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滨水景观共享性设计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8-18
/ 2

关于城市滨水景观共享性设计的思考

王芳

伊宁市园林管理处新疆835000

摘要:水是一切生命有机体赖以生存的基础,一个生命从孕育开始终其一生都与水密不可分。城市中的滨水区对于人类同样有着内在的、持久的吸引力,因此,也就成为最具灵性与吸引力的空间之一。滨水区的共享性设计不但是一种较前卫的设计理念,还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理论系统。这一系统不仅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其强大的生命力更在社会意识中得到广泛的体现。基于此,本文主要以新疆伊犁地区为背景对城市滨水景观共享性设计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城市滨水景观;共享性设计;思考

1、前言

作为城市中能直接接触到的水体,除了能改善城市物理环境和提供多种实用功能外,也是极富变化的因素,使得滨水地区成为“一个城市中景色最优美、最能反映出城市特色的地区”。滨水区是城市景观空间的灵魂所在,是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建设系统交融的城市开放空间,具有极强的共享性特点。随着城市滨水景观功能的变迁和现代人群社会心理的转变,为共享性设计的发展提供了现实性和可能性。

2、滨水区的环境特征

滨水区域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自然子系统和人工子系统的交错带,是城市中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共同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带之一,具有极高的生态敏感度。水中的生物和水边的绿色植物作为城市复合生态系统中自然子系统的组成部分,在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调节城市环境的物理特性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明显的作用。水体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功能体现在诸多方面:人工子系统中主要在使用功能(饮用、运输)、生产功能(灌溉、工业生产、渔业生产)和休闲功能(观赏、戏水、游泳、垂钓、赛艇等);城市自然子系统中主要表现在构成群落生境、区域水循环和微气候调节(温度、湿度、微风)等环境功能。

3、滨水区景观共享性设计

对于城市滨水区这样的特殊空间来说,共享性设计不仅是一种设计理念,还是一个较完整的理论系统。

3.1空间共享———交通的可达性

滨水地区往往是城市交通最为集中、水路与其他各种交通方式换乘的地区,特别是随着现代滨水景观开放性功能的升级,该区域往往成为城市人流聚集的重心,因此,组织好流畅的交通系统是共享性设计实现的前提。交通可达性是滨水区与城市其他区域进行空间衔接的保障。

在交通系统的组织上,通常采取将过境交通与滨水地区的内部交通分开布置的方法。一方面,整合滨水区境外道路,增加滨水区的可达性,消除影响滨水区联系的障碍;另一方面,在滨水空间建立滨水林荫道、散步道、广场和各层次的步行系统,强调安全性、易达性、舒适性、连续性和选择性,减少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间的干扰,确保步行系统的畅通。此外,滨水区作为吸引大量人流的地带,对于停车场位置和规模的设置也是交通组织不可忽视的方面。

3.2资源共享———景观的亲水性

人与生俱来便具有亲水的特性,对水具有强烈的依恋之情,滨水区水域的开放性特征,恰好给人们提供了最佳的情感寄托空间。以水为主题的亲水性设计不仅是景观细节的表达,更是共享性设计的生动体现,通过人与水的亲密接触,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共享,融情于水,情景交融。亲水设计具有广泛性和全面性的特点,在滨水区蓝带、绿带、灰带三大景观设计要素上均得到了体现。

3.2.1蓝带

滨水区的蓝带主要指水域和水际线这一范畴。亲水设计在蓝带规划和水面节点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护岸处理:生态驳岸的应用实现了生态化功能,减弱了水与岸的边界性,不仅体现了自然美,同时具有一定的抗洪功能。如英国湖区国家公园(Thelakedistrictnationalpark)的生态驳岸设计,体现了自然生态与人工建设的巧妙结合。

2)水艺景观:喷水、叠水、跌水等不但有很强的视觉艺术性,还可以通过多种技术手段,给人以触、听、嗅等多方面的感官享受,提高水景的感染力,体现人性化设计。如英国埃文郡巴斯艾汶河(RiverAvon)的跌水景观,通过多感官设计,尽展水域魅力。

3)桥的设计:桥是连接水和陆地不可缺少的设施,也是人与水近距离接触的途径之一。桥的美丽,一言概之是它的构造美,是追求合理性、功能性的产物。

3.2.2滨水区绿带

主要指滨水区绿化,包括绿化的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滨水区的绿化设计,要注意以培育地方性的耐水性植物或水生植物为主,同时高度重视水滨植被群落的规划,它们对河岸水际带和堤内地带这样的生态交错带尤其重要。水生植物的组织可以形成别致的水面景观,对游人的视线起到较好的延展作用,活跃的水上空间,为亲水性和共享性提供了生态引导。同时,水上绿化设计对于净化水体,稳定微生态系统的循环作用不可忽视。

3.2.3灰带

滨水区灰带包括该区域内的一切硬质景观。灰带景观中,大至广场步道,小至台阶雕塑,都可将亲水性设计巧妙地融入其中,成为景观一大亮点。

1)亲水广场:从传统街区的空间关系中得到灵感,设计师归纳出四种亲水广场的设计模式,即“新穿过式”、“新相交式”、“新旁侧式”和“新末端式”,为滨水广场设计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2)亲水设施:亲水设施包括亲水平台、水边护栏、缘石等,是人们全面接触水体的第一线媒介,因此,亲水设施不仅要处理好人与水的衔接关系,更要遵循安全、便捷、舒适、美观的原则。例如,栈桥式亲水平台,在满足亲水需要的基础上,给人以特定的文化感受,将多元化的亲水平台与传统的水埠形式结合使用,还可以加强空间的围合感,形成别致的私密空间。此外,护栏的人性化设计,缘石的雅致意境,铺地的视觉限定,可给人的亲水活动增加多样的情趣。

3)亲水活动:利用水域的天然条件,各种亲水活动的开发不拘一格,水幕电影、戏水乐园、游泳、跳水、竞艇、溜冰等,既满足了人们的亲水需求,又有益身心健康。随着新亲水项目的不断开发,人们的感官享受会更加丰富,爱水意识会愈加强烈。

3.3行为共享———公众的参与性

人的行为是景观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不仅是设计的服务对象,也是景观的组成部分。在滨水区这样的开放空间,公众的参与是景观共享性的重要标志。滨水景观的行为共享性设计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设计语言对行为的引导。作为开放空间的滨水区,容纳公众的群体行为是其主要职能之一,然而公众行为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逆反性特征,因此,在行为设计上应侧重引导而非操控。现代设计语言特别是导向设计,在引导人的行为问题上独辟蹊径。滨水区的共享性决定了设计师在使用设计语言引导公众行为时,要善于抓住公众行为和心理的共性特征,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重视细节设计,从而引导人们参与特定的活动,实现行为共享。

2)公众行为戏剧化的巧思。滨水区景观设计中,对公众行为逻辑和景观构成方式进行巧妙的组织,可以形成具有一定戏剧化情境的空间效果。例如,在水城威尼斯,人们乘坐“贡多拉”在水道中或观光或穿行,当船上的游客正在尽情体验水城风光的同时,自身也被岸上游客当作一种生动的水上景观来欣赏。这便是一种角色互换式的戏剧化情趣,与传统园林中的借景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3.4精神共享场所的隐喻性

场所是人与环境情感交流的桥梁,是环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交互作用的结果。场所的隐喻也是人通过认识环境本身,显示出的精神或心理、情感态度或某种认知关系。场所的隐喻性经常表现出一种场所精神,这种场所精神是能给人心灵以震撼的空间艺术,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场力,是城市开放空间环境艺术的最高境界。场所精神在使人感到愉悦的同时,又能制约那些不协调的行为,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净化了心灵,提高了素质,可以说是人性化的最高追求。另外,场所的隐喻性往往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段,以具体形象的模式展现出来。这些形象或为雕塑,或为小品,或为设施,这些具有象征性的艺术品,在滨水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不仅有审美价值,更具备深厚的人文和历史价值,对城市形象有很强的塑造作用。

4、结语

综上所述,共享性设计无论宏观规划还是微观体验,无论人文关怀还是意境塑造,都始终如一地以最整体、最公平、最和谐的方式,圆满地解决人与环境的种种不协调问题,为城市空间设计理念的延续开辟新的道路,必将成为滨水区景观设计的主导理念。

参考文献:

[1]张为民.浅论现代滨水景观设计的多元化格局[J].大众文艺,2016(23):69.

[2]郭阳.试分析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理念[J].现代装饰,2015(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