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于晓英

黑龙江省传染病防治院150500

摘要: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在本院的临床分布和耐药情况,以期能对抗生素进行合理使用。方法使用KB纸片扩散法来测定临床标本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敏感性,对比分析检测结果。结果痰是分离出来的100株铜绿假单胞菌的主要来源,分布在神经外科和呼吸内科;保持铜绿假单胞菌较强抗菌活性而耐药率在30%以下的抗生素包括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和头孢他啶等,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高达69%,氧氟沙星的耐药率高达71%,且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也上升到44%。结论对于常用抗生素,铜绿假单胞菌有着非常高的耐药率,临床需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单一药物或联合疗法,使细菌耐药性的增长得到控制。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抗生素;耐药率

铜绿假单胞菌是可以造成医院感染的一种重要条件致病菌,因此菌而发生的医院感染逐渐增多,且在很多大型医院铜绿假单胞菌居于分离菌的首位[1],铜绿假单胞菌导致的感染,尤其是肺部感染,很难将其病原菌清除,其感染也会反复发作。考虑可能是因为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多重耐药性和复杂的耐药机制。目前,广谱抗生素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临床上出现了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增多和多重耐药性的难题[2]。本人对本院分离出的100株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特征及药敏结果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菌株来源

选取本院临床各科室于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期间送检的各类标本,如痰、尿和分泌物等。经培养,共有100株铜绿假单胞菌分离出来。根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2版开展各项操作,以细菌培养、染色和生化等特性进行鉴定。

1.2药敏试验

使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2003年标准对实验方法及判断标准进行解释。

1.3标准质控菌株

药敏实验质控菌株为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

1.4抗生素纸片

药敏纸片中的头孢他啶、头孢噻肟、阿米卡星、氨曲南、环丙沙星、亚胺培南、氧氟沙星、哌拉西林及头孢曲松均从法国梅里埃生物公司购入,而庆大霉素与MH琼脂培养基均从北京天坛生物技术公司购入。

2结果

2.1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情况

本院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来主要来自痰,为89株(89%),7(7%)株来自伤口分泌物,2(2%)株来自血液,2株(2%)来自尿液。多数伤口分泌物与尿液标本来自外科病房,多数血液标本来自内科病房,多数痰标本来自呼吸科和神经外科病房。

2.2耐药率

保持铜绿假单胞菌较强抗菌活性而耐药率在30%以下的抗生素包括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和头孢他啶等,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则高达69%,氧氟沙星的耐药率高达71%,且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也上升到44%。

3讨论

铜绿假单胞菌是在内外科系统和难治性的院内广泛存在的一种获得性感染条件致病菌。患有囊性纤维化、中性粒细胞减少、恶性肿瘤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患者接受机械通气和抗生素治疗时会使危险因素有所增加。本研究显示,本院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多数是呼吸道标本,且大部分来自神经外科和呼吸科病房,提示在此类高危人群中,铜绿假单胞菌的呼吸道定植和引起感染的几率较高。研究还显示,目前在本院对铜绿假单胞菌活性较强而耐药率在30%以下的抗生素有碳青酶烯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等,可应用于临床。值得注意的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和喹诺酮类抗生素对本院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较差,耐药率高达69%与71%。以前被认为能有效抗铜绿假单胞菌的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也上升到44%,以上结果均表明医护人员需要控制及合理使用抗生素。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增多,病菌检出率高,有严重的耐药问题,其耐药性的发生速度之快和广泛及不合理用药密切相关。相关文献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主要是由于编码喹诺酮类药物作用靶位的DNA促旋酶与拓扑异构酶Ⅳ的基因突变,使酶结构发生改变,导致药物无法与酶DNA复合物稳定结合[3];因外排泵系统调节基因的变异而降低了细胞内药物的浓度;细胞外膜渗透性减低是细菌摄取的药物量减少以及细菌形成生物膜保护细菌逃逸宿主细胞的免疫作用与抗生素的杀伤作用。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酶烯类药物耐药是因菌体外层细胞壁的特异外膜通道丢失了蛋白OprD,导致碳青酶烯类抗生素不能进入体内,致使对这类药物耐药[4],以及一些菌株能产生水解包括碳青酶烯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金属β内酰胺酶。铜绿假单胞菌有着复杂的耐药机制,除了多种药物天然耐药外,也容易在应用抗生素治疗后产生获得性耐药,建议根据药物敏感试验对此类细菌采用有效的药物联合疗法,既能发挥药物的协同增效作用,又能使耐药菌的产生得到减少。相关研究显示,抗假单胞菌的β内酰胺类药物联合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铜绿假单胞菌能组止耐药性的产生,还会使抗铜绿假单胞菌的相加或协同作用表现出来[5]。所以,在对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疾病进行治疗时,应根据药敏试验来选择抗生素,并对敏感药物进行合理选择,从而使细菌耐药性的增长得到控制。

参考文献

[1]徐延模,杨薇,赵和平.6543例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1):27-28.

[2]曹孟淑,徐元宏,胡杰贵.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3,23(2):90-94.

[3]陈民钧,王辉.中国重症监护病房革兰阴性菌耐药性连续7年监测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3,82(5):375-381.

[4]陈瑞,唐英春,朱家馨,等.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酶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耐药株外膜蛋白OprD2缺失[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1,1(1):229-230.

[5]朱琴,彭少华,李从荣,等.产金属β内酰胺酶铜绿假单胞菌的协同实验方法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