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韦光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广东省深圳市518000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对我国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保留了很多传统木的结构建筑。传统的古建筑木结构由于其力学特性十分优良,在古代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是在古建筑经历漫长的岁月,其木结构会受到老化、蛀虫以及风雨侵蚀的破坏。同时近年来国家对与古建筑的保护不够重视,导致原有的古木结构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甚至存在坍塌的风险,因此需要对古建筑的木结构进行加固和修缮。本文分析古建筑木结构的特点,并提出了一些加固和修缮古建筑的对策,希望为我国古建筑的保护提供理论基础,促进古建筑文化的流传。
关键词: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加固;特点探究
一、引言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当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璀璨的华夏文明,其中就包括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建筑木结构。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古建筑木结构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甚至还有坍塌的风险,造成这些破坏的原因包括了外在因素和内在缺陷,都对我国古建筑的传承造成了不利影响。古建筑木结构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对象,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这些在各地古建筑都有体现。
广西地区素有我国“南大门”之说,边关建设历史悠久,建立了威震南疆的大小连城。这些要塞关卡布局严谨,构思巧妙,体现了鲜明的战略思想。例如,城阳风雨桥的建设没有使用一钉一铆,既具有古时百越族的建筑色彩,又有汉族建筑的工艺成分,是侗汉文化交流的体现。以及享誉世界的真武阁、燕窝楼等楼阁寺庙都凭借其超高的建筑艺术闻名遐迩,是对民间才智和价值的重要体现。还有被壮乡故宫的莫土司衙署和各地的名人建筑,都是对这个地区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体现。总而言之各地的古建筑样式不一、结构不一,但力学特性都十分优良,体现了古代人民的高超技艺哥和智慧,同时也是对方式人民经济发展程度和风俗习惯的体现,是现代人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的特点
古往今来,我国建造了无数的古建筑木结构的房屋,但是完整保留至今却很少,大多数的古建筑都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而遭到破坏或消失。本文通过对现存的古建筑的研究和调查发现,古建筑木结构的建筑艺术、结构布置都有其特点,是古建筑历经千年仍流传至今的的重要保障,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筑的材料主要使用的是木材
通过对古建筑的研究发现,在古建筑的建造过程中,主要使用的材料为木材,将木材作为建筑的骨架材料。木材的原料既保证了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又能建造出符合建筑要求和风格的建筑形体。同时,由于木材的刚度小、质量轻,在遭受地震等其他自然灾害的破坏时,产生的惯性也相对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古建筑的抗震能力。
(二)古建筑外形层次分明、结构优美
古建筑木结构通常采取的是平面规则,呈现方式通常以四边形或六边形为主,每个墙体都呈对称分布。从古建筑的垂直方向观察,会发现古建筑木结构都有明确的分层。例如殿堂式的古建筑木结构,可以分为四个层次,自上而下为台基层、柱架层、枓栱层、屋盖层,而厅堂式古建筑在柱架层和屋盖层之间没有枓栱,因此只有三个层次。每一层次的外形结构相比于其他的建筑结构形式都有着很大的差别,这种独特的外形是需要将建筑艺术、功能以及结构三者相结合才能形成的。
(三)古建筑的抗震性能优良
在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的建筑过程中,通常会采用特殊的营造技术,例如梁柱节点、枓栱铺作层、平摆浮搁的“大屋盖”、梁端的雀替、柱架的侧脚和生起以及半刚性榫卯连接等,这些特殊保证古建筑木结构有着优良的抗震性能,并且明显优于现代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砌体结构等建筑物。也是由于古建筑结构木的抗震性能,是其在经历多次地震下,还能完好的保留下来,例如,我国古代的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等古建筑,在经历历史多次地震灾害后还能流传至今。
(四)设计方法为材份制,房屋单位以间为主
在古建筑木结构构件的设计过程当中,通常采用的构件截面的计量单位为“材份”其中“材”代表的是建筑所用的标准木材,在宋代,将“材”划分为八个等级;“份代表的是材高的十五分之一。为了保证最终建筑的安全特性和受力合理性,对于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古建筑,需要选用不同等级的份材。
三、古建筑木结构加固原则及修缮对策
由于古建筑遭到了不同程度上的破坏,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加固或修缮。但是对于古建筑来说,其加固和修缮的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需要各个学科的合作才能完成,我国现存的古建筑数量多、面积大,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在古建筑的保护过程中,由于建筑的结构直接影响到古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需要重视结构方面的问题。下文主要从结构方面介绍了古建筑加固的原则以及其修缮的方法:
(一)古建筑加固的原则
第一、不可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在《古建筑木结构加固与维护技术规范》中明确指出,在进行古建筑的修复过程中,不能改变古建筑的原始状态。这主要是由于古建筑是特定历史阶段的文化产物,是当时科学价值、建筑艺术及文明的体现,是当代人研究历史的丰富材料。所以在进行修缮的过程中,对于古建筑的原始工艺、建筑材料以及建筑结构必须保留,不能改变。
第二、可识别性原则,在进行古建筑的加固和修缮的过程中,必须保留古建筑的历史真实性,进行替换或缺补的材料在形式、材质上都不能同原先的有所缺补,禁止“以假乱真”现象的出现。
第三、不改变结构受力体系的原则,古建筑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是由于其结构的良好受力性,因此在进行古建筑的修缮过程中,不能改变结构原因的变形协调和受力体系,才能保证古建筑整体的稳定性。
第四、可逆性原则,在古建筑加固和修缮的过程中,用于古建筑修补或更换的构件必须拥有易于拆除的特点,同时在进行拆除的过程中不会对古建筑造成太大的破坏,这样才能保证后人可以利用更先具优势的材料进行更换。
(二)古建筑木结构的修缮及加固措施
第一、围护结构的加固,在进行古建筑木结构中围护墙的修缮过程中,可以在保持原貌的前提下,进行受损墙体的拆除。在此过程中可以借助压力喷浆或者灌浆的方式加固墙体,既可以是增加墙体的强度,也不会改变墙体的原貌。同时为了减少地震带来的破坏,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降低墙体的重量,尽可能选用材质较轻的结构,或者借助钢筋或铅丝进行加固,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墙体的稳定性。
第二、地基基础的加固,在进行地基基础的加固过程中,要保证古建筑上部结构不会遭到破坏,因此古建筑的地基基础的加固是一项十分值得重视的工作。在地基基础加固后可以提高整体古建筑的稳定性,还可以分担建筑的整体重量,对于古建筑寿命的提升也有着很大的意义。对于由于地基承载不足或地震造成破坏的古建筑而言,可以采用混凝土或是木桩的修缮方式,既可以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又可以防止地基沉降情况的出现。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古建筑主要以木材为主要原料,给古建筑的运用和维护阶段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是古建筑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和文明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因此进行古建筑的加固和修缮是一项必要的工作。本文分析了古建筑木结构的特点,介绍了其加固和修缮过程的原则和方法,希望对我国古建筑的修复过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为我国文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罗穆辉.探析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加固及其性能[J].广东蚕业,2018,52(03):35.
[2]侯寿康.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加固及其性能之我见[J].低碳世界,2017(34):216-217.
[3]张风亮.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加固及其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