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芬河市人民医院黑龙江绥芬河157399
【摘要】目的:探究小儿阑尾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护理方法,为临床护理小儿阑尾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而我院于2013年1月到2015年10月收治的100例小儿阑尾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0人,选取一组作为对照组,在护理的过程中采用常规护理的方法,另外一组作为观察组,在护理的过程中采用综合护理的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对比两组患儿住院时间、恢复进食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6.3±0.9)d,恢复进食时间(52.1±2.3)d,肠功能恢复时间(3.2±1.3)d,护理满意度为96.0%,均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的(6.9±1.5)d,(59.1±4.3)d,(5.2±1.3)d以及满意度80.0%,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精细护理能够有效提高小儿阑尾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保守治疗临床效果,临床推广价值较高。
【关键词】小儿阑尾炎;炎性肠梗阻;护理
在临床上,急性阑尾炎的最佳治疗手段是手术方法,通过手术切除阑尾,从而达到有效治疗阑尾炎的效果。但患儿在手术后往往会因为疼痛而拒绝下床活动,导致手术后的肠蠕动速度缓慢,易并发肠梗阻,对疾病的预后极为不利。术后易由于创伤及炎症等因素导致患儿肠壁水肿和渗出,形成具有机械性和动力性的肠梗阻,即早期炎性肠梗阻。本文选取而我院于2013年1月到2015年10月收治的100例小儿阑尾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研究综合性护理在护理过程中的具体效果,具体的报告见下。
1.临床资料
选取而我院于2013年1月到2015年10月收治的100例小儿阑尾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所有患儿均符合急性阑尾炎的诊断标准,B超显示阑尾发生炎性改变,具有手术指征,并进行阑尾炎手术治疗;手术后,所有患儿均并发炎性肠梗阻。排除认知障碍患儿、肝肾功能严重不全患儿、免疫缺陷综合征患儿、恶性肿瘤患儿。观察组男童33例,女童17例,患儿年龄在3-13岁间,平均年龄为(8.1士2.5)岁;对照组男童28例,女童22例,患儿年龄在4-14岁间,平均年龄为(8.4士1.1)岁。两组患者在其他方面的资料并没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综合护理方法
2.1饮食护理
选择合适粗细的胃管,定期检查引流袋负压,详细记录好引流液的颜色及量,当怀疑胃管堵塞时,应该及时冲洗胃管或者调整胃管角度以及深度。禁食过程中使用生理盐水漱11,2次/d,以使其口腔保持清洁。因为患儿需要较长禁食时间,且其肠壁出现炎性水肿,以及长时间胃肠减压容易导致其营养状况较差,所以术后应尽早采取全静脉营养,以维持患儿内环境稳态,纠正其营养不良,有利于其胃肠功能恢复、)可选择合适的外周血管安排液体输入在24h内均匀注射营养液、抗生素以及水电介质液。减少消化液分泌的治疗,目前人工合成的生长抑素较多的用于消化道梗阻,一方而此类药物能显著减少胃液、肠液及胰液等的分泌,弥补胃肠减压对远端小肠减压效果差的不足;同时能改善胃肠道血液循环,减轻胃肠道充血,对肠功能恢复有利。
2.2心理护理
由于EPISBO发生在术后早期,且一般是在肠功能恢复后再次出现消化道梗阻情况,结合原发病,家属往往认为病情恶化,甚至怀疑手术效果,表现为紧张、焦虑甚至有不信仟感、冷漠,治疗上不配合。对于临床治疗及护理往往不主动配合,护理人员要想患儿及家属详细讲解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病例知识,告知患儿及家属发病原因、治疗方案及效果,指导患儿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在其完成手术后的早期,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要求家属主动协助患儿离床活动,并予以监督,及时向护理人员反馈活动情况以利于患儿的康复、
2.3治疗护理
乳糖酸红霉素的应用,对存在感染征象的患儿,我们在常规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乳糖酸红霉素,剂量按每日每公斤体重20-30mg,加入生理盐水分2-3次静脉滴注,但若患儿腹痛能耐受,滴注浓度可在正常高限,我们采用3%-5%。由于EPISBO是由腹腔内手术创伤或炎症等原因导致的粘连性肠梗阻,对无明显感染征象的患儿常规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患儿无明显发热,可进行腹部理疗,采用TDP电磁波理疗仪。辐射距离:辐射处皮肤距离辐射板30-40cm,皮肤表而温度保持在40℃左右;辐射时间:每次辐射20-30mind,2次//d,可持续1周左右。护理时应注意辐射距离不宜过近,否则易致皮肤灼伤或小儿误触辐射头被烫伤。
3.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6.3±0.9)d,恢复进食时间(52.1±2.3)d,肠功能恢复时间(3.2±1.3)d,护理满意度为96.0%,均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的(6.9±1.5)d,(59.1±4.3)d,(5.2±1.3)d以及满意度80.0%,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讨论
术后EPII,是在腹腔术后早期,因为手术创伤或者腹腔内发生炎症等原因所造成肠壁水肿以及渗出而形成的机械性以及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其发病几率为0.64%-14%常见于手术范围大,肠管暴露时间长以及腹腔污染重的病例,EPII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手术过程中肠管壁受损、腹腔炎性物质残留以及积血积液导致炎症加重,造成肠壁水肿和渗出并存,形成粘连致使肠腔通畅性受限从而影响术后肠功能恢复。
由于EPII大多发生于术后早期,而且通常是在患儿肠功能恢复之后再次发生消化道梗阻现象,患儿家属常认为这是因为病情恶化所致,甚至会怀疑CAA手术效果,出现紧张、焦虑以及不信任感,导致不配合治疗、)观察组对病患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禁食以及胃肠减压,给予全静脉营养,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教育。由于年龄小及术后伤II疼痛导致患儿不能自觉的配合早期离床活动,因此要指导家属协助和督促患儿早期离床活动。使其及时配合治疗并了解病情,消除了其焦虑不安的情绪,也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有助于患儿病情恢复。护理人员应耐心对患儿进行健康宣教,与患儿及家属进行积极的沟通,进行适当的安抚和心理疏导;对手术切口、引流导管、呼吸道等进行严谨的护理,对可能影响预后效果的危险因素进行规避,从而有效巩固手术效果,有利于患儿的预后。
综上所述,对小儿阑尾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儿采取综合性护理措施,能够有效促进术后康复,有利于改善预后,值得在临床护理小儿阑尾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蔡盈,史德利,刘淑娟,等小儿阑尾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23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9):78-79
[2]陈慧小儿阑尾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临床护理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8):4318-4319.
[3]梁桂秀,李惠兰,黄彩容,等小儿阑尾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护理探讨[J].中外医疗,2013,32(36):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