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子琴
广西钦州市灵山县人民医院新生儿科535400
【摘要】目的:探索新生儿科在护士人手不足的情况下,怎样使用正确的体位减少新生儿吐奶的发生。方法:选取我院新生儿科从2012年2月-2013年2月住院的100例健康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在喂奶中对其使用右侧卧位的体位干预的方法,对照组在喂奶中不使用体位干预法。对比两组新生儿喂奶之后吐奶的情况。结果:观察组50例新生儿在使用体位干预法之后,吐奶的情况只占6例,而对照组不采取干预法,吐奶新生儿有18例,两组数据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正确的体位对预防和减少新生儿吐奶有很大的帮助,能解决新生儿科护士人手不够的问题。
关键词:新生儿;吐奶;体位;人手不够
新生儿吐奶是新生儿比较常见的现象,正常新生儿出生后几周内常会发生吐奶。吐奶分为生理性吐奶和病理性吐奶。生理性吐奶现象较为常见,因为宝宝的胃呈水平位,容量小,连接食管处的贲门较宽,关闭作用差,连接小肠处的幽门较紧。所以如果想减少宝宝吐奶的机会,在喂奶时就要注意喂奶姿势还有喂奶量。病理性吐奶是新生儿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而引起的疾病众多,有一些是严重的先天性消化道畸性,需要及时做手术治疗。因此,对于一些可能是病理性吐奶的临床症状就需要特别注意及时就医,以便进一步确诊是何原因造成的以便尽早诊治。而在新生儿护理过程中,防止宝宝吐奶是一个重要的工作。本文就新生儿科在人手不够的情况下研究如何使用体位减少宝宝吐奶的发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新生儿科从2012年2月-2013年2月住院的100例健康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100例新生儿为出生2-20d,男婴48例,女婴52例,体重为3.2±1.5kg,两组新生儿在年龄、性别、体重上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在喂奶中对其使用右侧卧位的体位干预的方法,对照组在喂奶中不使用体位干预法。具体方法为:每次吃饱后,将小儿头肩部抬起,轻轻拍背,最好等新生儿打嗝后,再放到床上,然后采取右侧卧位。
2结果
观察组50例新生儿在使用体位干预法之后,吐奶的情况只占6例,而对照组不采取干预法,吐奶新生儿有18例,两组数据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吃奶后呕吐是新生儿比较常见的现象,有的属生理情况称漾奶。大多数新生儿呕吐虽不是漾奶,但也不是疾病所致。称为吐奶,吐奶也可称喷奶,不同于漾奶,是由于消化道和其他有关脏器受到某些异常刺激而引起的神经反射性动作,呕吐时奶水多是喷射性地从嘴里、甚至鼻子里涌出的。主要与喂养不当有关。如喂奶量过多,奶瓶嘴打的孔太大,喂奶过急;另外,喂奶时奶嘴中没有充满奶而进入空气,婴儿在吸奶同时吸进很多空气;或者喂奶时翻动小儿过多,或边哭边吸吮都会引起吐奶,这些只要注意改进喂奶方式即可纠正。根据解剖学可知新生儿胃的位置是横躺着的(成人胃的位置是斜立在上腹部的),呈水平状态,由于胃容量小,胃的肌肉很薄弱,胃神经功能发育不够成熟,胃贲门(紧接食管处)括约肌较松弛,关闭功能不健全;而胃幽门(紧接小肠处)括约肌较紧张,进入胃的食物不易通过。当新生儿吃得过多、过饱,喂奶时啼哭,喂养姿势及方法不当,新生儿在吮吸时咽进空气,喂饱后过早翻动如抱着逗乐、摇篮摇动、换尿布等情况下,胃蠕动时就容易发生奶液从口角往外溢,出现了吐奶。新生儿吐奶一般是由生理原因引起的,属正常现象。随着月龄增长,吐奶渐渐会停止,大约于出生后6个月内消失。临床上,我们新生儿科采用抬高新生儿头枕部位置且喂完后采用右侧卧位可有效防止新生儿吐奶。
以上漾奶和吐奶都与新生儿解剖生理特点有关。新生儿卧位为主,胃呈水平位,再加上胃上口的贲门括约肌发育不全,而胃下口的幽门括约肌相对紧张,就好像一个口袋,上口用绳扎的不紧,而下口又相对狭窄(因幽门括约肌紧张度相对较高)。故喂奶后小儿一旦活动,就很容易使奶从胃中又反流到食道、口腔造成漾奶和吐奶。除了以上正常漾奶或因喂养不当而吐奶,如出现频繁呕吐,或大量奶液呕出,婴儿还伴有厌食、腹胀及哭闹不安时,则往往是病理性呕吐。可能是消化道感染,也有可能是神经系统感染,需要去医院诊治。
对于防止宝宝在喂奶时吞下太多空气而出现吐奶,新生儿吞下去的时候会吞下去很多空气,这些小气泡形成大气泡从下面往上拍比较容易把胃底的奶在胃下部的小气泡融合成大气泡容易拍出嗝来。拍完孩子之后不要放平了睡,把孩子的褥子变成30度角的斜坡,让孩子在30度角左右的斜坡上躺上半小时,帮助他的奶很容易往下流,这样也能很好预防吐奶。
如果实在吐的特别厉害可以去儿科开一些促进胃肠道蠕动的药,一般来说通过拍奶体位的改变或者吃完奶之后右侧卧位躺一会儿会让孩子的吐奶有所缓解。三四个月之后,孩子打嗝、吐奶这种情况就会大幅度减小。
如果是早产儿,他们在没有发育成熟就被迫离开母体,早产儿的生活能力、各个器官系统的发育没有达到最佳水平就出来了,所以早产儿的黄疸、吐奶可能会更常见一些,包括喂养问题,吸吮力弱等等都会多一些。对于一个早产儿来说,每次给他喂奶相对来说要比足月儿量少一些,次数多一些。一个足月儿每天喂奶要八次就可以了,最多12次,因为孩子有个体差异,一般来说八九次就可以了,因为每次吃的量多。但是早产儿出生之后要有一个追赶性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很多,但是他本身的消化能力、吞咽能力又迫使他吃不了那么多,在给早产儿喂养的时候如果早产儿已经出院了,一定是他的生活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医生才会让他出院的。
对于早产儿喂奶每次量少一些,每次五六十毫升,但是次数可以频繁一些,一般至少要喂12次,这样让早产儿吐奶稍微少一些。因为很多孩子吐奶一方面跟生理原因有关,有的是喂的太多了,胃里实在装不下当时就吐出来,早产儿就是频繁的喂,每次的量适当比足月儿少一些。一个星期一个星期往上增的量稍微适量慢增一些,不超过公斤体重的20毫升。
病理性吐奶与生理性溢奶则不一样,它是新生儿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引起新生儿呕吐的疾病众多,有一些是严重的先天性消化道畸性,需要及时做手术治疗。因此,要正确区别新生儿生理性溢奶和病理性呕吐。
一般来说,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所致的病理性呕吐情况较严重,次数频繁,呕吐量大,常呈喷射状,呕吐物中除进食的奶汁外,还会含有胆汁,或呕吐物为粪样液。常见疾病:①食管闭锁:如果婴儿出生后唾液较多,初次进食,吞1、2口奶后即有呕吐、呛咳、青紫甚至窒息,多为食管闭锁所致;②先天性巨结肠:出生后不排胎便或量少,1~2天后会出现肠梗阻症状:频繁呕吐,呕吐物中含有胆汁或呕吐物为粪样液,腹胀明显,腹壁发亮,有扩张静脉,经直肠指检或灌肠后排出大量大便,多为先天性巨结肠;③先天性幽门肥厚狭窄:出生后无症状,吃奶及大小便均正常,2~3周后出现呕吐,逐渐加重,直至每次喂奶后立即呕吐或不久即呕吐、常呈喷射状,上消化道造影可见鸟嘴状的幽门管入口及延长而狭窄的幽门管,可确诊为先天性幽门肥厚狭窄。先天性畸形一般需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无效。
生理性漾奶和吐奶注意改进喂奶方式即可纠正,无需药物治疗。根据日龄特点和体重,新生儿第一周每次约30~50ml,第二周逐渐增加到75ml。母乳喂养者,若乳汁充足,正常新生儿一般10~15分钟即可吃饱,每次吃饱后,将小儿头肩部抬起,轻轻拍背,最好等小儿打嗝后,再放到床上,然后采取右侧卧位。如果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每次吃完奶要把孩子竖起来,让孩子的头能够很舒服枕在你的肩上,一个手抱着孩子,另外一个手手心空起来呈半空状,在孩子的背部从下往上稍微用力,这样会起到震动的作用,对防止吐奶效果较好。因为空起来拍孩子的背孩子不会觉得疼,但是振动的力量相对大一些。每次拍的时候让孩子的小脑袋一点一点,这种力度就可以了。注意喂乳后尽量不要翻动和逗引婴儿以免漾奶。且随着婴儿成长,溢奶逐渐减少,在6~8个月时可完全消失。而病理性呕吐,要及时去看医生,以免耽误治疗或错过手术机会。
参考文献
[1]褚玉玲.宝宝吐奶的原因与应对招数[J].农村百事通,2009,11
[2]郑红彦,彭建东.新生儿溢奶护理体会[J].工企医刊,2009,5
[3]陈忠梅.新生儿漾奶和吐奶的鉴别诊断[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7.
[4]黄力毅,于海红.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65.
[5]杨烨.新生儿的吐奶和溢奶[J].家庭•育儿,2004,2
[6]韩芳.新生儿病理性吐奶分析[J].中国健康月刊•理论版,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