都没有正确的认识,在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就应该要加强对患者进行宫颈癌放化疗的健康宣传教育。对治疗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处理办法进行详细的解释,让患者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从而来更好配合治疗护理。
②饮食护理:肿瘤属于消耗性疾病,放化疗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正常组织,所以在治疗中要加强营养,这样才能对组织进行有效修复,让治疗效果提高。患者应进食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2]。护理人员要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两便通畅,让体内毒素更好排泄。
③放疗护理:在放疗时,要保证放射野的皮肤干燥、清洁,避免出现感染。放射野的划线要清楚,如果色线变浅,应及时告知医生将其画清楚,防止对治疗造成影响。不能刺激局部皮肤,不能注射、热敷和贴胶布;也不能用肥皂擦洗和涂抹含重金属、刺激性的药物。放疗前要利用50ml聚维酮碘和0.9%NS250冲洗阴道,每天冲洗一次,如果患者异味重、分泌物多就需要每天冲洗两次。冲洗阴道可以对脱落、坏死的组织进行清除,防止阴道感染,对炎症的消退和吸收非常有帮助,最终可以让放疗的敏感度提升。在宫颈癌放疗早期,放射性直肠炎是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在放疗次数不断增加时,部分患者就会出现直肠反应,主要表现为排粘液便、腹泻腹痛,这种情况下就应该根据医嘱给予黄连素、常态口服液、易蒙停口服,同时给予补充电解质和营养液等治疗[3]。告知患者注意肛周卫生,大便后要用温水进行清洗或者利用湿巾纸进行擦拭,擦拭动作要轻柔,防止擦伤皮肤导致感染。如果患者出现急性直肠炎,就需要及时停止放疗,并给予思密达口服,每天三次。放射性膀胱炎是放疗时常见的泌尿系损伤。护理人员在放疗前要叮嘱患者排尿,放疗后要叮嘱患者多饮水,让尿液的酸碱度降低,让膀胱刺激症状有效缓解。
④化疗护理:首先要加强胃肠道反应的护理,胃肠道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呕吐、恶心、腹痛腹泻以及食欲不振等症状,会对化疗时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进食量、呕吐量以及呕吐物性状进行仔细观察,指导患者进食容易消化、清淡和新鲜的饮食。根据医嘱在化疗时三餐前半小时给予灭吐灵20mg肌肉注射,从而来对急性呕吐进行有效预防。其次是骨髓抑制的护理,放化疗都会在一定程度抑制骨髓,主要表现为血小板下降和白细胞减少。可以给予口服升白细胞药物,比如鲨肝醇、利血生等。护理人员要叮嘱患者尽量不要外出,加强个人卫生,避免交叉感染。对血象进行定期检查。
2结果
全部患者在应用小剂量顺铂同步放化疗综合治疗的同时,经系统有效的整体护理均顺利完成治疗,并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
3讨论
同步放化疗不但能够让肿瘤的局部控制率得到有效提升,同时也可以让远处转移率有效降低,让宫颈癌患者的生存率得到有效改善。但是在实际的临床治疗中,因为治疗的叠加作用以及放射剂量、化疗药物剂量的累积作用,患者可能会出现各种毒副反应,所以护理人员在及时和正确执行医嘱的同时,还需要给予患者系统有效的整体护理措施,这样才能对治疗的毒副反应进行有效预防和控制,让治疗能顺利完成,让宫颈癌患者的经济负担减轻,让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并延长患者的生命。
参考文献:
[1]王忠明,刘桂荣,黄关宏.小剂量PF方案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中晚期宫颈癌的疗效观察[J].肿瘤,2010,30(7)
[2]王忠明,刘桂荣,黄关宏.中晚期宫颈癌同步放化疗近期疗效前瞻性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23(1)
[3]陈森.局部中晚期宫颈癌的同步放化疗研究现状[J].内科,201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