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第十二中学杨惠根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教育的改革之风越吹越强劲,新课改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正在不断走向深入。但是同时,面对中考、学业水平测试考试和上级各类考试的现实,我们又该怎样来看待并处理好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学之间的关系呢?下面谈一谈笔者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应试式”语文教学
让学生平时学好语文,考前复习好语文,以便在各级考试特别是中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这种想法是对的,这样做也是应该的。
但是,“应试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观念则不同,它在指导思想上把一切教学活动的着眼点完全盯在如何对付各类考试上。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教师放弃了对学生全面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正常的教学活动被扭曲。在语文教学中往往表现在:
1.弃“已考”,重“未考”
教师凭着自己的臆测,觉得可能考的就认真、仔细地教,觉得不可能考的就不认真教甚至不教。如中考,既然现代汉语词语中已经考过了潜移默化、牵强附会、碌碌无为、毛骨悚然、焕然一新、在劫难逃、玲珑剔透……那我就放弃这些词语,只教学生去记可能会考的泻玉泼翠、层峦叠嶂、长篇累牍……既然名句已经考过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那我同样不再触及,专叫其它名句。如此种种。教师猜题押宝可谓绞尽脑汁,用心良苦,也可能考试正好猜中几道题,但造成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缺陷却是不言而喻的。
2.庖丁解牛式教学
过去的语文教学往往是程式化的,一时代背景,二作者介绍,三正音解词,四划分段落,五串讲课文……到最后归纳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而为了对付考试,索性根据考试命题的特点搞庖丁解牛式教学。教课文直截了当只抓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句、关键句群、关键段落……教课文如同庖丁解牛,一篇有血有肉的文章几经分割,皮是皮,骨是骨,肉是肉,可惜一条活生生的全牛不见了。
3.生吞硬练式教学。
为了对付升学考试,很多学校和教师往往赶进度,如初中内容能够在刚进初三时即结束全部新授课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能蜻蜓点水、囫囵吞枣地教,学生被迫囫囵吞枣、浅尝辄止地学。腾出的时间又用于搞各种强化式、密集型训练。教师根据估计要考的内容和题型,设计各种练习题让学生死记苦背,强写硬练。每年秋季到来年春天,各种复习资料也纷纷出笼,通过各种渠道涌入学校。教师为了让学生多练习,也只好让学生尽量多买多练,想通过题海战术取得好成绩。由于学生平时基础不牢,语文素养较差,面对洋洋题海,只好加班加点,死记硬练,正处于花季的孩子如牛负重,不堪劳苦。
4.畸形的“精英”式教学
不少学校为了对付中考,很早就实行快慢分班,文理分科。具体到班上,无论课堂教学、批改作业,还是课后辅导,教师也只好突出重点,兼顾一般,觉得毫无希望的则置之不理。
这样畸形的“精英”式教学,其结果是,好的学生尚能“前途无量”,信心十足,一般的学生已觉希望渺茫,学习时忧心忡忡,而“差”的学生则精神压抑,万念俱灰。且不说学生最后考得如何,单从给学生思想上带来的沉重负担和精神上的刺激来说,就已经不是尚未成年的学生所能承受的和应该承受的。
总之,在应试教育下,学生所学的知识教条而死板,智力和各项语文能力得不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个性受到很大压抑,身心受到严重损害,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教育教学之初衷与效果之间形成让人痛心疾首的巨大落差。
尽管上述做法更多地直接地表现在教师自身,但实际上对应试教育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最有切肤之痛的也是教师,因而绝不能把问题简单地归咎于教师。应试教育问题的产生,既有深刻的社会原因,也有其教育体制内部的问题,它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不断改革和综合治理才能逐步得以解决。目前高中新课程的不断实施、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的不断完善、中考制度的相应改革,都是有利于革除应试教育之弊端,向着素质教育转变的重大举措。做为一名教师,自然更应该主动更新教育理念,从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到全面的素质教育上来。
二、中考与素质教育之关系
1.语文中考考什么
从多年特别是近几年语文中考的情况看,尽管对每年的中考题大家都有这样那样的一些看法和意见,但笔者以为,在总的发展趋势上,语文命题已基本克服了过去重知识、轻能力、离大纲、出偏题的倾向,越来越重视按照大纲要求对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测试,即对学生语言素质、思维素质和知识积累的测试。中考试卷中各考题在素质测试上虽各有侧重,但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具有显见的学科综合性特点。
语文基础知识类的试题,侧重于对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语言素质的测试,但同时贯穿着对思维素质和知识积淀的测试。以语病题为例,学生要从中选出一个有语病或没语病的句子来,其中即贯穿着凭借知识积累和经验对问题或进行分析性判断或进行直觉性判断的过程。对于这几方面的语文素养都比较好的考生来说,他可以凭借语感实现知识经验的迁移,对问题作出迅速的直觉的判断;而对于这几方面的语文素养相对较差的考生来说,则只好对A、B、C、D四个句子一个一个、一步一步地进行分析、比较,或者作出盲目的判断。
阅读类的试题,侧重于考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而这种理解能力本身就是语言、思维和知识积累几方面语文素养的综合能力的体现。要理解一篇文章,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须有相应的知识积累。从现代文阅读题来看,近几年考题的内容便涉及到科技创新、历史与考古研究、民族传统、环境污染与整治等方面的知识或理论,如果缺乏相关的知识积累,便会对理解文章带来一定的困难。而无论对文章的局部性理解或整体性理解,其中又贯穿着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归纳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过程,可见,考理解,实际上也就是在考综合的多方面语文素养。
作文试题更是对考生三种基本素质的综合测试。文章用词是否恰当,句子是否通顺,修辞是否妥贴,标点是否正确,书写是否规范等,这些都是语言方面的问题。审题能否正确领会题意,观点是否正确,中心是否突出,思路是否清晰,联想和想象是否丰富而合理,推理是否严密等,这些都是思维方面的问题。能否有充分而典型的事实材料和理论材料可供选择,使文章内容充实而富有新意,这又是知识积累方面的问题。
因此,如果问:语文中考考什么?笔者的看法是,考语言,考思维,考知识积累,考以语言为工具对考生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思维加工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应该怎样看待素质教育与中考的关系
不少同仁提出过素质教育与应试之间的关系问题,往往感到要想对付中考,取得高的升学率,就只有搞应试教育,而素质教育强调的是教育的全体性、全面性和基础性,它势必会影响中考的成绩。这反映了一些教师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所引起的一种思想困惑和疑虑。
应试教育真的有利于中考吗?笔者认为否。从上面所列举的应试教育下语文教育被扭曲的各种表现看,应试教育只会使学生记教条、死板的书本知识而缺乏实际的运用能力,知识积累狭窄而贫乏,头脑僵化而缺乏思维的应变能力。且不说应试教育从根本上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教育目标,仅就中考而言,它与当今注重素质测试的要求也是不相适应的。应试教育必然导致学生素质低下,素质低下便必然不会考出好的成绩,多数教师恐怕在这方面都有着实际的体会。
素质教育真的不利于中考吗?笔者同样认为否。素质教育是不以中考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它注重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基本素质的全面提高,以使所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并为学生的终身优质发展和幸福生活奠基。但是,素质教育也决不与中考相矛盾。从上面对中考要求的分析即可看出,中考的导向,就是要中学的基础教育能够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以从中选拔高素质的人才。如果我们能够着眼于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地抓好素质的培养,全体学生的素质必然会稳步地提高,高素质的学生也必然会成批地脱颖而出。学生的整体素质高,应变能力强,不管中考的题目怎么出,他们都会以不变应万变,从容自如,考出好的成绩来。所以,我们不应该误以为素质教育就是低标准、低质量的教育,担心素质教育会影响中考的升学率;而应该认识到只有抓好素质教育,才能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更多更好的人才;即使那些考不上的学生也会因为有了扎实的基础和良好的素质,而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成为有用之材。
三.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特别应加强对学生思维素养、知识积累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从语文的素质教育来看,在人们的思想上对语言素质的培养是比较重视的,而对思维素质和知识积累的问题却往往认识不足。在内容上,如果学生缺乏相应的知识积累材料,缺乏相应的思维能力,那就难以形成正确的观点、明确的中心和充实的内容。文章的结构,实际上也就是内容的逻辑结构。无论纵式、横式或合式结构,无不反映着思维过程的轨迹,反映着思维逻辑的周密性。可见,作文的内容和结构,重点都是在测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积累度。学生作文考不好,正说明了平时我们对学生思维素质培养的不足以及学生知识积累的匮乏。
中考指挥棒明示我们,思维素质、知识积累、人文素养的培养乃是语文整体素质的非常重要的组成,而这些却又是目前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在由“文字—语言”型教育向“语言—思维”型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切切实实地抓好思维训练,使学生的思维素质和语言素质同时得到提高。这就需要我们系统地掌握一些思维培育的理论,并将这些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这是新课改背景下素质教育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