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州象城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000
2.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广州510000
摘要:由于工匠的缺乏,导致对传统建筑的描述相对比较困难,本文将参考清做法则例等官式建筑的名称,而对于地域建筑特有的建筑构件名称将参考程建军教授《岭南古代大式殿堂建筑构架研究》以及陆元鼎教授在《广东民居》中提及的有关广府系建筑的部分。另外本文还对东莞地区民居的一些特征进行描述,运用归纳比较的方法,简述广府地区常见的,认识比较一致的内容,而重点描述有东莞地区特色的方面,且尝试找到其渊源。
关键词:明清;东莞;广府;民居;村落;住宅建筑
前言
传统民居按所处聚落性质,可以分成城镇民居和村落民居两种,由于东莞发展迅速,原东莞县和各乡的民居几乎破坏殆尽,本文主要探讨村落中的住宅建筑。
1.东莞地区传统住宅发展简述
历朝历代都对各阶层人等的居住建筑有严格规定,主要集中在厅堂大小和装修标准上,有着十分明确的标准,“洪武二十六年定制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三十年复申禁饰,不许造九五间数,房屋虽至一二十所,随其物力,但不许过三间。正统十二年令稍变通之,庶民房屋架多而间少者,不在禁限。”但对住宅的群体规模、房屋数量,并没有明确规定。清代大致沿用明代的住宅制度,但实际上又放宽了许多。
该地区民居建筑由于用料简单,加上天灾人祸的破坏,若不即时维修,寿命并不会太长。东莞地区明代之前的民居建筑没有保存,但可以从其他方面的资料勾勒出当时的大致情况。秦汉时期汉文化开始有组织的输入岭南,广州出土的明器可以反映出当时的居住形式,其中不少是干栏式建筑,用穿斗式结构。唐代的广州还被称为“茅草都市”,因为那时多数建筑还是茅茨土阶,东莞县内的建筑也应类似。宋元经过多次移民高潮,汉文化成为岭南文化的主体,建筑文化受北方强烈影响,各地出现大型寺庙建筑、多层塔、多孔石桥等,这均说明建筑文化在逐渐走向成熟。到了明清时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建设高潮的发展逐渐衍生出自身的建筑特色。清末到民国,东莞出现不少规模较大的住宅,往往还附带宅院,如著名的可园,现存的还有莞城的道生园、欣遇园,常平桥梓村的人瑞园,但规模、价值和保存状况都不能和可园相比。
虽然历代中央对于间架都有严格的要求,但各地越规的现象也很多。但在东莞地区现存的传统民居中,对于开间的要求,基本都严格遵守,而对于架的要求,由于现存的住宅全部为山墙承重,所以根本谈不上有多少架的限制。总体说来,不仅严格遵照有关制度规定,而且形制十分简单朴实。反观同时期江浙、湘赣地区,两层、总高十多米以上的住宅却经常出现,而北方合院式住宅,进深达四进、五进的院子也并不罕见,即使同是在广东潮汕地区的民居建筑在一组建筑的规模上往往也可以达到多路多进。所以对比其他汉民族地区的民居而言,明清时期东莞,乃至整个广府地区的民居在形制上、单体的规模上都明显显得较为简单。
2.东莞地区传统住宅平面布局与特色
现存东莞地区广府系民居,按开间数分可以分成单开间、双开间和三开间三种形式,每种形式当中又有多种变化。
三开间住宅是最常见的住宅形式,笔者调查的几个村几乎都是以三开间建筑为主,这和广府其他地区一样。不同的是,东莞的三开间住宅的变化形式相当多,而且往往是在同一个村中就会出现很多变化形式。下面以南社塘尾村为例,分析四个典型的三开间住宅。
图1显示的是谢汝镠故居的一部分,呈四合院布局,座北朝南偏东30度,进入凹门斗式的大门是一个过厅,左右各有一间房,过厅和天井通过一道雕刻精美的屏风隔开,天井左右两侧为厨房和杂物房,正房三间,心间为厅,两侧为四个小房间,各自有阁楼。两个厅可以通过开门向天井完全开敞,而六个房间则没有开一个窗。整组建筑规整而保守,严格按照中轴对称,从大门、过厅、天井到厅的序列关系严整清晰,最显著的位置放置着祖宗的牌位,完全体现了中国古代宗法制度,十分典型,而村落中的还有不少住宅都是采取这种平面形式。
图1茶山镇南社村谢汝镠故居三开间部分
谢遇奇故居(图2)则是另外一种情况,建筑大致为东南-西北方向布局,四个立面不分主次,所以也就看不出建筑的明确朝向。建筑由两个正房和两条廊形成四合院布局,入口分别在两条廊的位置。两边正房均为三开间,心间为厅,每个次间为两个小房间。两边正房的面积、体量、平面形式基本相同,只是在红砂石门框的厚度上有所区别,显示出两边主人身份的不同。这组建筑没有强调两边的主次,而是处处体现平等,很可能是和两个家庭成员的关系有关。这个住宅也是这个村落中院落最大的住宅,这和谢遇奇的身份有很大关系。谢遇奇,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中举,同治四年(1865年)中进士,之后随清军在西北甘肃、新疆一带作战有功,被朝廷赐为忠勇之士,最后官至副将、总兵,封建威将军。
a)平面图
b)剖面图
图2茶山镇南社村谢遇奇故居四合院部分
由于村落原有规划的原因,一般村民加建住宅时都不容易向自己原有住房发进深方向发展,而只能朝着面宽的方向考虑。邻水的一排住宅由于靠水一侧有空地,则可以在进深方向加建一进院落。目前笔者看到的出现这种形式的建筑不仅地理位置相似,而起加建方式也相似,即最外墙比原有建筑立面低,可以清楚的看见原有建筑屋顶、轮廓线。并且加建后入口不正对轴线,而是居于一侧。
双开间住宅也是一种常见的形式,双开间,在《广东民居》中称“明字屋”,这种住宅无论从平面上还是从立面、空间体量来看,可以看作是三开间住宅减去一个开间形成的,双开间有两种基本形态,现分别用两个实例来说明。
谢遇奇故居中的双开间部分天井在中间,前后都有厅和房,布局和三开间的形式类似。为了追求空间感觉上的均衡,这种双开间住宅,一般都会保证在第一进和天井的位置看到的是对称的,即看起来左右各有一个次间,实际上一侧次间十分狭小,仅能做储藏使用,而且这一部分的屋顶和主体屋顶不在同一高度上,这一点从立面上就可以十分清楚看到。
单开间住宅在村落中比较少出现,大概是由于单开间房间布局比较困难,村落的用地也没有紧张到需要用大量单开间住宅解决居住问题的程度。
3.东莞地区传统住宅立面特征
民居的入口立面是装饰的重点,经常集中灰塑、木雕、石雕、砖雕等多种工艺来表现。
入口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凹门斗式,入口墙后退300mm到700mm,即入口形成灰空间;另一种则直接在墙上开门,只在门上方做门罩档雨,门罩的出挑方式有多种,有石雕斗栱出挑、木斗栱出挑、砖砌叠涩出挑,一般配合相应的工艺做装饰。
立面上一个重点装饰的部位是封檐板,上面一般雕满繁琐的雕刻,不同于南番顺地区的是,东莞地区通常在封檐板上涂上鲜艳的色彩,从一些残存的颜色来看,常用蓝靛色做底色,红、绿、黄和金是主要的颜色。重点装饰的还有墀头,多用石雕或灰塑来表现。若是凹门斗,一般在凹进的墙面还会沿屋顶有一条彩画装饰,题材比较广泛,山水、花鸟、人物、吉祥图案等等。有实力的大户人家会在两个次间的檐口下方做大面积的灰塑高浮雕。
东莞地区民居的檐口和正脊普遍采用升起,一般同时升起一皮砖,少数有两皮砖的高度,多采取的是直线升起的方式,所以三开间的民居从正立面看,檐口是一条两折的折线。若檐口有水平的装饰条带,其下边线和砖缝并不能对应,而是左右两端相差一皮砖或两皮砖的高度,一般是60mm-130mm,这一点是现在很多修缮复原古建筑时所忽略的。
山墙普遍采用的人字形山墙,住宅中常用的山墙是一种简单的人字形山墙,仅在顶部耸起,而在两端靠近檐口的位置降到和屋面相平的高度。对比广府其他地区而言,东莞地区垂脊的高度比较低矮。
由于在风水上的考虑,立面一般不开窗,或只开高窗、小窗,现在所见的许多窗是在后来使用过程中开的。
从色彩的角度来看,由于大量的民居的门框、墙群、墀头采用红砂岩,同时在檐口的封檐板和彩画喜欢采用鲜艳的颜色,檐口升起,衬以清水砖墙,整个立面的效果显得热烈而活泼。
4.室内陈设与特征
东莞地区民居的室内装修以及陈设都比较简单,装修陈设以实用为主。
民居的主厅在整个民居是祭祖、拜神、行礼会客的地方,地位最重要,位序最高。主厅往往开间最大,空间最高敞。卧室则相对较狭小封闭。现在以南社村两间住宅为例,具体描述一下住宅室内装修以及陈设。
谢汝镠故居的主厅靠后墙位置有一个的阁楼,上面供奉祖先的牌位,阁楼的木板上刻有“满堂吉庆”,“百福并添”,“子孙云集”的字样,表达了古人美好的愿望。后墙的墙面则沿着屋顶和两侧墙壁,绘有色彩鲜艳的壁画,内容是一对蝠鼠和一些花草纹样,左右侧墙则是清水砖墙。而谢遇奇故居的主厅在阁楼的木板上则雕刻上了日常供奉的神位名称:“都天至富财帛星君”、“游天得道三界圣人”、“北方真武玄天上帝”、“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护国庇民天后元君”、“南昌五福车大元帅”、“三元三品三官神位”,两边附对联“烛摇红彩仪金凤,香吐青烟舞巨龙”。阁楼下方靠墙有一张神案,当年神案前还有方桌,两边各一把椅子。
两边的卧室空间通常都比较狭小,一般有阁楼。官至总兵的谢遇奇家的一间最大的卧室也不过8.4平方米的使用面积。卧室里通常摆放一张床、一个盆架和一张桌子,楼上则通常用来做储藏空间。
由于风水上的考虑,民居一般不开窗,如果有窗,也一般是在二楼开小窗,通风效果不佳,采光也较为困难,主要的光源是透过屋顶的几块明瓦的光线。另外东莞现存的这些传统民居在隔热方面效果也不佳,由于民居的屋顶和墙壁围护结构都比较薄,其隔热效果并不好,特别是薄薄的屋顶,并不能有效的阻止热辐射的传入。
5.结语
从明代到清代东莞传统住宅单体发展变化并不大,按照开间数可以分成单开间、双开间和三开间住宅。清末到民国,出现不少规模较大的住宅,往往还附带宅院,如著名的可园。总体说来,东莞传统住宅基本属于广府系民居建筑系统中的一个部分,反映了一些广府系民居建筑的普遍特点,同时带有一定本地区特色,比如中轴对称、又灵活多样的平面形式,是东莞传统住宅基本特征,立面则表现为严谨封闭、朴实庄重,仅在檐口、门楣等处做点缀式的装饰。总体说来,东莞传统住宅基本属于广府系民居建筑系统中的一个部分,反映了一些广府系民居建筑的普遍特点。
参考文献:
[1]东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东莞市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年第一版
[2]程建军,岭南古代大式殿堂建筑构架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3]程建军,中国古代建筑与周易哲学,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
[4]陆元鼎主编,中国民居建筑,中卷,广州,华南理工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5]陆元鼎、魏彦钧,广东民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年第一版
[6]吴庆州,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