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科技大学附属柳州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广西柳州545060)
【摘要】目的:探讨二次前列腺穿刺活检在转移性去势抵抗前列腺癌中的应用意义。方法:分析2014年10月-2016年10月在我院肿瘤科治疗的90例转移性前列腺癌并行去势治疗无效后诊断为转移性去势抵抗前列腺癌(CRPC)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首次穿刺和二次穿刺时PSA、PSAD、PSATZ水平,并根据二次穿刺结果分为合并前列腺导管内癌(IDC-P)组(64例)和未合并IDC-P组(26例),比较两组的PSA、PSAD、PSATZ水平。结果:二次穿刺时PSA、PSAD、PSATZ水平显著高于首次穿刺(P<0.05);合并IDC-P组的PSA、PSAD、PSATZ水平显著高于未合并IDC-P组(P<0.05)。结论:二次前列腺穿刺活检在CRPC的诊断中有利于明确有无前列腺癌成分的变化,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
【关键词】转移性去势抵抗前列腺癌(CRPC);前列腺导管内癌;前列腺穿刺活检;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73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1-0152-02
前列腺癌是男性高发的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病死率。本病早期无特异性症状,大多患者待确诊时已出现肿瘤转移,成为转移性前列腺癌。临床对转移性前列腺癌主要采用去势治疗的方法,但部分患者疗效不佳,可在去势治疗后12~33个月内可发展为转移性去势抵抗前列腺癌(CRPC)。因此,需要进一步确认CRPC的病理学变化,以为临床后续治疗提供依据。二次穿刺活检获得病理组织能准确分辨前列腺癌成分变化,是一种可靠的检查方式[1]。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二次前列腺穿刺活检在CRPC中的临床应用意义,现具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在我院肿瘤科治疗的90例转移性前列腺癌并行去势治疗无效后诊断为CRPC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54~79岁,平均年龄(66.4±5.7)岁,前列腺体积(57.34±7.12)cm3;所有患者均经前列腺穿刺活检确诊为转移性前列腺癌,穿刺针数(9.36±1.63)针,行去势治疗,治疗后间隔18~25个月,之后连续三次检测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升高,血清睾酮<50ng/ml,确诊为CRPC,经会阴超声引导下行二次前列腺穿刺活检,穿刺针数(9.61±1.67)针;排除泌尿系统感染、合并严重肛肠疾病者;比较两次穿刺活检的方法、穿刺针数等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会阴超声引导下二次前列腺穿刺活检,取膀胱截石位,推开阴囊,对会阴区用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对前列腺外周带、前列腺中央带进行穿刺,可疑病变部位加穿1~2针,总共穿刺8~14针。病理标本用10%甲醛液固定,石蜡包埋,行4μm连续切片,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处理。免疫组化按SP法对P504S和P63双标记染色,并行Ki67染色。采用高压煮沸的枸橼酸缓冲液(PH6.0,10mmol/L)进行抗原修复。P504S阳性则确诊为前列腺癌,P63阳性确诊为膀胱尿路上皮癌。病理切片前后两次均由相同的2名泌尿病理医生独立完成,病理分级根据1992年Gleason修订的评分及分级标准,诊断依据EPstein标准[2]。
1.3观察指标
对首次穿刺和二次穿刺后1周均行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AD)、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移形带密度(PSATZ)检查,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2ml,分离血清,使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及电化学发光法、采用配套试剂检测。二次穿刺后根据病理结果分为合并IDC-P组和未合并IDC-P组,再次检测PSA、PSAD及PSATZ水平,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1.4判定标准
化疗后症状改善,软组织及骨转移灶变小,PSA水平较化疗前降低,但≤50%[3]。
1.5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首次穿刺及二次穿刺的PSA、PSAD及PSATZ水平比较
二次穿刺时PSA、PSAD、PSATZ水平显著高于首次穿刺(P<0.05),见表1。
注:两组各项指标相比,P<0.05。
2.3治疗预后
所有患者均获得1~2年随访,均在确诊为CRPC后进行化疗,合并IDC-P组中有治疗反应13例,治疗反应率为20.31%(13/64)、病死12例,病死率为18.75%(12/64);未合并IDC-P组中有治疗反应16例,治疗反应率为61.54%(16/26)、病死2例,病死率为7.69%(2/26);两组间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前列腺穿刺活检是诊断转移性前列腺癌的重要手段。CRPC患者可能存在肿瘤病理变化,需要行二次前列腺穿刺活检,加以明确诊断。临床研究发现,CRPC患者合并IDC-P成分的肿瘤进展时间较未合并IDC-P更短,病情进展迅速,与治疗及预后有密切关系。IDC-P是一种非典型癌细胞增殖,能够保留腺体结构,但增殖细胞越过整个导管和腺泡腔生长,IDC-P的出现提示前列腺癌已进展至晚期[4]。同时,IDC-P对去势治疗的反应较低,这也与病情进展有关。因此,了解CRPC成分变化,对指导临床的治疗和判断预后至关重要。首次前列腺穿刺后应持续监测PSA及其相关指标变化,当去势治疗无效,且PSA持续升高,再行二次穿刺,这样能提高穿刺诊断率,降低患者痛苦[5]。本研究结果显示,二次穿刺的PSA、PSAD及PSATZ水平显著高于首次穿刺,且合并IDC-P的PSA、PSAD及PSATZ水平显著高于未合并IDC-P。充分说明二次穿刺时PSA及相关指标呈高表达,而在合并IDC-P的患者中这些指标更高,反映了前列腺癌成分的变化。
综上所述,二次前列腺穿刺活检在CRPC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有助于临床及时发现IDC-P,指导临床治疗及评估预后。
【参考文献】
[1]王帅,高凡,林涛.再次穿刺活检在转移性去势抵抗前列腺癌中的应用研究[J].河北医学,2018,24(12):2037-2040.
[2]陈智彬,沈朋飞,曾浩,等.二次穿刺活检在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诊治中的意义[J].中国男科学杂志,2016,30(1):30-33.
[3]陈磊,王韧,白文坤,等.PSA相关指标在前列腺重复穿刺活检中的诊断价值[J].医学研究杂志,2016,45(12):89-92.
[4]程树林,余文博,周文浩,等.嗜铬粒蛋白A与前列腺癌去势抵抗的相关性研究[J].西南国防医药,2017,27(3):231-233.
[5]朱逸飞,曾浩.前列腺癌干细胞与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放射性耐受的研究进展[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17,26(11):1347-1349.
基金编号: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自筹经费科研课题(Z2014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