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沙医学院15级医学影像学本科3班湖南长沙410219
2.长沙医学院医学影像学院湖南长沙410219
随着人类科技的飞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的健康问题,也对医疗水平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医学影像学作为临床医学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已经由传统的单一X线成像(透视、摄影和血管造影),快速扩展为包括超声、放射性核素显像(主要是SPECT和PET)、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等多种影像学技术组成的“家族”。同时,许多新的影像设备和影像技术被应用于临床,大大提高了医生对疾病的诊疗水平。
一、医学影像检查方法
(一)X线
1.X线的产生、成像原理及应用
X线是一种高频(约3×1016Hz~3×1020Hz)、短波长(约10-3~10nm)、有较强穿透作用的电磁波。自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拍出第一张X线照片以来,X线就在医学影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X线具有穿透性、感光效应与荧光效应。而人体不同组织间存在密度和厚度的差别,一部分X线经人体组织器官吸收后,剩余的X线使照片感光或荧光屏显象,最终使人体形成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图像。X线机的出现,使人们能够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与治疗。尤其在呼吸及骨骼系统的运用非常广泛。
2.X线的发展
随着技术的发展,传统的X线逐渐衍生出新的检查方法:计算机X线摄影(CR)与X线数字摄影(DR)。CR摄影的优点是灵敏度和空间分辨率高并且降低了患者辐射剂量。DR摄影相比CR摄影,其优点更多,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CT),是计算机与X线相结合的诊断技术。CT成像包括三个连续过程:获取扫描层面的数字化信息、获取扫描层面各个体素的X线吸收系数以及获取CT灰阶图像,将X线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再由模拟/数字转换器处理后输入计算机,最后用不同灰度等级在显示器上显示出来。目前随着世界人口老年化比例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人出现因骨质疏松而引发的相关临床疾病。所以出现了Micro-CT(microcomputedtomography,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又称微型CT、显微CT,它是一种非破坏性的3D成像技术,可以在不破坏样本的情况下清楚了解样本的内部显微结构[1]。骨骼是Micro-CT最主要的应用领域之一,其中骨小梁又是主要研究对象。
(二)超声
1.超声诊断原理及应用
超声诊断(ultrasonicdiagnosis)是将超声检测技术应用于人体,通过测量了解生理或组织结构的数据和形态,发现疾病,作出提示的一种诊断方法[2]。它具有无创、无痛、方便、直观的特点,尤其是B超,应用广泛,大到颅脑、心脏,小到尿道、前列腺、卵巢等,以及用于孕妇产前检查。与X射线、CT、磁共振成像并称为4大医学影像技术。
2.超声诊断发展
超声分子影像技术,具有高特异性、实时、无创无辐射等优点。新的超声检查,日益受到重视。但目前还在研究之中,如何减少成像或治疗过程产生的不良反应等,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解决。彩色超声从二维、三维到四维,影像检查更加清晰,特别是在胎儿检查中,发挥着及其重要作用。
(三)磁共振
1.磁共振成像原理
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是通过对静磁场中的人体施加某种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使人体中的氢质子受到激励而发生磁共振现象[3]。
2.磁共振成像应用
MRI已应用于全身各系统的成像诊断。效果最佳的是颅脑,以及脊髓、心脏大血管、关节骨骼、软组织及盆腔等。目前利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threedimensionalarteryspinlabehng,3DASL)进行灌注成像,在颅内肿瘤新生血管给与准确的肿瘤分级。为了抑制脂肪物质对检查的影响,提高病变与背景组织之间的对比,准确显示病变部位,提高诊断效率,目前多采用多对比度成像。
(四)介入放射
1967年,Margulis提出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Radiology),它是在影像学方法的引导下采取经皮穿刺插管,对患者进行药物灌注、血管栓塞或扩张成形等“非外科手术”方法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4]。介入是一门融医学影像学和临床治疗于一体的新兴边缘学科,涉及人体消化、呼吸、泌尿、骨科、心血管、神经等多个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尤其对以往认为不治或难治的病症(各种癌症、心血管疾病),介入开拓了新的治疗途径,且简便、安全、创伤小、合并症少、见效快。
随着介入治疗的发展,一种由X线成像与电子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综合应用的技术——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被运用于临床,DSA是应用电子计算机将含碘浓度很低的血管影像,运用数字减影技术增强、提高到肉眼能够见到的水平。随着DSA的迅速推广,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
(五)核医学影像
核医学又称原子医学。是指放射性同位素、由加速器产生的射线束及放射性同位素产生的核辐射在医学上的应用[5]。在医疗上,放射性同位素及核辐射可以用于诊断、治疗和医学科学研究,核医学对病人安全、无创伤,它能以分子水平在体外定量地、动态地观察人体内部的生化代谢、生理功能和疾病引起的早期、细微、局部的变化,提供了其他医学新技术所不能替代的既简便、又准确的诊断方法。
(六)分子影像医学
Weissleder等最早提出分子影像学(molecularimaging)是运用影像学手段显示组织水平、细胞和亚细胞水平的特定分子,反映活体状态下分子水平变化,对其生物学行为在影像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6]。与经典的医学影像技术相比,具有“看得早”的特点,分子影像技术能够探查疾病过程中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异常,在尚无解剖改变的疾病前检出异常,为探索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评价药物的疗效中,起到连接分子生物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作用。
二、总结与展望
随着21世纪到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与医疗水平的提高密不可分。但就国内目前现状,部分患者不了解影像诊断技术,因医生提出检查效果更好、价格更高的检查方法,而不理解,造成许多误会。所以普及医学影像学知识也是有很有必要的。
目前各地的医疗水平差距仍很大,某些疾病检查与治疗的费用仍比较昂贵,主要原因可能是医学影像设备的费用较高,国外医疗设备仍占有较大地位,但随着国内一些厂商研制医疗设备的投入不断加大,相信不久,我国的医疗设备也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进一步提升我国疾病诊疗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朱小洁,钱付平,张浩.X射线显微CT的应用现状及发展[J].化工新型材料,2011,39(4):5-8
[2]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4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1-9
[3]陈颖立,陈永信.磁共振成像MRI的原理及其发展动态[J].山西电子技术,2001,1:3-4
[4]奚廷斐,郑玉峰.介入医学工程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材料进展,2010,29(12):17-26
[5]朱朝晖,程午樱,罗亚平等.2012年度中国核医学和分子影像学科技发展[J].协和医学杂志,2013,4(3):233-237
[6]孙夕林,王凯,李宏利等.分子影像技术在转化医学中的应用[J].2014,14(2):377-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