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约束率和满意度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8-18
/ 2

预见性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约束率和满意度的影响

翁钟来向美玲

翁钟来向美玲

(福建福州神经精神病防治院福建福州350008)

【摘要】目的:探讨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约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传统护理方式护理的患者纳入对照组,采用预见性护理措施护理的患者纳入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运用约束带的频率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同期125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被约束27例(21.60%),被约束频次是39次(31.20%),满意度为99.51%,而对照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被约束57例(48.31%),被约束频次是68次(57.63%),满意度为87.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效地使用预见性护理既能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率,降低患者约束带的使用率,也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预见性护理干预;约束率;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5)08-0128-02

精神分裂症患者属于一个特殊群体,在病态的支配下出现自杀、毁物等意外事件,预见性护理是指病人未直接表现显性行为之前,护理人员通过对各方面信息资料收集、评估而获得病人隐性行为后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

将2014年1月~6月在某三甲医院住院的12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组,与去年同期住院的11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入组标准:(1)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排除其他精神疾病及严重的躯体疾病;(3)研究组125例:均为男性,年龄17~43岁,平均29.52±7.88岁;病程1个月到10年,平均3.58±3.21年;文化程度:高中以上50例,初中以下75例,有职业者55例,无职业者70例。对照组118例:均为男性,年龄18~42岁,平均29.32±8.76岁;病程1个月到15年,平均4.06±3.82年;文化程度:高中以上48例,初中以下70例;有固定职业者32例,无固定职业者86例。两组以上各项经检验均无统计学意义。

2.方法

2.1病例评估

采用N-BPRS量表[1]评定患者的危险行为,N-BPRS共包括26项,采取1~7分的7级评分,评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病情越严重,当评分≥45分,或存在的敌对性、猜疑、不合作、兴奋、幻觉性行为5个项目组成“敌对猜疑”因子项(5~35)≥20分,则判定有可能出现意外事件[2]。根据评分结果结合病情观察预见可能发生的危险行为。

2.2护理方法

对照组病人入院后只接受常规的精神科护理,当病人的隐形行为转化为显性行为时,护士则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如给予口头制止,采取隔离监护、保护性约束等)。研究组在患者入院时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按相应的护理常规进行,同时配合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

2.3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3.结果

研究组同期125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被约束27例(21.60%),被约束频次是39次(31.20%),满意度为99.51%,而对照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被约束57例(48.31%),被约束频次是68次(57.63%),满意度为87.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的意外事件率、约束带使用率,被约束频次及满意度比较详见表。

4.分析

精神科护士与住院精神病患者接触最密切,精神科护士在病情的观察评估方面有较强的针对性和优势。护士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整个护理干预措施分为3期:患者入院4周内为初期,此期病人病情较重,精神症状活跃,自知力缺失,对治疗依从性差。护理的重点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加强监护。在入院时护士主动热情地向其介绍医院的环境制度和工作人员等,使其尽快适应医院这个新环境。这期间护士每天与病人谈心,做好心理护理,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以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加强病情观察、心理以及服药护理,鼓励患者在情绪或行为难以自控之前向护理人员寻求帮助,用心理疏导引导患者改变处理情绪和行为的方法,并增强行为的控制能力,防范危险行为发生。当上述措施不能有效制止危险行为发生时可实施保护性约束,严格约束带使用指针,在进行保护性约束前增加有效沟通,同时做好约束期间的观察和护理工作,注重评价保护性约束的松解指针[3]。入院5~8周为缓解期,此期病人的特点是患者的精神症状缓解,但病情尚不稳定。此期的护理重点是与患者保持融洽的护患关系,开展认知行为治疗。护士在与病人谈心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对患者开展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帮助患者纠正错误认知观念,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对疾病的认识能力,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每天安排其参加半小时的日常生活技能训练,提高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入院9~12周为社会功能康复期,此期病人的特点是患者精神症状基本消失,病情稳定,自知力恢复或部分恢复,但此时的患者易出现自卑感、复发恐惧和消极悲观等情绪。护理干预的重点由心理护理和日常生活技能训练转变为社会功能康复训练,护士除了维持每天的心理交流外,还要根据患者特点进行不同的就业技能训练和始动性功能训练:如简单的手工作业、自我管理以及适应技巧,理财技巧等,为患者回归社会做好准备[4]。护士可以通过细致地评估意外事件的风险、针对性地采取系统的预见性护理措施,就能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降低患者约束带的使用率,同时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18-223.

[2]谢斌.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意外事件的预测[J].上海精神医学,1995,7(2):13.

[3]陈兆红,张燕红,等优化保护性约束流程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约束率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1,1.

[4]蒲金玉等护理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