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白色念珠菌对唑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口腔白色念珠菌对唑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分析

吐尔逊·肉孜

吐尔逊·肉孜

(新疆阿克苏市人民医院843000)

【摘要】目的:对口腔白色念珠菌对唑类抗生素的耐药性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口腔白色念珠球菌感染患者30例,均给予氟康唑治疗。结果:30例口腔白色念珠球菌感染患者总有效率为18例(60.00%),12例(40.00%)治疗无效。结论:对于发生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患者对唑类药物耐药性较强,因此在发生口腔真菌感染应提高重视联合其他抗真菌药物治疗,避免感染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口腔;白色念珠菌;唑类药物.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6-0237-01

当机体抵抗力差,或是年老体弱、AIDS、癌症及长期带假牙的患者,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概率增高。目前口腔问题较严重,同时发生口腔真菌感染比例较高,口腔真菌感染主要致病菌为白色念珠菌感染,目前主要治疗药物为唑类药物。我院近期为提高口腔感染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我院白色念珠菌感染患者30例给予氟康唑治疗的耐药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选取2011年9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口腔白色念珠球菌感染患者30例,其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22—76岁,平均年龄(48.50±4.00)岁,病程时间7—12天,平均病程时间(9.00±2.00)天,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均明确诊断为白色念珠菌感染。

1.2方法:30例患者在治疗前均没有口服用药或是静脉滴注药物,在我院均进行氟康唑注射液治疗,首次剂量0.2g,以后一次0.1g,一日1次,疗程至少2周。同时口服维生素C2片,每天3次口服治疗,维生素B2,每天2片口服治疗,连续治疗14天对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治疗过程中,如发生药物过敏或是严重不良反应应及时停止药物口服治疗。

1.3统计方法

统计学分析选用SPSS11.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结果

30例口腔白色念珠球菌感染患者治愈9例(30.00%),有效9例(30.00%),总有效率为18例(60.00%),12例(40.00%)治疗无效。6例患者发生轻度的恶心、呕吐和皮疹,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在停止用药后不良反应逐渐降低。

3.讨论

临床致病真菌的耐药问题是目前人类所面临的医学难题之一,抗真菌药物长期、低剂量的预防和治疗是真菌产生耐药性的重要原因[1]。白色念珠菌为人体中最为常见的真菌,常分布在人体的多个部位,在胃肠道、阴道和口腔内均有寄生,同时在人体的免疫力降低的情况下,发生感染致病,其中包括口腔感染、阴道炎等,发病程度不同,严重可导致全身感染,甚至危及生命。传统治疗应用唑类药物治疗,代表药物有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等,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的抗真菌药,主要用于各种念珠菌、隐球菌病及各种真菌引起的脑膜炎及免疫低下患者口腔、消化道的念珠菌病,疗效较好,多有一定的肝肾毒性,但毒性较多烯烃类小。氟康唑在治疗口腔念珠菌感染患者多选用氟康唑抗真菌治疗,具有广谱抗菌、不良反应少、临床效果较好等优点,但部分患者在短时间用药时,可发生呕吐、恶心、皮疹等较轻的不良反应。伴随近些年来抗生素的滥用和广谱药物的应用,耐药性发生比例较高。同时在临床不当干预和耐药性增加的情况下,白色念珠菌感染治疗耐药的情况较为严重,因此给临床治疗和用药带来严重困扰[2]。

白色念珠菌感染耐药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口腔白色念珠菌对唑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与转运蛋白表达改变、生物膜形成、靶酶表达等有密切关系。因依靠ATP功能的ABC转运蛋白改变,引起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对抗真菌药物的外排能力,药物被外排泵致细胞外,明显降低了细胞内的药物浓度,口腔白色念珠菌对唑类药物的耐药性增加。而生物膜作为一种生物或是非生物表面黏附的真菌菌落,可有效地对抗宿主防御机制的作用,而且伴随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成时间越长,对唑类药物的耐药性逐渐增加,因此对于白色念珠菌的快速治疗尤为重要,同时靶酶表达的变化也是造成口腔白色念珠菌耐药的重要因素之一[3]。

本文中对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患者30例给予氟康唑注射液治疗,治疗结果显示其中9例患者治愈,比例为30.00%,9例患者治疗有效,比例为30.00%,其中12例患者治疗无效,比例为40.00%,耐药性比例较高。6例患者发生轻度的恶心、呕吐和皮疹,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在停止用药后不良反应逐渐降低。同相关的文献和研究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对于发生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患者对唑类药物耐药性较强,因此在发生口腔真菌感染应提高重视联合其他抗真菌药物治疗,预防和避免白色念珠菌感染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利安,周呈武.白色念珠菌形态学分型的实验室方法建立及临床应用[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3,24(4):241-242.

[2]顾迟,陈功祥,周宏伟.念珠菌对哩类药物耐药性及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0,12(03):412-413.

[3]刘春艳,张莉,夏红梅,等.白色念珠菌的鉴定和培养[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2(3):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