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桂琴王建平
(郑州华信学院,河南郑州451150)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7-325-01
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本文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这几个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问题;建议
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己轰轰烈烈地搞了几年,虽然成果显现,但也存在的一定的问题,本人在调研和查询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政策法规,提出了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一)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上有偏差。
在调研中发现一些村庄的农民经常这样说:“村里搞新农村建设,要求粉刷墙壁,家家户户都要清洁美化。村里要规划建设新房,有钱的都陆续建起了新房子。可我们没有钱啊?就算政府可以提供贷款,我们又怎么还啊?新农村到底是啥样子啊?”这可能代表了很多农民的心声,也造成了许多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冷淡。但为什么这样呢?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家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有偏差。具体如下,一是少数乡镇、村干部对于新农村建设存在模糊认识,思想上希望立竿见影、早见实效,期望两三年工夫就能建成新农村。二是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概念认识模糊,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工程,缺乏主观能动性,“等、要、靠”思想严重,存在过分依赖于政府投入的不良倾向。三是乡镇和相关部门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虽然高,但是缺乏引导和激发农民加快发展生产、建设家园的有效措施。
(二)过分追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经济缺乏产业支柱。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重要条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手段,但它必须建立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如果一个村庄的经济不发展,而过分强调和追求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势必要给农民增加负担。在调查中发现很多村人多地少,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基础设施的建设也较落后。村庄在新农村建设之初,花了很大力气改善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虽然政府拨了一部分资金,但很大部分建设费还需村民自己集资解决,这给本来收入就不高的村民增添了不少负担。经过一段时间后,村容村貌有了一定的改观,但是村里的产业发展还处在一个较落后的水平,使农民意见很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是“生产发展”,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发展生产必须要有一定的产业作支撑。而目前新农村建设中,产业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弱。
(三)农村的文化教育建设滞后,农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农民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传统的小农意识仍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面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相差甚远。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比较少,导致农业生产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在道德素质方面,关心集体,热心公益事业的集体主义观念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仍难以遏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步伐。即在新农村建设中重视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建设,对农民的素质教育、法制教育及基层组织建设等关注不够。直接后果是农村教育文化基础越来越薄弱,与城镇的差距越来越大,最后可能给农村建设带来致命的缺陷。
二、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各方努力的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但是如果政府的引导出现了错误,得不到群众的支持和配合,那这项工程将是一项复杂且艰巨任务,甚至永远都不能够竣工。针对中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提高人们对新农村建设认识,并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和先进事迹(事例),通过农民自己亲身感受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变化激发建设的自觉性。在建设过程中,要从农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同时充分尊重农民的意见和建议,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由农民参与投入,自己作主,自己管理,让自己信赖的人组织实施,培养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人翁意识。
其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定要紧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要位置,农民在具备一定经济实力和承受能力的条件下,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才有可靠的基础。有些地方把主要精力用在对现有村容村貌,道路改造和建设上,忽视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忽视了生产发展这一根本性问题,这显然与中央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地方政府和村基层干部应该考虑怎样去增加农民的收入,怎样去提高粮食产量,怎样去教会农民科学种田,怎样去解决农民灌溉用水和生活用水等一系列需要和值得去考虑的问题,先带动村民致富,把农业发展好了,再集中精力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认真做好农民的教育培训。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人是各项事业兴旺发展的根本,没有一批较高综合素质的农民,所有的奋斗目标都是空谈。应大力开展科普教育、科技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要切实加强农民就业培训工作,提升农民生产技术和实用技能水平,促进农民增收。整合可利用的培训资源,抓好农民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知识培训的载体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尊老爱幼,诚实守信,文明健康,共同致富。
综上所述,国家进行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发展提供了不可估量的帮助,为实现全民小康提前了一大步,也是“十七大”召开最丰盛的成果。地方政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过程中,有很多复杂而多变的问题要去发现、去研究、去解决,只有不断改进、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才能最终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最终实现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刘文强,瞿琼学等.中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探讨[J].华商.2007(24)
[2]任兰君.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0(11).
[3]吴明伟.新形势下的新农村建设[J].林业建设.2007(03)
[4]李秀川.山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问题与建议[J].山西农经.2009(02)
[5]孙君,王佛全著.专家观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权威解读[M],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刘桂琴(1982-)女,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及边坡工程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