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期健康生活方式管理及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3

浅谈新时期健康生活方式管理及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赵仁彩

赵仁彩(襄阳市保康县寺坪镇中心卫生院441604)

【中图分类号】R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5-0019-03

【摘要】“加强全民健康教育,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是国家卫生部提出的旨在提高全民健康意识和健康生活方式行为能力的重要理念,也是各级政府和部门尤其是卫生部门应该关注和探讨的话题。笔者是一名在基层工作多年的医务人员,所作所为,所见所闻,颇有心得。鉴于此,笔者就健康生活方式的管理以及健康生活方式教育的方法与策略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期能够得到专家的指点。

当前,正值“十二五”期间,国家卫生部早在全国《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就明确提出了“加强全民健康教育,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的号召。同时,为有效控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癌症等主要慢性病的危害及其危险因素水平,国家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全国爱卫会办公室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发起了以“和谐我生活,健康中国人”为主题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然而,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何推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正是我们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健康生活方式相关条件及要求

健康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心理平衡四个方面。

合理膳食:其主要原则为”食物要多样、饥饱要适当、油脂要适量、粗细要搭配、食盐要限量、甜食要少吃、饮酒要节制、三餐要合理。”

戒烟限酒:吸烟的长期危害,主要是引发疾病和死亡,包括诱发多种癌症如肺癌、喉、口腔、咽、食道、胰腺、膀胱等癌症,使心脏病及脑中风发作,促使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的发生。适量饮酒可以起到一定保健作用,但酗酒对人体的危害也是很大的,酗酒会毒害肝脏,损害肝功能,使肝细胞受损变性,最终导致肝硬化,医学上称之为“酒精肝”。长期酗酒的人,还会发生酒精中毒性心脏病,严重者可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突然死亡。要使饮酒有利于健康,关键在于适量。

适量运动:“生命在于运动”,一个人要想健康长寿,就必须经常运动、活动和锻炼,运动能强身健体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但人们在参加体育锻炼时需要掌握两个要点,即持之以恒和运动适量。中等强度的、有规律的有氧运动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而过量运动,则会削弱免疫功能,破坏身体的防御系统,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病毒和细菌可能乘虚而入,以致患病。运动作为一种健身方法,要讲究科学性,根据各人的不同身体状况,年龄、性别、职业、有无慢性疾病,爱好,生活习惯、经济条件、家庭或社区的健康设施等情况,来选择运动项目,制定适合自己的运动方案,才会收到良好的健身效果,达到健康长寿的目标。

心理平衡:人的健康除了身体健康外,还应包括心理健康与社会交往方面的健康。精神心理状态对身体的健康有重要影响,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保护和稳定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有利于保持身体健康,促进疾病的康复,阻止患病时病情的恶化和进展,减少疾病的发生。而不良的心理状态则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对体内各器官的功能调节失常,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紊乱,使各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发生障碍,机体的免疫力下降。这样不仅会减弱机体抵抗一般疾病的能力,甚至还会削弱监视和清除自身细胞突变的能力,由此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要想心理健康就要做到:善良、宽容、乐观、淡泊。

二、不良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危害性调查分析

对人类健康危害最大的不良行为生活方式主要有酗酒、吸烟、吸毒、性乱、赌博、不良饮食习惯、滥用药物和缺乏体育锻炼等。

1.酗酒:由于酗酒所致健康损害和社会问题可分急、慢性两大类。急性的包括急性酒精中毒、车祸、犯罪、斗殴、家庭不和等。慢性的对健康主要损害有酒瘾综合征、酒精性肝硬化、心脑血管疾患、性功能减退、免疫力下降、营养不良、影响生育及后代健康等。

2.吸烟:吸烟是易罹患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病、冠心病等疾病,导致心、脑血管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子。同时烟雾中含有一氧化碳、尼古丁、焦油和氰化物等有害物质,污染环境,对被动吸烟者的健康造成危害。为反对吸烟,WHO将1988年4月7日的世界卫生日定为无烟草日(戒烟日),1989年起把每年的5月31日定为无烟日。

3.吸毒:吸毒损害吸毒者自身的身心健康,并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染上吸毒恶癖,往往难以自拔,吸毒者为获得毒品而不择手段,沦为卖淫、盗窃、凶杀等各种犯罪,严重影响社会安定,败坏社会风气。使用静脉毒品,还可增加艾滋病传播机会。

4.性生活紊乱:性生活紊乱可造成性病的传播。性传播性疾病,具有特定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特殊的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规律。它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危害极大。尤其是艾滋病,患病后破坏机体免疫功能,死亡率极高,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

5.赌博:赌博影响生产、工作和学习,增加犯罪机会,酿成家庭悲剧,败坏社会风气,对健康也有很大损害。

6.不良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与胃癌、食管癌的发生与死亡关系密切。健康状况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7.缺少锻炼:缺少锻炼会引发运动不足综合征。

笔者曾经以健康调查问卷方式对保康县寺坪街社区15岁以上的996名社区居民进行了一次随机抽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居民中,有180人嗜好吸烟,占18.07%;有33人嗜好饮酒,占3.31%;有445人表示平时很少参加体育锻炼或健身运动,占44.68%;有429人表示无定时或无健康体检,占43.07%;有469人表示每天的豆、奶制品饮用量不足,占47.09%。从健康知识来源渠道看,表示主要来源于电视广播的有375人,占37.65%;表示来源于报刊书籍的251人,占25.20%,表示通过社区健康教育途径的有159人,占15.96%。通过以上调查数据,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社区居民存在较多不良生活方式,而社区健康教育比较薄弱。社区相关部门应针对本社区居民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分布特征,组织开展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活动,同时采取一定干预措施,以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三、生活方式管理的主要内容

所谓生活方式管理,从卫生服务的角度来说,生活方式管理是指一个人或自我核心的卫生保健活动。强调个人选择行为方式的重要性,因为后者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生活方式管理通过健康促进技术,比如行为纠正和健康教育,来保护人们远离不良行为,减少健康危险因素对健康的损害,预防疾病,改善健康。与危害的严重性相对应,膳食、体力活动、吸烟、饮酒、精神压力等是目前对国人进行生活方式管理的重点。

1、以个人为中心,强调个体的健康责任和作用。不难理解,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纯属个人的意愿和行为。我们可以通过一定途径、采取一定形式告知人们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有利于健康应该坚持的,比如不应吸烟,如果吸烟应该戒烟;不应挑食、偏食而应平衡饮食等等。我们也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和渠道帮助人们做出决策,比如提供条件供大家进行健康生活方式的体验,指导人们掌握改善生活方式的技巧等等,但这一切都不能替代个人做出选择何种生活方式的决策,即使一时替代性地做出,也很难长久坚持。

2、以预防为主,有效整合三级预防。预防是生活方式管理的核心,其含义不仅仅是预防疾病的发生,还在于逆转或延缓疾病的发展历程。因此,旨在控制健康危险因素,将疾病控制在尚未发生之时的一级预防;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而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的二级预防;以及防止伤残,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的三级预防,在生活方式管理中都很重要,其中尤以一级预防最为重要。针对个体和群体的特点,有效地整合三级预防,而非支离破碎地采用三个级别的预防措施,是生活方式管理的真谛。

3、通常与其他健康管理策略联合进行。与许多医疗保健措施需要付出高昂费用为代价相反,预防措施通常是便宜而有效的,它们不仅可以节约更多的成本,同时还可收获更多的边际效益。根据循证医学的研究结果,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经确定乳腺癌、宫颈癌、直肠癌、心脏病、老人肺炎、低出生体重、乙肝、结核等19种疾病或伤害是具有较好成本效果的预防领域,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疫苗的运用,如在麻疹预防上花费1美元的疫苗可以节省11.9美元可能发生的医疗费用。

四、实施健康生活方式管理的主要策略

随着人群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相应带来了新的健康问题。调查和监测结果表明,与膳食不平衡和身体活动不适等导致相关的慢性疾病及其危险因素呈快速上升趋势,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突出问题,如不采取积极行动,我们面临的将不再是单纯的健康负担问题,而是关系能否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问题。为此,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策略:

1、政府积极倡导和推动。认真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时出台支持性政策及措施,充分发挥领导示范作用,结合本地区特点,开展各项示范活动。

2、努力营造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盥论环境。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全面跟踪和长期跟进,形成一个鼓励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的社会氛围。

3、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围绕行动的主题,采取多种形式与企业、团体、非政府组织量及个人合作,规范合作方式,建立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各自在促进全民健康生着方式行动中的力量和作用,形成促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合力。

4、大力普及相关知识。根据不同人群特点,以群众喜闻乐见及易于接受的方式,普及健康生活方式的有关知识。

5、促进全民行动。分时段推出不同板块和技术措施,使健康生活方式逐步成为全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觉行动,打造长期战略品牌。

6、加强督导与评估,定期督导、评价行动的实施情况,及时提供反馈意见,定期向社会公布实施情况,对成绩突出的地方、部门、单位及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参考文献

[1]《中国保健》期刊,卫生部主管,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主办.

[2]周逸之.《专家教你健康生活方式》.中南大学出版社.

[3]白玥.《我国公众健康知识和健康教育模式需求分析》.

[4]祝白春.良好的生活方式和慢性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