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2

生成

陈荣香

陈荣香山东省沂南县青驼镇中心小学276300

【摘要】新课标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解读文本,指导学生主动走入文本,与文本对话,生成对于文本的理解,并通过集体的智慧碰撞,升华对于文本的解读,并通过教师的适时点拨,学生、教师、文本的交流体验,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不断生成,从而建构生活化的大语文体系,促进学生和技能的发展。

【关键词】生成文本预习探究合作交流品读体验拓展延伸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4-050-02

生成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是语文教学的起点和归属,是通过师生、生生在互动中,从心与心的交流中,从情与感的触摸中滋生出来的;生成使课堂呈现出生生不息,浪花闪烁,高潮迭起的精彩。只有重视学生对于文本的生成,学生的知识结构才能不断建构,智能才得以不断开发。

一、半亩方塘一鉴开——预习探究。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和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性程度,决定了我们教学的流畅性和能否深入的解读文本,也决定着生成的可能性和程度。预习探究,作为我们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第一步,是我们建构知识大厦的地基,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如何解读文本。

(1)教学方法——为生成领航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授学生学习的策略,让学生学会解读文本,学会学习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也使得学生解读文本有章可循,提高学习效率,使学习效果高效深入。我们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意识,我们要重点指导学生自学,指导他们走入文本方法,对于不同的文本给予不同的解读方法指导。指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重点之处画线、做标记;对于整篇文章,可以列提纲、利用表格、画出关系图;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特别是视觉和听觉;联系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使已有经验有文本有联系;重视多读,在文本中做到通顺流畅正确的阅读。

(2)明确目的——为生成奠基。

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和技巧的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积累有关文本的丰富知识,指导学生用明亮的眼睛去发现文本中的有用信息,使预习有一定的目标和方向性,从而为生成奠定丰富而有用的知识经验。对于一篇文章教师要指导学生从人文性和工具性两个角度搜集有用信息,既要重视文字规律的信息,又要感悟到文本的思想内涵。如《詹天佑》一课,我们在预习中,应该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会读文中的生字新词,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文章的一些表达的技巧,体会到文章语言的魅力,知道詹天佑生活的时代背景,体会到詹天佑在困难和阻挠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之情。对于一些名家名段,还要了解一些文学常识,并把自己的不懂之处记录。只有知道该学会什么,学生才不至于成为热锅上的蚂蚁,才会使得预习探究的过程有条不紊,在预习中生成对于文本的初步理解,为新的生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3)自主探究-——让生成充满活力

任何学习活动的开展都有赖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也是学生适应我们未来社会的必备技能,根据学生心理的发展规律,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调节控制自我学习能力的元认知策略,并且有了一定的学习动机。如果学生的预习探究过程,教师越俎代庖,没有较好的调动学生的主体性,那我们的教学就会大打折扣,使学生这一新课程的重要资源得不到有效的释放,那么我们的课堂会成为一汪静止的死水,生成的结果也是苍白无力的。预习探究的舞台应该是学生的舞台,学生应该是这一过程的主人,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只有这样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才会动力十足,效果明显,与文本和作者的对话更加深入,其生成的效果不言而喻。

二、满园春色关不住——合作交流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丰富的世界,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经历,生活经验,文本领悟等,学生是我们新课程的重要资源,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要把交流落实到实处,通过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走入文本,在解读中不断生成。

(1)小组交流-——枝枝红杏出墙来

学生通过预习探究已经对于文本有了大致的粗线条的理解,此时如果教师越俎代庖的讲解,不仅不会引导学生对于教材的理解,反而会使得学生对于知识消化不良吸收不好,也使得我们的教学忽视了一个重要的课程资源,失去了一个再次解读文本的机会,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重视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为生成创造条件。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而合理的交流时间,让学生的思想有充分的机会碰撞,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理念让学生把自己的读书感悟互相交流,从而在生生互动中加深对教材的理解,通过交流碰撞出新的火花,使学生在一次走入教材,纠正学生对于文本自主解读中的不足,从而实现文本的全面深入解读,加深对于文本的印象,并把自己对于文本中的疑问互相解惑,。对于小组内的难点和不惑之处,归纳形成文字。

(2)集体交流—聚百川成江海。

学生的集体交流是对于文本领悟的再一次升华,是学生教学生的过程,是学生们对于文本解读的融合。集体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对于文本的见解和感悟,小组内对于文本的领悟,将在这一个平台中交流碰撞,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做一个优秀的导演,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有一个民主和谐的交流环境,让学生们乐于表达,在表达中实现学生对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共同交流与成长。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分析学生对于文本解决的深入程度,学生对于文本的生成状况,只有详细了解了学生的解读状况,教师下面的教学才能更好的因材施教,做到有的放矢,更好的引领生成。

三,天光云影共徘徊——品读体验

在学生充分咀嚼阅读的基础上,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深层体会文本中的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师精讲,学生多读,适时点拨,从而促使学生进行更深刻更全面的不断上升的生成。

情境巧设——营造文本生成的课堂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移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融入文本之中,把自己的情感带入文本的解读之中,使文本描绘的万物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成为鲜活的、跃动的生命,从而使得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激情碰撞,这样的课堂才会具有生生不息的动力,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在品读中,放映周总理的故事片断。《圆明园的毁灭》显示圆明园建成时的金碧辉煌,八国联军掠夺的残暴毁灭,这些情境的创设,使得学生走入文本的深处,与文本和作者进行情与情的交流,灵与神的磨合,使得对文本的领悟深化升华,从而促使课堂新的生成源源不断,让课堂的生命力厚积薄发。

四、向日葵花朵朵开——拓展延伸。

我们的语文不应是一潭封闭的死水,应该是源源不断的清泉;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应该封闭在我们的文本之中,应该通过文本这一扇窗看到文本以外的更加丰富的世界,从文中来,走入文本,走进文本以外的世界。

(1)工文并重——让学生文艺兼修。

作为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策略的最后一环节,在此环节中要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同时梳理,巩固基础知识,在学生的自学中学生们已经了解很多关于文本的基础性的知识和文章所蕴含的人文情怀,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中,新的知识新的情感不断生成。在最后环节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知识再次梳理,从而为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使学生的知识经验不断丰富,同时这也是我们在课程中对于遗忘规律的最好诠释,既使我们课堂的要求,也是学生认知规律的要求,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引导性,实现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中不断生成。

(2)补充阅读——打开阅读的天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教学中我们既要重视学生的对于文本的多读多悟,也要不断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引导训练学生的语感养成,不断加深对文本的解读,同时实现阅读量的增加,实现阅读的质变。在学习《游子吟》一诗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同主题阅读,并由母爱拓展到父爱以及其他的大爱。也可以进行同一作家作品的阅读,如朱自清的《匆匆》一文学过之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读朱自清的其他作品,感受其美文魅力。拓展阅读中,学生读文的过程,既加深了对教材文本的解读,又不断深入体验,从而使得学生生成对于文本以及文本相关的内容,使得生成不断超越。

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新时代合格公民的基本素质,我们小学语文教学领跑着祖国语言文化的第一棒。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重视生成,在课堂教学中以生成为支点,让课堂生成大放异彩,彰显个性,让我们的语文活力四射,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傅道春编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做研究型教师》,谭仁杰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