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小腿内侧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45例临床体会

/ 1

逆行小腿内侧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45例临床体会

任弘李智敏

逆行小腿内侧岛状皮瓣

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45例临床体会

任弘李智敏(黑龙江省鹤北林业局职工医院骨科黑龙江鹤北154212)

【中图分类号】R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2-0120-02

【摘要】目的总结逆行小腿内侧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临床应用体会。方法自2005年~2008年,我们对45例踝部、足部软组织缺损的病例,取小腿内侧岛状皮瓣逆行转位修复。结果45例皮瓣全部成活。经过1~5年随访,皮瓣愈合良好,质地优良耐用,外观满意。结论小腿内侧皮瓣操作简便、易行,不需要吻合血管,在修复踝部、足部软组织缺损方面,提供了一个理想供区。

【关键词】外科皮瓣岛状移植

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15例,临床治疗效果满意。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45例,男36例,女9例,年龄18~56岁。病因:车祸碾轧23例,冲压伤17例,烧伤5例。部位:足踝部34例,踝部11例。创面最大面积25cm×15cm,最小面积10cm

足踝部由于局部软组织少,软组织移动差,血运欠佳,外伤后容易引起软组织缺损,且常有骨和肌腱组织外露,而局部可供的皮肤少使修复困难。虽然有多种方法,如游离皮瓣等可以修复该区缺损,但操作复杂,需要吻合血管等,因而并非理想的方法。我科自2005年以来应用以胫后动脉为血管蒂的逆行小腿内侧岛状

×7cm。31例较新鲜,创面清创后一期手术;9例手术后皮肤坏死二期皮瓣修复,烧伤5例经换药创面条件改善后二期手术。

1.2手术方法采用硬膜外麻醉,沿胫后动脉的体表投影(胫骨内侧髁后缘至内踝与跟腱中点的连线)标出皮瓣的轴线,该皮瓣的旋转点位于内踝上5cm,测量出旋转点至创面的长度作为皮瓣血管蒂的长度,根据创面的大小沿皮瓣轴线设计皮瓣(长宽各大于创面1cm)。根据胫后动脉穿支及伴行血管从深筋膜深面穿出部位的确切位置,以此点为蒂做旋转点,适当调整已设计好的皮瓣。该皮瓣内含隐神经及大隐静脉,游离皮瓣时应注意不要让神经和皮瓣分离,在隐神经深面连同肌袖和周围的深筋膜,将整个皮瓣切下来,蒂部筋膜宽度为2~3cm,将皮瓣反转180°,经皮下隧道或明道转移至受区,供区均需植皮修复。手术后“三抗”治疗,必要时烤灯照射。

1.3治疗结果本组45例手术后一期皮瓣完全成活,未发生血管危象,经过1~5年随访,皮瓣愈合良好,恢复保护性知觉,质地优良耐用,外观满意。

2讨论

2.1以胫后动脉为血管蒂的逆行小腿内侧岛状皮瓣解剖特点皮瓣以胫后动脉与伴行静脉、大隐静脉、隐神经周围有血管丛与之伴行并为提供营养,同时也供应周围一定范围的皮肤,并且与深部血管有广泛的交通支,此为设计该皮瓣的解剖学基础[1]。由于该类皮瓣牺牲小腿一条主要胫后动脉,皮瓣血管蒂故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2]。

2.2逆行小腿内侧岛状皮瓣临床应用体会笔者应用逆行小腿内侧岛状皮瓣修复踝部、足部等处软组织缺损45例,经随访观察45例皮瓣全部成活。小腿内侧皮瓣的皮肤质量较好,皮瓣大部分无毛,部位较隐蔽,对外观和功能影响小,皮瓣面积较大,临

床应用最大面积可切取25cm×15cm,具有血供充分、操作简便、安全、血管条件好等优点;皮瓣的缺点是牺牲小腿一条主要胫后动脉,血管蒂位置较深,据文献报到有3%-8%个体胫后动脉缺如或畸形[3],所以术前应仔细检查胫后动脉及足背动脉情况,以防引起供区肢体发生血运障碍的严重后果。是临床治疗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一个可靠的办法,提供了一个理想供区。

2.3术中应注意下列几个问题(1)由于该类皮瓣牺牲一条小腿主要血管(胫后动脉)为代价,可能会影响到足部血供,故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术前必须用超声多普勒探测检查或彩色B超血流动力检查;(2)皮瓣静脉回流主要依靠大隐静脉、胫后动脉伴行静脉及深筋膜浅面的静脉网,切取蒂部时要注意保留一定宽度的皮下筋膜组织,皮下隧道宜宽松,必要时切开经明道转移,以免蒂部受压;(3)应防止皮瓣脱套,顺着血管蒂向近端分离较可靠;(4)在分离皮瓣血管蒂时,如果血管蒂够长,可不必分出伴行血管发出部位。如必须分出时,必须注意不要误伤血管。游离皮瓣蒂部时,宜从深筋膜下进行。必要时借助显微镜,以免损伤胫后动脉与伴行静脉及远端发自动脉的交通支;(5)胫后静脉与大隐静脉之间的交通支应尽可能得到保护。

参考文献

[1]侯春林.皮瓣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73-105.

[2]顾玉东.临床显微外科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303-306.

[3]张朝佑.人体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24-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