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临夏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临夏731100)
[摘要]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是当今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西医对于痛经缺乏有效地根治方法,“中医认为经水出诸肾,意思是月经病和肾功能有关,和脾、肝、气血、冲脉、任脉、子宫也相关。”本文将痛经分为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虚弱、肝肾亏虚四个常见证型,进行辨证论治,疗效显著。
关键词痛经辨证论治
1.病因病机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随月经周期性发作,甚至疼痛难忍,或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给工作及生活带来影响。西医将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痛经多指生殖器官无明显病变者,继发性痛经则多因生殖器官有器质性病变所致,病因多与内分泌因素,子宫因素,遗传因素等相关,治疗方法包括止痛药、激素类药,手术等。病人对西药极易产生耐药性,而手术的复发率较高,因此西医对痛经缺乏有效的根治方法,致使大部分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而中医则从病因着手,“中医认为经水出诸肾,意思是月经病和肾功能有关,和脾、肝、气血、冲脉、任脉、子宫也相关。”采取辨证论治的方法,根据患者不同的证型表现而施以不同的方药对痛经进行治疗,从根本上缓解了症状,降低了痛经的发病率。
2.辨证论治历代医学家所论述虽有侧重,但多数认为痛经的发病原因有情志所伤、起居不慎、六淫为害等,并与素体情况及经期或经前后的特殊生理环境有关。中医学认为,痛经的主要病因病机是,妇女在经期及月经前后,由于血海由充盈渐之转为泄溢,气血变化较大且急骤,这时情绪波动、起居不慎或外邪乘虚而入,均易导致冲任失调、瘀血阻滞,或寒凝经脉、气血不和,胞宫经血受阻,以致不通则痛,或致冲任胞宫失于濡养而不荣则痛。
2.1气滞血淤经前或行经期间出现小腹胀痛、乳头触痛、心烦易怒,经量少或行经不畅等。应服具有舒肝理气、化淤止痛作用的药物。食疗可以用益母草煮鸡蛋。
2.2寒凝血瘀型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或经期延后,月经量少,经色瘀黯有块,或畏寒身痛,手足欠温,面色白,舌黯苔白润或腻,脉沉紧。治宜温经散寒、暖宫止痛。基础方用温经止痛汤加减。
2.3气血虚弱型经期或经后1~2d,小腹隐痛,喜温喜按,经水色淡,量少质稀,或月经后期,面色萎黄无华,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纳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虚细。治宜益气养血、调经止痛。基础方用八珍汤加减。
2.4肝肾虚损月经干净后1—2日出现腰酸腿软,小腹隐痛不适,或有潮热,头晕耳鸣等。应服具有益肾养肝止痛作用的药物。或是多吃点川芎丹参煲鸡蛋。
3临床病例
临床上治疗痛经的病证以气滞血瘀型及寒凝血瘀型为多见。气滞血瘀型痛经的诊断标准:①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经量少,血色紫黑有块,块下则疼痛痛减轻疼痛。②胸胁、乳房胀痛,③烦躁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沉弦或细。寒凝血瘀型痛经的诊断标准: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温痛减。②经行量少,色黯有块。③畏寒肢冷,便溏,舌黯,苔白腻,脉沉紧。
3.1病例一刘某,女,30岁,已婚,2015年9月21号初诊,正值月经来潮,面色苍白,表情痛苦,四肢冰冷,恶心呕吐,腹泻,自诉月经量少,色紫黯有块,经期一般为3天,行经期间小腹绞痛,且有胀痛感觉,痛经5年,经前一周乳房胀痛有块,平素性格内向,爱生闷气,斤斤计较,常和丈夫及同事发生口角,易抑郁恼怒,经前或经行期间腹痛难忍,偶有呕吐晕厥,不能坚持工作,自服中成药逍遥丸、元胡止痛片效果不明显,故来要求中医治疗,患者体型消瘦,月经量少,经色紫暗有块,舌质紫黯有瘀点,脉沉弦,辨证为气滞血瘀型痛经,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当归12克、川芎12克、赤芍12克、桃仁20克、红花20克、枳壳12克、延胡索12克、五灵脂12克、乌药15克、香附15克、丹皮12克、吴茱萸12克、半夏12克、生姜6克、甘草6克,三剂,水煎服,连服三个疗程,疼痛消失,随访未再复发。气滞血瘀型痛经因情志抑郁,冲任气血瘀滞,肝失调达,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故于经期一、二天或月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行不畅,经血瘀滞故而经色黯且有块,血块排出后气血暂通瘀滞减轻故疼痛减轻,时有恶心、呕吐,膈下逐瘀汤理气活血,消瘀止痛,方中枳壳,乌药,香附理气调肝,当归养血活血,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丹皮活血行瘀,五灵脂,延胡索化瘀止痛,吴茱萸,半夏,生姜以和胃将逆止呕,甘草和里缓急,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效。
3.2病例二张某,29岁,工人,患者自诉前一天曾吃冷饮、水果,次日来月经,下腹冷痛,伴手足冰冷,头晕恶心呕吐,经量少色黯有血块,畏寒便溏。舌质淡黯,苔白润,脉沉紧,诊为寒凝型痛经。治法:温经化瘀,散寒止痛,少腹逐瘀汤治疗,小茴香(炒)6粒,干姜(炒)3克,延胡索3克,没药6克,当归9克,川芎6克,官桂3克,赤芍6克,蒲黄9克,五灵脂(炒)6克,苍术6克,茯苓克。连服7剂,经前几天及经期禁吃生冷寒凉之品,随诊2个月无痛经出现。寒凝血瘀型痛经多因感受寒邪或过食生冷,寒客冲任,与血搏结致气血凝滞不畅,不通则痛,故发为痛经,出现小腹冷痛,畏寒肢冷,月经量少色黯,少腹逐瘀汤有温经散寒,活血止痛之功,方中当归、川芎,赤芍活血散瘀,养血调经;小茴香、干姜、官桂散寒通阳,温暖冲任;蒲黄、五灵脂、延胡索、没药活血祛瘀,散结定痛,苍术、茯苓化湿利浊。诸药相配,共成化瘀散结、温阳散寒、调经止痛之功。
4讨论本病属妇科临床的常见病,发病原因复杂多样,对于痛经的治疗,西医强调止痛、镇静等进行治疗,疗效虽快,但副作用大,且疗效难以持久。而中医则依据整体观念,辩证论治,确定证型,采用相应方药治疗,效果明显,中医治疗痛经中药材对人体副作用小,不易产生耐受且疗效持久,治疗上以汤药为主针灸为辅,取得较好的疗效,临床上痛经的病因不同、治法各异,在正确辨治的同时,把握好用药时机、综合分析、对证施方用药,达到痊愈目的。
参考文献《景岳全书·妇人规·经期腹痛》对本病辨证作了较系统的论述,《傅青主女科》等对本病治法及方药作了大量的探索。历代医家通过实践,为临床论治痛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