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市010022
摘要:对于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而言,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留给我们后人非常丰富多彩的理论遗产,其中声乐审美理论指导对于我国声乐领域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基于此,为了了解掌握古代声乐审美理论的传承关系与现实价值,本文主要对中国古代声乐审美理论的发展进程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中国古代声乐;音乐审美理论;发展进程
一、古代声乐审美理论的萌芽:先秦时期
实际上在早在远古时期,我国就已经产生了非常原始的声乐艺术形态,比如《弹歌》,虽然作为黄帝经常使用的猎歌,但在当时社会却缺乏相对完整的声乐艺术体系。发展到先秦时期时,国乐越发繁荣,声乐艺术也在不断发展,其表现形式持续增加,社会中不仅有歌舞与民歌,还出现了诸如说唱音乐的声乐类型,也产生了很多的歌唱家,其对于声乐审美是有着较强认知的,所以也就对于声腔美、气质以及声情联系和曲目风格之间的协调性进行了一些论述。例如,先秦时期的人觉得演唱美,就是有着纯净连贯的音色与行腔。不论曲调如何进行变化,声腔都必须要做到绵延不断,光滑圆润。就好像《乐记·师乙篇》中说到的:“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就是对于这一要求的记载于表述。再比如,《乐记·乐象篇》中:“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君子动其本,乐其象,然后治其饰。”其含义就是,音乐实际上就是对于内心情感的呈现,所以也可以表现出各种情谊,文采节奏可以对于声音进行修饰。
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这一段历史中,与声乐审美思想有关的内容主要在综合文史类书籍中进行了记载,且数量不多。内容基本上都是声情关系、声腔美以及曲目风格的协调性,和演唱者本身的气质问题相关。在此时期,对于声乐审美的认知非常分散,论述过于抽象化,很多文字描述至今无法进行理解与解释,所以也认为此时期是作为古代声乐审美理论萌芽时期存在的。
二、古代声乐审美理论的发展:隋唐时期
在隋唐时期,我国社会的艺术氛围非常浓厚,也直接带动了音乐文化的发展与进步,音乐活动日益频繁,不论是皇帝贵族还是平民百姓皆唯一乐而生。所以,在此时期声乐艺术的形式也不段丰富,社会出现了很多的歌唱家,比如念奴、周德华以及永新等等。声乐审美除了要求对于先辈优秀的内容进行集成,更需要有着新的理解与认识,特别是要求声乐演唱的所有方面都能够具有美学效果,其基本已经产生了非常明确的认知需求。比如,艺人们对于气息影响下的演唱效果非常重视,当时已经出现了“潜气内转,哀音外激”等多种表述,是指在歌唱时,气息引导过程中产生的有着强烈感情色彩的各种音质,在进行发音时要利用丹田确保声音共鸣的产生,使得声音有着强烈的穿透力。另外,对于声音审美而言,隋唐与前朝基本保持一致,都要求音色的清亮,也就是在进行演唱时,要保证吐字清晰,不论是归韵、出声或是收音都有非常精准。比如,崔令钦《教坊记》中就明确了这一要求:“(善歌者)吐纳凄惋,收敛浑沦。”但此时期对于演唱过程中的声情并茂提出了新的认知要求,比如白居易曾经在《问杨琼》中,就提到了歌者没有重视到曲情的问题:“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惟唱声,欲说向君君不会,试将此语问杨琼”。也就是说,隋唐时期的声乐审美实际上也包含了声乐演唱中的多个方面,美学要求的需求程度不断提升,中国古代声乐审美理论迎来了快速的发展。
三、古代声乐审美理论的形成:宋元时期
中国古代声乐审美理论发展到宋元时期时,由于表演实践和理论过于繁荣,因此产生了很多的声乐艺术文献,有着非常广泛和深远的研究面,同时也产生了与歌唱理论相关的重要专著—《唱论》,其作为我国首部和声乐艺术相关的专著,也证明我国古代声乐审美理论已经初步形成。在对传统进行继承的过程中,宋元时期声乐艺术家基本上对于前朝所有有益的观点进行了继承,同时也进行了拓展与延伸,比如非常关注与重视声乐表演过程中行腔是否圆润和连贯等等。北宋时期的沈括曾经说过,声乐演唱过程中的吐字非常的清晰圆润,并且能够实现全面的融合,这样才能够确保声音的流畅与连贯。南宋时期的张炎也说过,歌唱时,若想要确保声音的轻巧圆润,不论高音或低音都好像是空中的丝缕一样,做到流畅和连贯。另外,对于语言美实际上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此也产生了活动诺的论著,比如周德清的《中原音韵》等。
此外,宋元时期对于演唱中多个要素间的协调性非常关注,对其进行了创新性的发展,比如气与声的关系,宋代人非常重视气息对于声音质量的影响,所以也针对各个乐句的气息开展了针对性的调整与研究,在此时期我国古代的声乐审美理论也已基本形成。
四、古代声乐审美理论的成熟:明清时期
随着历史的发展进步,声乐艺术的实践性与理论性也在持续提升,明清时期产生了很多和声乐有关的专著与论著,也在不断深入研究声乐审美研究,使得古代声乐审美理论越发成熟。
首先,非常重视声腔美的艺术呈现,并且已经出现了专门性的论著论述声腔艺术形式。此外,也更加严格详细的要求了气息的应用需求,在对高音进行演唱的过程中,想要控制气息就要利用腰腹力量,这样才能够把气息送出去,之后自然的将明亮、轻松的高音发出。其次,非常关注曲情,演唱人员在演唱的过程中,要利用感情充分的感动观众,在充分明确曲意以后,才能和感情进行有效融合。最后,对于音韵极为重视。比如,有记载“独有必不可少之一事,阴阳平仄困难,不得因为其难忽视”,在进行全面探讨后,此时期也基本形成了一定的审美原则,要求其做到声情并茂与字正腔圆。上述新型审美理念使得我国声乐美学实现了新的发展与进步,也证明我国古代声乐审美理论正在不断的走向成熟。
总结:
综上所述,因为受到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具有的感悟性与随意性的影响,古代中国的声乐审美理论虽然有着丰富的内容,但其又非常松散零碎。所以导致其即使自成体系,但理论总结不够完善。此外,现存的古文献中有着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存在,所以就要足够谨慎与批判性的对材料进行分析,从而掌握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并以现代学科体系的角度出发,对于古代声乐审美理论具有的特征与发展优势进行分析,更好的构建现代民族声乐的审美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吴磊.再论中国民族声乐的文化定位问题[J].黄河之声,2018(15):12-13.
[2]张建华.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的总体风貌[J].艺术探索,2018(05):88-101.
[3]周选超.天人合一——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终极趣味[J].音乐创作,2018(08):107-108.
作者简介:史晓雪,女,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6级研究生,音乐与舞蹈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