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超声诊断异位妊娠的临床价值邓秀英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1

阴道超声诊断异位妊娠的临床价值邓秀英

邓秀英

邓秀英

(资阳市体检医院四川资阳641300)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阴道超声诊断异位妊娠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8月收治的疑似异位妊娠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采用阴道超声检查异位妊娠,对照组采用腹部超声检查,对比分析两组的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诊断准确率为94.34%明显高于对照组诊断准确率75.47%,两组差异显著,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超声检查能够清晰显示子宫、肿块内孕囊样结构、以及肿块内血流信号明显好于腹部超声检查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阴道超声诊断异位妊娠的准确率高,有助于临床治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阴道超声;异位妊娠;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1-0136-02

异位妊娠是一种妇产科急腹症,妊娠时受精卵没有在子宫腔内着床发育,而是在产妇的输卵管、腹腔、宫颈等部位着床发育,其病情变化较快,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健康,为了提早发现异位妊娠并准确诊治,临床上采用B超检查[1]。本文对比异位妊娠术前用腹部超声和经阴道超声检查结果,分析其临床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8月收治的疑似异位妊娠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年龄20~40岁,平均年龄(26.23±2.12)岁;观察组年龄19~37岁,平均年龄(27.23±2.53)岁。两组患者在年龄、婚姻等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腹部超声检查,检测仪器选用Aloka.65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调整探头频率为3.5MHz,为患者用生理盐水适度充盈膀胱后再进行检查,检查时让患者采取仰卧位,并在患者腹部涂上藕合剂,在患者的腹部进行纵向、横向和斜向等不同方向扫查;观察组采用阴道超声检查,检测仪器选用西门子SV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调整探头频率为5.0MHz,患者需要排空膀胱才能进行检查,检查时取膀胱截石位,将少量耦合剂涂在探头后,将消过毒的避孕套放在阴道探头上,再次用藕合剂消毒,将探头缓慢放进患者的阴道内,观察其盆腔结构[2]。

1.3观察指标

采用两组患者子宫的大小,盆腔积液,子宫大小及内膜厚度等情况,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准确率。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对本次采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为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诊断准确率对比

观察组诊断准确率为94.34%,对照组诊断准确率为75.47%,两组差异显著,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异位妊娠属于妇科疾病,其发生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正确及早地诊断出患者是否为异位妊娠,可以提早为患者进行治疗,挽救妇女生命及生育能力,采用B超检查异位妊娠,是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关键,也能为进一步的治疗作为参考依据[3]。

腹部超声检查时,需要通过腹壁和皮下软组织,有可能出现声能衰减,此外还会受到肥胖、肠气的干扰,探头频率等因素的影响,最终影响图像的质量,很难显示出微小的病变,对于异位妊娠的诊断正确性也很难保障,影响医生的诊治;采用阴道超声检查异位妊娠时,操作简便,对患者没有任何损伤,其可以不受肠气干扰直接观测子宫、输卵管、卵巢的详情,观测到盆腔情况,分辨率较高,提高了超声诊断准确率[4]。本次研究,观察组诊断准确率为94.34%明显高于对照组诊断准确率75.47%,两组诊断准确率差异显著,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超声检查能够清晰显示子宫、肿块内孕囊样结构、以及肿块内血流信号,明显好于腹部超声检查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阴道超声诊断异位妊娠的准确率高,有助于临床治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美娇,易江,莲张鹏.阴道B超与腹部B超诊断异位妊娠价值的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医刊,2014,41(7):124-125.

[2]周林,魏力勇,刘爱霞,等.分析经阴道超声与腹部超声在诊断异位妊娠的价值[J].河北医学,2014,20(4):650-651.

[3]马鑫.阴道B超与腹部B超对异位妊娠诊断准确率的对照[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6):175-176.

[4]陈光艳,梁小红.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异位妊娠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3):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