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血液中铅含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血液中铅含量

李正陈翊

李正陈翊

(杭州市余杭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杭州311100)作者简介:李正(1982年-),男,安徽省巢湖市人,硕士研究生。助理工程师,从事水质、食品检测。

【摘要】本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杭州市余杭区276名体检人员进行血铅检测实验,实验表明,血铅浓度处于相对安全水平的人数所占比例达到总人数58.7%,35.1%的人血铅浓度在100~199μg/L之间,说明受轻微的铅影响;其余为200μg/L以上,属于铅中度中毒。加标回收实验表明:回收率均在88%-109%,结果均令人满意。通过对基体改进剂的比较,确定添加磷酸二氢按作为基体改进剂,以消除干扰,效果明显。

【关键词】石墨炉;血铅;超标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433-02

人体经口摄人过量的铅可引发中毒,铅大部分蓄留在骨骼与牙齿中。铅中毒不易治愈,严重铅中毒对人体造成的伤害不可逆转,铅主要是经由肾脏代谢由尿液排出,排泄缓慢。血铅超标会影响人体免疫力、神经传导速度下降智商下降或体格生长迟缓等;重者可导致肾功能损、铅脑病(头痛、惊厥、昏迷等)甚至亡。所以准确测定血铅尤为重要。

目前一般都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血液中铅[1-2],但是大多数实验重现性不好、实验室间比对结果相差很大。这与血液样品的复杂性及酸化程度有密切相关。本文用8%的硝酸对血液进行脱蛋白消化,然后用4000r/min的转速进行离心并加一定量机体改进剂,将样品稀释5倍进行测定,实验结果表明,重现性与准确度都较好,标准曲线相关线性好,灵敏度高,是测定血铅良好的前处理和测定方法。

1实验部分

1.1仪器与试别:SpectrAA110/220分光光度计(美国瓦里安公司);铅空心阴极灯、热解涂层石墨管(威格拉斯北京仪器有限公司)。

铅标准溶液(1mg/mL,使用时稀50μg·L-1)(国家标准物质中心);硝酸(优级纯)、氯化钯、硝酸镁(优级纯)、磷酸二氢铵(分析纯,均购自中国国药集团),水为二次水。

1.2实验步骤:吸取150μL血液于2mL离心管中,加500μL8%HNO3溶液,加100μL基体改进剂,用混合器混匀,用离心机(转速为4000r/min)离心5min,吸取上层清液于进样杯中,待测。

1.3标准曲线的绘制与样品测定:将配置的铅标准溶液(50ng/mL)作为母液,让石墨炉自动稀释成10ng/mL、25ng/mL、50ng/mL,测定吸光度并得出吸光值。同时测定样品及空白溶液的吸光度,代入标准曲线即可得出血铅浓度。

2结果与讨论

2.1石墨炉工作条件选择:灯电流为4.0mA。吸收波长为283.3nm,原子化温度为2200℃,进样量为10μL。

2.2基体改基剂及浓度的选择:在消除基体干扰,增加原子化效率方面,有很多学者已经作了探讨。因为血液中成分复杂,这增加了测定的干扰,所以向待测液中加入基体改进剂以屏蔽干扰:1)加入NH4H2PO4溶液;2)加入Mg(NO3)2溶液;3)加入PbCl2和Mg(NO3)2的混合液作为基体改进剂。

通过标准曲线的线形关系及斜率得出,用NH4H2PO4作为基体改进剂比Mg(NO3)2及PbCl2和Mg(NO3)2的混合液效果都好,这是由于有NH4H2PO4时原子化效率很高,具有较高的抗干扰能力。所以本实验选择NH4H2PO4作为基体改进剂。

2.3检出限及最低检出浓度:对5个近似空白的血样进行测定,得出铅的响应值标准差,按最小检出限为空白值的3倍标准差计算,将峰高换算成被测物浓度,铅检出限为1.7μg/L,最低检出浓度5.0μg/L。

2.4共存离子的影响:在同一浓度样品中分别加入不同的金属离子,在相同的仪器条件下测定其含量。取6次测定结果的平均值由实验结果可见:50倍的Zn2+、Cu2+及20倍的Cd2+对Pb进行测定,结果无明显干扰,相对误差0.2%~7.0%。

2.5精密度:用铅标准液分别配成低、中、高三种浓度的合成样品,用上述的检验方法分别测定3次。由表可见测定低中高两种浓度的被测样,铅相对标准偏差为0.60%~3.37%,从结果可以看出,随着浓度的增大,相对标准偏差(RSD)逐渐减小,这与理论上是一致的,说明实验结果还是可靠的。

2.6回收率:向血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铅标准,测得铅的回收率为88%~109%,符合检测质控要求。

3小结

本方法通过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添加适宜浓度的基体改进剂,选择最佳灰化及原子化条件测定血液中铅,提高了进样重复性,减小了测定过程中的基体干扰,进一步改善了分析的准确度与精密度,是一种理想的快速测定铅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进行的测定,相关线性、灵敏度、检出限、精密度、回收率等均能满足分析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宜明,俞锡林,丁华。全血铅测定的前处理优化与质控检测[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17(2):250-251

[2]余晓刚,颜崇淮。血铅检测方法的新进展[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4,25(2):19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