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校德育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1-21
/ 3

浅谈学校德育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王成旭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近来年,在素质教育的提倡下,社会开始越来越关注学校德育的实施情况。在现实的社会中,与日益提升的物质水平相比,人们精神上的困惑与心灵上的灰暗也日益加深。学校德育在如今显得尤为重要、不可或缺。同时,学校德育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关键词:学校德育;困惑

一、教师道德现状

(一)师德现状

受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的社会形象和社会地位在今天正潜移默化的发生着变化。在大众眼里,“教师”一词不再是“神圣”和“权威的”代名词,教师也不再是人们心目中“灵魂的工程师”。不少抱着崇高理想走上教师岗位的年轻人,几年下来就被磨平了心中的宏愿,变得芸芸众生,只是试图做一个守住道德底线的普通教师。更有甚者逾越了教师的道德底线进而触犯了法律,这些行为无疑使教师的形象受到了严重的污损。可以从以下几个案例中看出:

案例1:非法幼儿园非法聘用的老师对孩子扎针

新闻曾报道,云南一所幼儿园,有一位老师竟然会对不听话的孩子用注射器的针头扎其身体。她班里有30多名孩子,有一半以上遭其毒手。经调查,该所幼儿园是私人新开的民办幼儿园,相关手续的还没有申报下来,属于非法运营,而该老师也并没有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证。

案例2:言传身教与师德重建

2005年,某小学的几名学生在学校被疯狗咬伤。学生所在的学校竟然为了逃避责任,躲避惩罚,非法让被咬伤学生的班主任教学生撒谎。除了班主任教学生撒谎的事件,现在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突击检查或者应付考核等级,校方领导发动全校师生做表面文章,紧急伪造检查材料,带头造假的诸类现象。

案例3:恶意补课:抹黑师德

某县一位初中教师,每逢放假前期就会在班里宣称假期到他的辅导机构上课,且开学后不再重复讲,由此来变相胁迫本班学生参加自己组织的有偿补课,从而来谋取额外利润。被检举后,受到了相应的惩罚。教育部明令不允许教师在校内校外补课,一些教师便利用假期时间在外偷偷开办辅导班,有的甚至防止被发现,竟让学生到自己家上课,有胆子大的常年在外办班。

上述的几个案例绝非偶然现象,也并非个别现象。其主角涉及大中小幼各个层次的老师。近年来,上述相关此类事件被曝光的比比皆是,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大问题,决不可被忽视。曾有人说,教师是“社会的良心”,教师代表着一个社会的文化价值和道德水平。目前的状况与我们近几十年来片面的追求工作效益和物质财富,忽略了神追求有关。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伦理精神与道德境界不再成为教师们关注的重点,世俗化成了他们心中唯一的目标与追求,物质财富的满足取代了“师道”的探寻,将教师的尊严抛之脑后,荡然无存。

(二)传统师道的现代解说

唐代诗人韩愈曾做《师说》,其中曾对教师道德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师说》中提到:“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对师者的传“道”应该深入体会。遗憾的是,这一重要思想并为别人完全理解并运用到实际教育工作当中去,有的甚至误解了这一思想。在当今的中国教育领域,不传“道”已经成为一个基本的现实。学校德育被视为一种知识教育,其目的与方法与其他知识型教育无其他差别。教师也日益成为一个传授知识与技艺的工匠,而“教书育人”也就成了一个束之高阁的空洞的口号。

二、当今青少年的价值观迷乱和责任感严重缺失

除了师德问题之外,我们不得不正视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当今青少年的价值观迷乱与责任感的缺失。鲁迅先生曾说过,今日儿童就是未来之成人,他们的今天如何,就决定着国家的与名族的未来如何。

大学生责任感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意识

现在的很多大学生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生活,丝毫没有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生活与周边的人,哪怕是亲人或者朋友都会忽略,更别提社会利益和国家需要了。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更注重个人意识,对集体意识和社会意识几乎不怎么考虑。当今的大学生在未来工作的选择上,主要集中考虑个人的所需所求,几乎未曾考虑过社会的需求和国家的利益,只是单纯地考虑到能不能达到自己的利益。大部分的同学毕业后会首先选则大城市就业,首选待遇好的企业,几乎不考虑西部地区,不考虑落后地区。可见,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正在逐步从社会价值向个人价值倾斜,在目标选择和行为方式上追求个人的最大利益化,从而忽略和弱化了对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追求。

2、功利心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追求独立与个性。首先表现在很多学生攀比心争强,不是比学习,而是比吃比穿比父母,这样无疑导致了学生社会价值观的严重扭曲,失去了学校德育的意义。另外一种现象集中表现在大学里,部分大学生为了得到奖学金,不顾同学、舍友情意,与同学翻脸。过分关注了眼前的既得利益,忽略了大学里学习真实本领、收获更多友谊的原本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学习,相信很多学生等到毕业都没有搞清楚。

3、自私、冷漠,缺乏正义感

近年来,很多学校中都存在学生各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严重的甚至对同伴,亲友的生命漠然视之。18名复旦等校的学子,在登黄山的时候不幸迷路,最终在公安消防人员的营救下顺利脱险。但却牺牲了一位年轻生命,这并没有换来复旦学子的反思与感恩。后期调查中,这些学子甚至有说有笑,其中一位民警质问他们,“在营救你们的过程中牺牲了一名年仅24岁的民警,你们知道吗?”其中一位学生很轻松的说:“我们知道呀”!多么让人寒心的回答,这是对生命多大的漠视!

类似于上述事件的还有很多很多,比如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案件、复旦投毒案、中学生校园暴力现象等等都一而再再而三地让我们看到了青少年在现代化追求过程中精神的失落,以及在全球化过程中主流价值观念与道德责任感的丧失。

三、教育工作者在实施德育中遇到的困惑

长期以来,在教育实践领域,由于人们对德育的学科特性与知识基础存在着片面理解,因此在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无法彻底解决的问题。不少教育工作者并不认为学校德育需要较为广泛的知识基础,然而他们认为学校德育仅仅是学校或者校外社会机构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在实施学校德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通常会遇到两个问题:第一,在平时学科教学任务很重的情况之下,如何抽出更多的时间对学生实施德育;第二,学校努力想改变德育情况,但是更多的时间花在了应付考试的过程上。

这些困惑一方面体现了教育工作者并没有真正体会教育到学校德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学校方面常常把德育看成了是单纯的教育活动,只有德育课才能教德育。

四、学校德育中存在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在学校教育与德育的实践中,教育者们通常并不怀疑学校德育的道德性,更没有追问学校德育是否道德。”教育者们认为自己作为教师对学生有教育权,只有我们怀着良好的意图与目的,便可以不考虑如何教导学生的方式与方法,由此对学生的身体与心灵造成的伤害不计其数,近年来日益突显的师生关系紧张也暴露出了这一问题。笔者将先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进行分析。

1、理论层面

关于“什么是道德”这一问题,也许我们自己以为已经了解的很透彻了,因为我们从小到大总是被要求做出道德的行为,具备道德的思想。可是仔细思考,要给道德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却似乎很难。要想做到真正的道德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要知道时机是否得当,位置是否合适,所做的事情是否应该。学校和教师要把握好教育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要充分利用良好的时机发挥最大的教育效果,这对大多数学校和老师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学校和教师要全面掌握道德教育的意义,要需要阐明道德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如何引导学生明白道德的意义也尤其重要。

2、实践方面

首先是师生关系方面的问题,现在很多学生不信任教自己的老师。“何谓师生关系,是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因为教育说到底是师与生的交往活动,倘若不能对师生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教育理论就会缺乏坚实的根基,教育实践也无法正常展开。”人只要心中有信仰,他的生活就会有目标、有方向,他就会心甘情愿地去做自己觉得想做以及该做的事情。现在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大部分学生不再选择相信老师,不愿意和老师说实话,并且和老师有巨大的隔阂,视老师为外人,个人想法和个人感受丝毫不愿意与老师分享交流。当然老师也有很大一部分责任。还有大部分老师错误地认为德育只是班主任的事情,跟任课老师没什么关系,任课老师只管上课就可以了。可是任课老师的一言一行却全部被学生看在眼里,并且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这才是对学生最大的德育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讲台上、教室里,更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因为老师个体少,学生个体多,老师始终是学生接触到的最多的成人群体。因此,老师要端正自我态度,让学生发自内心的相信老师、亲近老师、信赖老师。

其次,真正的德育不是作秀,踏踏实实才最重要。学校和老师都经历过应付上级检查而开展德育活动、鼓动学生一起造假德育材料的事情。曾经一位老师,在上自习课时发现一位学生的座位底下有废纸,就示意学生让他捡起来。学生挪了椅子对老师说:“老师,你捡起来吧。”当时老师十分尴尬,如果捡起来呢,则对学生起不到规范教育作用,如果不捡,就会破坏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树立起来的威严形象。其实反过来讲,这件事情最明智的做法是,走到学生旁边让学生把椅子挪开,自己弯腰把废纸捡起来。从这件小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真正的德育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发自于内心深处的。这种无声的行动才会最有可能悄无声息的感染大部分同学。作假出来的材料蒙蔽了领导一时,却坑害了学生一世,对其道德的发展会产生不可挽回的消极效果。

最后,教师要学会把握德育时机。德育时机并不是一种偶然的因素,其特点与规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德育时机的暂短性。如果教育者在德育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及时抓住德育时机,就会错过,后果严重的还会产生消极效果。第二,要注意观察德育时机的外在表现形式。通常情况下,通过学生平时的情绪、行为动作、语言以及与人相处的方式方法等,可以从这些中找到恰当的德育时机,根据这些对学生实施道德教育才能起到起到最好的效果。第三,德育时机因不同学生而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每个学生的性格都不同,德育时机也存在着相应的个体差异性。性格相对来说比较外向的学生,他们会直接表达他们的要求,而性格比较内敛的学生,他们表现自己的方式会相对保守。所以,教师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不能对所有的同学采用同一种方法,要因人而异,要因材施教。

结语

学校德育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我们国家教书育人的质量,国家和社会以及相关教育工作者都有义务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找准问题,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法,进一步完善学校德育理论,并有效地在实践中实施。

参考文献

[1]易连云.面向学校德育的言说[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2]李长伟.师生关系的古今之变[J].教育研究,2012,(8)

作者简介:王成旭(1993-),女,山东泰安人,山东师范大学在读,2016级教育学部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