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产妇强化家庭协同护理模式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5-15
/ 2

初产妇强化家庭协同护理模式的效果观察

卓新玲刘秋香(通讯作者)黄晓兰

长沙县第一人民医院湖南长沙410142

摘要:目的了解家庭协同模式应用于初产妇对其产后恢复的影响。方法2016年1月-2016年7月期间,对我院收治的140例初产妇进行了临床对照试验研究,均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模式)和试验组(家庭协同护理模式),每组均为70例初产妇,比较两组初产妇护理前后产程和分娩结局、新生儿照护能力和初产妇自我保健能力的统计学差异。结果两组对象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差异显著(P<0.05)。两组产妇产前、产后、出院后两个月比较,对婴儿抚触技术、母乳喂养、新生儿患病、产后膳食管理、新生儿喂养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了解家庭协同模式应用于初产妇人群的围生期及出院后护理,能显著促进生产过程,减少并发症。同时有助于产妇情绪改善,生活质量、新生儿照护能力和初产妇自我保健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家庭;协同护理;初产妇;分娩结局;心理状况;生活质量

女性从妊娠到分娩的过程同样是一个角色转变的过程,简单来说从社会上的个体附加了“母亲”新的身份,然而这一身份的转变对于部分产妇来说却不能很快很好的适应,甚者容易产生多种负性情绪[1]。从科学角度来讲,产妇在生产之后自我管理能力有明显衰减,需要漫长的休养才能完全恢复,同时由于兼任婴儿照护责任,部分婴儿照护技能缺失的产妇若不能及时适应将会影响产妇生产过程或产后的康复过程,甚者严重影响到婴儿的生命健康[2]。考虑到家属是产妇情感、物质等多方面的坚实后盾和积极支撑,我们考虑将婴儿照护或健康管理转移至产妇家属身上。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16年1月-2016年7月期间,对我院收治的140例初产妇进行了临床对照试验研究。入选标准:产妇无严重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产妇及其家属均具有一定理解、语言表达、书写能力;产妇精神状态正常、无严重器质性疾病;产妇对于本研究方案及内容具有知情权。排除标准:排除出现剖宫产指征、有妊娠期合并症的产妇;排除因家庭成员缺失(或其他原因)而无陪产家属的产妇;排除生产期间出现危急症的产妇。两组对象基本情况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分组方法及护理模式:根据产妇入院单双日时间,结合患者的意愿进行匹配(1:1)分组,每组均有70例产妇。

(1)对照组(常规护理模式):产妇住院期间,具体护理工作全部交与护理人员执行,而产妇家属仅充当产妇生活照料者的角色。

(2)试验组(家庭协同护理模式):家庭-产妇照护职能的确定:由医院的专职护理人员为主导,着急产妇及其家属,对产妇及婴儿住院期间,需要从事的护理工作进行详细介绍,并对产妇及其家属能参与的护理过程进行详细分工。产前家庭支持和心理辅导:针对于产妇对生产过程所存在的畏惧或担忧,医院护理人员通过与产妇家属进行沟通和协作,由产妇家属根据心理辅导技巧和干预内容,将具体措施应用于产妇,尽量减轻产妇产前的忧虑或抑郁情绪。产后家庭—产妇对子式干预:将产妇(及直系亲属)组成一个敢于小组,每天按时对其进行10min左右的宣讲(产妇和婴儿照护要领),之后要求产妇及其家属现场复述本次宣讲掌握的内容,另一方记录下对方的遗漏点合错误点,待其复述完毕后以口语方式向其阐明相关知识体系。同时,护士用视频记录下整个过程,然后重新讲授遗漏知识点合错误知识点。

1.3调查内容:产妇入院初整理基本资料,对产妇生产前后(产前、产后、出院后2个月)分别调查或评估如下指标。产程和分娩结局:包括第一、第二、第三产程的时间;生产过程中和产后1小时出血量;新生儿产后1分钟、5分钟时阿普加评分。新生儿照护能力:参照高杰《初产妇母亲角色体验的质性研究》问卷进行调查。自我保健能力:采用周亚芹[8]《家庭支持干预方案应用于产妇对其产后自我保健能力及婴儿照护水平的影响》问卷进行调查。

1.4统计分析:软件SPSS20.0建立数据库并分析,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形式描述,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F/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或精确概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侧概率。

2结果

2.1两组对象产程和分娩结局的比较

两组对象产程中第二产程、第三产程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2.2两组对象生产前后新生儿照护、自我保健能力的比较

两组产前婴儿抚触技术、母乳喂养、新生儿患病、产后膳食管理、新生儿喂养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3讨论

随着社会医疗水平的快速提高,产科服务的理念也由以病人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在护理初产妇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发现产妇的心理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需要承受自身、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若是不及时恰当地处理,将极不利于产妇的身心健康的婴儿的生育。

两组产妇多个监测时点比较发现,试验组产程时间的减少也可以缓解出血情况,住院时间也大大减少。原因在于家庭协护理组别的产妇在生产之前即进行了充分的心理疏导,这种疏导过程是由医院护理人员主导、产妇家属直接开展或实施的,能有效消除产妇不必要担忧[3]。因为责任家属作为联系护理人员和产妇的情感纽带,能更爱好的将情感寄托或护理责任落实到实处。家庭协同护理是以医院护士的主体护理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它鼓励亲属关系较近、有责任心家庭成员亲自参与到产妇的护理过程中,经过专业的培训与指导,从而掌握基本的心理疏导方法、了解有关分娩和育儿的知识,并将依赖单独的护士专业护理转变为共同责任护理。

研究还发现,两组产妇多个监测时点对婴儿抚触技术、母乳喂养等评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与产前针对性宣教活动的开展有关,而且家属陪同产妇共同接受护理人员的专题培训,相互之间能达成相关知识的相互交流,产妇的长辈家属也可以将自身生产经验传授给产妇。同时,该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家庭协同护理的优势所在,这将非常有助于产妇的康复,同时给婴儿的成长也营造了一个轻松环境[4]。

参考文献

[1]陈君然,刘加胜,刘明会,等.分娩球联合穴位按摩用于初产妇临床镇痛分娩的协同作用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8,33(15):3392-3395.

[2]华义红,汤红平.家庭成员协同护理对初产妇心理状况、分娩结局的干预效果[J].健康研究,2017,37(5):569-570.

[3]丘美芳,欧阳雪莲.协同护理干预对高龄初产妇心理状态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16,15(7):11-14.

[4]思耀芬,贺秋园,杨美玲.家庭协同护理模式对初产妇分娩结局和产后恢复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5):45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