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晶
(黑龙江省鹤岗市人民医院154101)
【摘要】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患的临床治疗。方法:对3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临床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临床14~30天治疗,临床治愈22例,好转6例,死亡2例。结论:病人进行活动时虚弱或疲劳感减轻或消失,卧床休息;增强心肌营养;抗心力衰竭治疗;心源性休克治疗;抗心律失常治疗。
【关键词】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临床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4-0165-02
心肌炎指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非特异性炎症。以引起肠道和上呼吸道感染的各种病毒最多见,尤以柯萨奇B组病毒对心肌膜受体有极大的亲和力,临床上半数以上的病例系该组病毒所致。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预后主要取决于患者免疫防御功能状态、心肌损伤的程度与范围、有无内环境紊乱、是否并发继发性细菌感染、治疗是否恰当与及时等因素。以病毒性心肌炎最常见治疗措施为休息、保护心肌治疗、抗病毒治疗及对症治疗。选取临床2013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30例临床治疗体会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30例确诊的病毒性心肌炎住院患者,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6~35岁。均符合临床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1]。表现发热、咳嗽、咽痛,继而心慌、胸闷、胸痛和气短等,少数病人可迅速出现急性肺水肿。胸部X线片急性肺水肿征象15例,早期心脏扩大5例。
1.2方法
1.2.1抗病毒治疗干扰素α100万~300万U;肌肉注射,每日1次,2周为1疗程。黄芪注射液20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2周后改为口服。治疗初期常规应用抗生素,青霉素400万~800万U(青霉素皮试阴性者用)或红霉素1.2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1周。A2流感病毒所致心肌炎可试用吗啉呱每日300~600mg或金刚烷胺每日200mg;属疱疹病毒感染者可试用阿糖胞苷每日50~100mg或三氮唑核苷每日300mg,静脉滴注,连用l周。
1.2.2酌情应用改善心肌细胞营养与代谢的药物可选用辅酶A、ATP、肌酐、维生素C、维生素B。对于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特别是并发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者,用FDP5g,每日1~2次静脉滴注,可能有效;此外,在极化液(GIK)基础上加入25%硫酸镁5~10ml,对快速性心律失常疗效更佳,7~14d为1疗程。保持心肌治疗可用维生素c5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以及辅酶Q1010mg,每日3次,口服。
1.2.3免疫抑制剂治疗免疫调节药物对免疫功能不足者,可应用提高免疫功能药物。常用的有:干扰素100万U,每日肌肉注射1次,2周为1疗程。简化胸腺素10mg,每日肌肉注射1次,共3个月。免疫核糖核酸3mg,每2周皮下或肌肉注射1次,共3个月。转移因子1mg,皮下或肌肉注射,每周1~2次。黄芪注射液4~5支,静脉滴注,每日1次,3周为l疗程[2]。
1.2.4对症治疗有心力衰竭者,可按常规的心力衰竭治疗,但洋地黄制剂用量应偏小;可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如卡托普利每日12.5~37.5mg,分次口服;或用依那普利每日5~10mg,分次口服。有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者,使用临时起搏器,可短程应用地塞米松每日10mg,静脉滴注3~7d,不能恢复者安装永久起搏器。有其他心律失常者,可予相应的抗心律失常治疗。
1.3疗效标准临床治愈: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ECG及心肌酶谱检查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减轻,ECG及心肌酶谱检查基本恢复或明显改善;无效:临床症状、体征、ECG及心肌酶谱检查改善不明显或无变化,甚至加重。
2.结果
3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经临床14~30天治疗,临床治愈22例,好转6例,死亡2例。
3.讨论
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病毒性心肌炎中绝大多数病例为轻型,严重者少见,轻型心肌炎患者中通过心内膜心肌活检或病毒学等方法进行确诊又难以做到,这些因素影响了对本病发病率进行统计的准确性。本病全年均可发生,无明显的季节特征。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率受病毒感染流行的影响很大。
心肌炎指心肌中有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的炎性病变。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的相对发病率不断增加。病情轻重不同,表现差异很大,婴幼儿病情多较重,成年人多较轻,轻者可无明显病状,重者可并发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甚至猝死[3]。急性期或亚急性期心肌炎病的前驱症状,患者可有发热、疲乏、多汗、心慌、气急、心前区闷痛等。检查可见期前收缩、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谷草转氨酶、肌酸磷酸激酶增高,血沉增快。心电图、X线检查有助于诊断。
明确诊断后要住院治疗,在急性期必须卧床休息,以减少机体的代谢率,降低心脏的负荷,使心脏的急性炎症损伤能够得到修复。一般病人卧床2~4周。有心肌酶学升高、严重心律失常者,有心脏扩大、心力衰竭表现以及其他心血管并发症的,此类病人应安静卧床至少3个月,待病情稳定,心力衰竭的症状完全消失,各种实验室检查(尤其心肌酶学和肌钙蛋白)均回复正常之后,方能逐渐增加活动量。鼓励患者进易消化及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饮食。提倡少量多餐,如伴明显心功能不全可给予低钠饮食。可给予间歇性低流量吸氧。有心律失常者应进行心电监护。广泛受损的心肌易引起药物中毒和不良反应,甚至诱发新的更严重的心律失常(即发生促心律失常反应),尤其多见于治疗后的数天至1周之内,宜严密观察和监护。心功能不全的治疗必须卧床休息。可给予吸氧,限制钠盐摄入量,应用利尿剂,使用血管扩张剂(硝酸甘油或硝普钠)、洋地黄制剂、转换酶抑制剂及β受体抑制剂等。
病毒性心肌炎的预后与患者的年龄亦有密切关系。婴幼儿病死率高达40%~50%。成人病毒性心肌炎预后一般较好,除少数可在急性期死亡外,大多数病人经适当治疗和休息能完全恢复,在解剖或生理上不留后遗症。部分病人的心电图异常尤其室性期前收缩,可持续存在数月或更长时间。少数病人(大约10%)病变可继续进展,转变为迁延性或慢性心肌炎,并最终转变为扩张型心肌病。对心内膜心肌活检标本进行电镜观察,心肌细胞肌丝缺失的程度为判定预后的一个良好指标。随着肌丝缺乏程度加重,心肌炎的病死率亦相应提高,两者之间呈正相关。间质纤维化明显增多,提示心肌炎预后不良。
参考文献
[1]吴铁吉.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J].中华儿科杂志,2000,38(2):75.
[2]王迪彬,李秀云.干扰素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疗效观察[J].临床儿科杂志。2002.20(1):13-14.
[3]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4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