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数字“一”在成语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6-16
/ 2

简论数字“一”在成语中的应用

王岚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王岚

在汉字中,无论是字音还是字形,“一”都是最简单的一个。而我们从小开始,无论是学写汉字还是学算数学,也都是从这个简单的“一”开始的。可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一”,却有着极为复杂的语义和语用。“一”作为字或词,在汉语中的使用频率极高,是最重要的常用词之一。根据现代汉语字频统计,汉字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的”字,仅次于“的”的便是“一”。《现代汉语词典》由“一”打头的词语排满115页1700余条。由此可见,“中国这个‘一’之简单与复杂,在人类语言文字的语林字海中双创纪录,完全可以进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吴慧颖,1996:4)。

简单又复杂的“一”,嵌进成语中,又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呢。笔者对商务印书馆2004年出版的第五版《成语大词典》中所有嵌有“一”的成语进行了统计分类,共找出嵌有“一”的成语共计506条。这一数字占到了所有数字成语的5成以上,由此比例可以看出,“一”,正是我们研究数字成语的第一把金钥匙。

一、数字成语中“一”的语义分类情况

“一”是数词,又不单单是数词。它既精确同时也模糊,而它的这一特点体现到成语中,就为其带来了较为灵活的语法功能以及丰富的语义。

1、“一”在成语中的语法功能

“一”在成语中用作名词和副词的情况最多。比如一马当先、一叶知秋、表里如一、举一反三、不一而足、一了百了、略知一二等,这些都是“一”的名词性用法。一贫如洗、一无所有、一飞冲天、一知半解、一挥而就、一举两得、一触即发等,均为“一”在成语中作副词用的例子,常表示“完全、彻底、都、满、极少、短时间内”等意思。在统计中发现,“一”在成语中作为动词或形容词出现的情况几乎没有。

2、从语义角度将成语中出现的“一”的释义进行分类的话,大致可得到如下几种情况:

①由“最小的整数”意引申而来的“(数量)极少”,如:一知半解、一言半语、一毛不拔、一无所知等。

②表“第一”,如:数一数二、一不做二不休等。

③表“相同或一样”,如:众口一词、不拘一格、上下一心、心口不一等。

④表“单一、独一”之意,如:一家之言、一面之辞等。

⑤表“专一”,如:一心一意、

⑥表“全、满”之意,如:一无所有、一饱眼福、耳目一新等。

⑦表“极、甚”之意,如:一贫如洗、一清如水等。

⑧放在动词前面,表“一经、一旦”,如:一蹶不振、一触即发、一成不变等。

二、“一”与其他数字搭配使用在成语中的情况

在数字成语的大家族中,除了一个成语中只嵌有一个数字这种情况之外,还有两个数字同时出现在一个成语中的情况,而且这种情况还不在少数,并且两个数字以对举的形式出现为最多。通过对《成语大词典》中所含数字成语进行统计后不难发现,在所有数字中,“一”是最为活跃的基数,经“一”与其他数字配合共产生了166条数字成语。在配合上,它可以和除了“六”及“亿”之外的所有数字搭配使用:

1、“一”与“一”的搭配

虽然“一”可以和几乎所有数字在成语中配合使用,但是使用频率最高,配合最默契的却是“一”与“一”。经统计,《成语大词典》中一条成语里同时出现两个“一”的成语共有51条。具体又分下面两种情况:

①“一A一B”的四字格形式。这种形式的成语如:一马一鞍、一长一短、一心一意、一丝一毫、一唱一和、一朝一夕等,共有32条。根据对“一A一B”式中“A”和“B”词性的考察,发现A与B同为名词的情况最多,其次是动词和形容词。同时A与B从语义关系角度,又可细分为以下三小类:

第一类:A与B为同义或近义,如:一心一德、一生一世、一丝一毫、一举一动、一模一样等。

第二类:A与B为反义或相对,如:一手一足、一朝一夕、一来一往、一死一生、一张一弛等。

第三类:A与B为并列对举关系,如:一针一线、一草一木、一马一鞍、一鳞一爪等。

②其它形式。除了32条“一A一B”的四字格成语外,《汉语大词典》中还收录了19条“一与一搭配”的“多字格”成语。比如:一寸光阴一寸金、一动不如一静、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朝天子一朝臣、一蟹不如一蟹、不经一事不长一智、让礼一寸得礼一尺、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吃一堑长一智、此一时彼一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等。这些成语,在格式上,均打破了“四字格”的限制,字数都在5个字以上,但是基本上都是成语的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对举,形成或并列或递进或对比的语义。

2、“一”与“百、千、万”的对举使用。通过对28条“一”与“百”的成语、26条“一”与“千”的成语以及12条“一”与“万”的成语在语义方面的探求不难发现,这些成语中的“百、千、万”基本都有一个共同的含义,即“多”。而“一”在与它们配合使用的时候,则基本都充当了“少”的角色。在语义色彩上无疑就形成了多与少、众与寡的强烈对比。比如:一呼百应,表示“一人召唤,众人相应”;千篇一律,表示“一千篇文章都是一个样子,形容文章公式化”;一本万利,表示“用很少的资本去获得很大的利润”等。

3、“一”与“二”的搭配使用。在《成语大词典》中,“一”与“二”搭配共出现了21条成语。如果我们把“百、千、万”暂且当作一体去考虑的话,“二”就是继“一”和“百、千、万”之后,与“一”的搭配活跃度第三的数字。其语义大致可分类如下:

①“一、二”不表实际意思,只起到凑足音节的作用。如:一清二楚、一干二净、一差二错、一清二白等。这几个词里面的“一”和“二”,都没有实际意义,只是为了凑足四字音节而已,加上它们之后,成语仍旧是“清楚、干净、差错、清白”之意。但采用这样的形式,会起到加重语气的作用。

②“一、二”表示序列。如:一穷二白,解释为“第一是穷第二是白”;数一数二,解释为“数第一,数第二”。这里面的“一”和“二”就表示一个顺序。

③“一、二”表确数。如:一身二任、一心无二、一客不烦二主、略知一二、知其一不知其二等。这些成语中的“一”和“二”就是表示了它们原本作为确切数词的含义。

④搭配形式。在“一”与“二”搭配的成语中,以“一A二B”式的对举格式为最多,占了12条。其余还出现了如:说一不二这样的“A一B二”式、略知一二这样的“AB一二”式以及一客不烦二主、知其一不知其二、一不做二不休等这样的“多字格”。

4、“一”与其它数字的搭配。“一”虽然与其它数字基本都能搭配使用,但是组合起来的成语已经远远没有上述几个数字多了。而搭配之后的语义,也多和相搭配之数字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数字“一”的文化内涵

在古人看来,“一”不仅是基数和序数之始,而且是世界的本原,是一切之始。中国哲学则是把“一”与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即认为一是道之数,道是一之指。《说文·一部》:“一,惟出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在混沌未分的太古即“太始”时期,只有道这一种东西,故云“道立于一”,然后一分为二,形成天地,天地再演化出万物。(吴慧颖,1996:5)“一”是一切之始的观点,最早便是由老子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中提出。

同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还是全。这一文化内涵,与“一”是一切之始的内涵相结合便能反映出中国传统哲学观的“一元论”,即世界的本原,无论是道是气,是理是心,全都主张彻底的一元论。

总之,“一”是万物之始,万事之源。因此在汉语中“一”与开天辟地的“元”“始”“初”等同义,体现出中国人对“一”尊崇的文化心理。

四、结语

本文以成语中的数字“一”为研究对象,穷举了《成语大词典》中全部嵌有“一”的成语进行统计研究。分别从数字“一”在成语中的语义、语法功能以及文化内涵角度对该类数字成语进行总结,同时也对成语中数字“一”与其他数字的搭配使用情况做了一些探求。

数字在中国承载着独特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找出这些数字背后所蕴含的规律,就是掌握了解开汉语数字成语之谜的金钥匙。研究汉语数字成语,虽属汉语成语本体研究,但对于汉语教学,尤其是对外汉语教学不无裨益。

参考文献

一、论著

[1]马国凡(1998)《成语》,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谭汝为(2004)《民俗文化语汇通论》,天津古籍出版社

[3]谭汝为(1998)《词语修辞与文化》,天津古籍出版社

[4]吴慧颖(1996)《中国数文化》,岳麓书社

[5]叶舒宪、田大宪(1998)《中国古代神秘数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6]张德鑫(1999)《数里乾坤》,北京大学出版社

[7]《成语大词典》第五版(2004),商务印书馆

[8]《现代汉语词典》彩色版(2005),商务印书馆

二、论文

[1]陈绂(2009)《浅析嵌有数字的成语—兼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内容》,语言文学应用,2009年11月第4期

[2]魏红(1998)《“一A一B”式成语分析》,湖北师范大学学报,第18卷第5期

[3]刘倩(2009)《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数字成语教学》,语言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