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爱萍(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上海200000)
【摘要】依托校外实训基地,与企业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建立培养中职生职业能力"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提高校外实训基地的功能与效益,是我校推进国家示范校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对已有的"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意义、现有实践探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进一步发展校企合作所必须注重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2)03-011-02
中职教育所承载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适合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现在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机遇期,但由于教育理念的落后,对如何培养出合格的技能型人才的认识不足,传统理论的学科教育体系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低技能,即使有了中、高级技能证也不能或不敢独立操作。
加强校企合作无疑是克服职业教育发展瓶颈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利用行业、企业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建立以产业对接为背景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对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建立一套利于中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一、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背景分析
从合作的地点来看,校企合作可以简单地分为引厂入校式的校内合作、以学生校外实习为主的校外合作。近年来,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已经得到政府、学校的一致认同,实践中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薄弱之处。概括来说,目前我国中职教育在以校外实习基地形式开展的校企合作的实践中还面临着三"缺":
1.缺制度和法律制约,校企双方未能主动参与
国外校企合作取得很好成效,是在运行过程中均有法律、政策、经费的充分保障。而我国目前虽然各级政府相当重视,也出台一些相关政策,但是政策尚不全面和完善,尤其缺乏具有强制性质的相关法律。校企双方明显的得益不多,故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
2.缺具体的方案和监控制度,校企合作难以深入和持久
职业学校以学科知识体系为基础的课程体系,不利于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对企业的吸引力较为有限。而企业又不受具体的方案和制度的约束,无法保证双方共同参与合作、开发。因而,学校与企业无法建设良性、长久的合作关系。
3.缺具体化的实施细则,难以保证校企双方在合作中受益
目前社会劳动力供大于求,企业可以较低成本选择就业者,校企合作并不能为企业提供直接的利益,所以缺乏与学校合作培养人才的紧迫性。同时,由于教育体制的因素,学校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长远,缺少与企业、社会共同承担培养接班人的积极性。因此,在既没有国家强制要求,又缺乏校企层面具体措施的情况下,校企双方的合作是困难的。
二、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重要意义
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以下简称电气专业)是一门历史长、涉及面广、技术更新快的专业。由于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向各行各业快速渗入,生产工具日益智能化、机电一体化,因此要求实训项目要有足够的现代科技含量。以我校为例,虽然实训设备设施在上海尚属一流,但大部分校内实训设施跟不上发展的速度,而要培养出能适合岗位需要的技能型人才,那么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就更为凸现。
1.能及时跟进电气企业对毕业生的人才规格要求
在上海市教委牵头组织下,上海多个开设电气专业的中职学校对50多家企事业单位进行了调研,从各企事业单位填写的企业调研表中发现传统技术正在逐步被更新,如继电器控制正在被可编程控制器控制所代替;控制系统由模拟式向数字式过渡;单机控制向网络控制过渡;电气控制装置向系列化、模块化、小型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机电一体化的设备日趋增多,技术的发展要求学生掌握的技术面更宽等。企业对电气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是:除掌握新技术(如PLC、计算机、变频器)外,还应强化供配电系统及供配电设备的知识和实践,加强独立工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而有些专业技能,是多数职业学校在现有的专业培养中没有开展过或被忽略的。
2.能弥补学生校内培养过程中的不足
校外实习紧密联系电气专业实际工作,使学生直接面对将来可能从事的工作岗位群,进一步加深对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弥补校内培养的不足。校外实习具有形式多样等特点,能够为我们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提供一个优良的平台。
通过校企合作这个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训教学、职业素质训练、职业技能训练等基本功能外,还可以开展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就业指导、服务企业等工作。这样双方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有助于建设好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3.能为教师开展、搭建下厂实践的平台
教师下企业实践是教师及时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的最好方式。种种原因,教师难以找到对口的企业岗位开展下厂实践,或企业不愿意突然地接受教师下厂实践,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增进企业对教师下厂实践的接纳度,从而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同时,开展好校企合作,有利于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也是社会多方得利的的公益事业,也有益于和谐社会建设。
三、电气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探索
以我校为例,近年来,我校严密分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充分认识学校培养方式与社会需求的尖锐矛盾,对教学体制进行较深层次的改革。在"德育为本会做人,技能为先会做事"的培养理念指导下,一方面投入巨资改建设施一流、设备精良的现代化技能实训中心,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训教学的比例。另一方面,走出校门,深入企业,仔细调查,根据企业需求调整学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我校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实行"学制三年,最后一年进单位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
1.与其余校企合作形式联动,多元合作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目前我校开展的校企合作是多种形式并驾齐驱。有一年制校外顶岗实习,有建立企业冠名班,有利用学校的实训场所进行产教结合,有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丰富多彩的校企结合形式为我们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些企业除了每年吸收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最后学年的顶岗实习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进单位进行短期的实习实训,实现"产教结合,工学交替"。目前,我校有合作多年、关系紧密的企业有近百家。我们与社会知名度高、企业效益好的优质企业,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
2.以双赢为起点,校企共探索合作育人
我校与上海市天灵开关厂建立了电气专业的合作关系,共同探索教学模式的改变。根据校企合作的要求,针对"天灵电器班"教学要求,在教学计划方面,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重;在教学内容方面,务实性的内容多讲,理论性的内容少而精。例如开设的课程有企业文化、机床电气控制、电力电子及变频技术、工厂供电、开关成套设备加工工艺、高、低压开关柜的基本知识、结构;岗位综合实训有高、低压开关柜装配与操作,开关柜的一、二次调试;如何填写出厂报告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在教学管理方面,企业参与课程标准的制订和质量控制;在教材的选用和编写上,由企业参与编写工学结合的特色教材和实践指导书。
学生经过校外实训基地这一途径,对企业的工作岗位有了真实体会,对学习的知识有了感性认识,对企业的工作岗位产生归属感。在此良好的基础上,我们电气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现已在多家企业建设扎根。比如"通用汽车班"、"大众变速班"、"ABB电器班"、"飞利浦照明班"等等。
3.关注校企合作相关政策,紧抓机遇
充分利用政策机遇,也非常重要。2006年,上海市教委和上海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在全市职业学校里推行"校企合作"项目,参与这个项目的企业与学生均可享受一定的政府补贴,我校和二十多家企业共同参与这个项目,感受到在政府的重视和推进下,相关制度及规则正在逐步完善,为校企合作模式提供了保障。2008年,嘉定区政府牵头区内各职业学校和当地知名企业组建职教集团,通过这一崭新的平台,为校企合作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4.健全制度,强化师生实习过程管理
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注重与校内实训基地统筹规划,明确功能。通过强化实习的过程管理,健全工作制度。在实习过程中对学生必须遵守的劳动纪律、生产安全操作规程和实习指导老师的管理任务提出明确的要求,签订学校、企业、学生之间的协议书;建立完善的实习信息反馈、实习检查、实习考核和档案管理制度;加强实习全过程各环节的动态管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实习的质量;完善对实习学生的评价考核机制,实行真实的雇主评价制,完成中职生的零时间适应过渡期。校外实践教学环节采用模拟生产管理实习形式,直接引入和使用具有现代化特征的岗位能力项目要素的标准与科学的管理机制。
为了增进教师们教学能力的提高,学校对教师下厂实践做了具体的策略探索:包括领导积极动员、亲自下厂慰问;建立教师下厂实践期间的津贴发放制度;加强对教师下厂实践的资料收集的监督等一系列措施,规范了教师的下厂实践,促进了教师实践技能的提升。
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的规范建设,达到大家共赢的显著效果。同时,探索建立了比较可行和完善的制度机制,保证了合作关系的长期性和可持续的发展。
四、电气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任重道远
虽然取得了不少实实在在的成绩,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依然还遇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任重道远。
1.为专业校本教材的开发组建专家团队
专业实训教材的校本化研究同样遇到了困惑和限制。比如:由于电气行业协会的地域性和人力资源需求的不稳定性,最合理、最实效的校本化技能培养易滞后于市场需求,出现脱节现象;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校本化的实践进程缓慢,研究价值呈现阶段性的浪费和贬值。因此亟需拓宽思路,需通过更高的平台"校企合作"来组建专家团队,由专业课教师与企业专家、课程专家共同研究、开发标准化教材项目包;既保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科研与创新),又要具有实用性,操作性和适宜推广。为相关学校开设同类课程提供标准化项目,提高学校教改的积极性。
2.建立动态的运行机制和稳定的保障机制
首先建立校企合作双方制约机制。只有建立与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才能让企业明确自己所承担的社会教育责任,才能发挥企业在职教中的重要参与作用;只有通过政策、法规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下厂实习制度、聘任企业一线人员到学校任教制度,才能充分整合双方优势资源,才能在职教研部门发挥研究优势的基础上,对"职教理论、资源开发、能力整合"等系列问题进行指导,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师和企业一线人员的课程开发能力,共同培养一支既为学校又为企业服务的"双师型"的队伍。
其次制定校企合作评价指标体系和建立评价机制。政府设置的机构,如督学机构,从以下几个方面定期检查和评估,为相关政策的出台提供依据。一是制度的制定及落实情况。在制度的形成、健全和管理方面都有相应措施;二是管理工作具体化。在校企合作运行中,要全程跟踪管理,为校企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和定位;三是明确校企合作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在各个工作环节突破重点和难点,建立有效的调节和运行目标;四是建立对学校和企业的评价机制。从培养目标、机制管理、师资建设、课程建设、办学效益等各个方面对学校作全面评价。从机制建设、资金投入、参与程度、经济效益等方面对企业作全面评价。通过评价、纠偏,使校企合作在互利互赢的基础上能够长效、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重建之思考[J].教育研究,2002,(6)
[2]金柏芹.产学研结合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2002,(12)
[3]霍汉平.等.依靠校企合作,促进高职教育[J].现代电子技术,2004,(17)
[4]巴世光.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J].教育与职业,2004,(31)
[5]张俊英.学校与企业[a]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