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米洛斯的维纳斯》看传统文化中的“缺陷美”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1

从《米洛斯的维纳斯》看传统文化中的“缺陷美”

岳薇

四川省苍溪县职业高级中学628400

学习《米洛斯的维纳斯》时,最大的难点是学生难以理解“缺陷美”。断背的维纳斯便是缺陷美的典型,她美的点睛之笔就在于缺失的那对玉臂,虽然失去了两条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臂膊,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尽管这艺术效果一半是由偶然所产生,然而这却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

鲫鱼多刺、海棠无香,美好的东西往往有点瑕疵,有些缺陷。我们有些完美主义者和强迫症患者便紧紧盯着这瑕疵“如鲠在喉”。其实,大可不必这般嫉“疵”如仇,往往缺陷可以彰显美,甚至缺陷本身就是一种美。

小时候读《神雕》,最难于理解和抓狂的是:为什么金庸要让杨过断臂、小龙女失贞,我那小封建脑壳纠结不已。后来才慢慢理解老先生的良苦用心。杨过的肢残和小龙女的失贞对方都不以为意,正是用外形的残缺彰显精神的完美,用身体的“不洁”来衬托爱情的圣洁。在封建社会可谓石破天惊。才子崔护,资质甚美,性情高冷。清明南门外郊游,遇到一户雅致的庄园。崔护走上前去扣门讨水喝。一位明目善睐、身姿婀娜的女孩为他端水解渴。两人相互注视了许久,崔护起身告辞。送到门口后,女孩似有不胜之情地默默回到屋里,崔护也不住地顾盼,然后怅然而归。此后,崔护潜心学业,决心不再去见她。到了第二年清明节,崔护思念之情无法控制,于是直奔城南去找她。到那里一看,门庭庄园一如既往,但是大门已上了锁。崔护黯然惆怅,便在左边一扇门上题诗道:“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首诗语言平白如话、故事平淡无奇,却成为传唱千古的经典,就在于诗歌营造出的桃花依旧、美人不在、物是人非的缺陷意境,引起人们的伤感共鸣。

《红楼梦》中的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样的绝色美女,确是有一种缺陷,那就是她的病弱。红学家们认为这正是林黛玉形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所谓“病如西子胜三分”,因而贾宝玉送给她的雅号才叫“颦颦”。《红楼梦》批者脂砚斋说:“可笑近之野史中,满纸羞花闭月、莺啼燕语,殊不知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如太真之肥,飞燕之瘦,西子之病,若施于别个不美矣。”这里提到的三种缺陷美,林黛玉就独占了两种——“瘦”与“病”。原来,缺陷美竟然无处不在。

除此以外,她的缺陷还在于她的冷傲、乖僻,甚至是她的小性子。黛玉初进荣国府,自己暗地自语“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可见她是个自尊心极强的人;冷待送来的宫花,只因为那是最后一朵哭闹了半天,只是因为被人开玩笑比作戏子就闹得不可开交。哭,更是林黛玉的家常便饭。她来到人世,是为了“还泪”。她第一次见到贾宝玉,就是哭。此后,“不是闷坐,就是长叹,好端端的不知为什么,常是自泪不干的。”林黛玉的哭,分明饱含着现实人生的血肉。哭是她悲剧性格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哭,是她对生活折磨的强烈反映;哭,是她发泄痛苦的方式;哭,是她诗人气质的种种感受的抒发。质言之,她是为自己的爱情而哭。但这一切,都是为了塑造林黛玉的叛逆者的悲剧形象,都是在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控诉。还好,这多病的身躯,让我们看到了时代对她的摧残;这多重的性格,使她在我们眼前成为一个有血有肉丰满可感的人,更让我们在她的身上找出闪耀着的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

《易经》中有个词语叫“亢龙有悔”,是指乾卦爻位到了上九,以六爻的爻位而言,已位至极点,再无更高的位置可占,孤高在上,犹如一条乘云升高的龙,它升到了最高亢、最极端的地方,四顾茫然,既无再上进的位置,又不能下降,所以它反而有了忧郁悔闷了。这一爻,在物理而言,便将有物极必反的作用。所以最好的状态不是“十全十美”而是“十全九美”。“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是有科学道理的,为什么古人过中秋、元宵而不过十六?因为儒家追求的最好状态是“花未全开月未圆”,这到底是古人的有意为之还是偶然契合,不得而知。但是曾国藩却把这句话当座右铭,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而未全开、未全圆会有所期待、有所憧憬,而这种期待和憧憬是最美的。所以他把自己书斋起名“求缺斋”,时时告诫自己“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举个通俗的例子:小时候盼望过年,真正到了除夕,到了初一,拿过压岁钱之后,便有了一股淡淡的哀愁,因为从热闹快乐的顶峰要慢慢变得平淡。相反,最快乐的日子却是打扬尘、掏檐沟、杀年猪、祭灶神的日子。

在中国文学宝典中,“缺陷美”的例子俯拾皆是,《红楼梦》后半部分的残缺,《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牛郎织女》这四大凄美爱情故事,哪对眷侣得以圆满?但是这遗憾、缺陷却成为千古乐此不疲的话题。所以,在语文教学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认识、体悟“缺陷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