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9001标准化护理管理模式在血气分析中的应用

/ 1

ISO9001标准化护理管理模式在血气分析中的应用

张萍罗江勤王琼

张萍罗江勤王琼(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院手术室四川泸州646000)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8-0240-02

血气分析是临床中非常重要的监测指标,它迅速提供氧合、通气和酸碱平衡以及电解质平衡的信息,帮助临床医生快速及时处理病情,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方案,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解决血气分析结果相对精确的问题,我院自2004年起将动脉血气分析纳入临床ISO9001标准化护理管理模式,充分利用临床护理资源,对动脉血气分析进行统筹管理,引进先进设备,减少冗余环节,体现科学化、规范性的管理理念,并取得良好效果。

1条件与方法

1.1整合人力资源

选拔有丰富穿刺经验的护士负责教学示范工作,评估动脉血气分析中易出现疏漏的层面及护理人员自身条件,科学合理地进行岗位配置,重点突出,严掌质量关。

通过大量分析及总结,我们将动脉血气分析中易出现问题分成3个方面:①前期准备工作层面;②穿刺层面;③运送层面。

低年资护士或实习护士(暂且称为徒弟)承担前期准备工作和运送层面。主要负责在通用单上填写体温、病人状态(是否进行氧疗/机械通气,吸氧流量(L/min)的记录等),专人送检,15分钟内必须送达检验科,特殊情况放置于冰箱短暂保存。

经验丰富的护士承担穿刺层面(穿刺例数≥200例),她们不但承担穿刺工作,同时还肩负教学任务,将动脉穿刺、动脉走行及特殊情况处理悉心向低年资护理人员传授,形成良好的人才梯队,通过不定抽查,对带教教师教学工作进行评估。

1.2硬件配置

采用进口一次性血气采血针(BD公司生产的一次性3ml预置性动脉穿刺针),逐步取代传统肝素温润空针法,通过大量临床病例实践,我们得出以下结论:进口一次性血气采血针解决了抗凝剂对血气分析结果的影响,杜绝了气泡产生,医生质疑率大幅下降,医患、医护关系有了一定改善。

2效果

2.1ISO9001标准化护理管理模式调动了护士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护士的潜能

标准化护理管理模式下责任护士在工作中由“要我去做”的思想转变为“这是我的病人,我要去做”的主动服务观念,护士的责任心得到强化,主动巡视抽血病员情况,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为病人解释各种对血气分析存在的疑问。调动了护士工作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各尽所能,充分发挥了护士的潜能,增强了护士工作的成就感。

2.2实施ISO9001标准化护理管理模式融洽了护患关系,有效提高了病人满意度

ISO9001标准化护理管理模式是指在组织结构和内容上由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组成,要求是以无缺陷管理为出发点,强调“过程控制”和持续质量改进,是为了解决血气分析结果相对精确的问题。该模式下,一个责任护士负责照顾一组需要做血气分析的患者,责任护士相对固定,患者容易找到自己的责任护士,强化了患者“我的责任护士”的概念,使患者时刻感到有人管;每一个责任护士负责的床位较前减少,在患者床边工作的时间增多,对患者情况熟悉程度高,能主动发现病情变化,并及时和医师沟通,及时处理,使患者感觉到护士经常在身边,感到有安全感,被照顾的感觉,为改善护患关系提供适合的平台,护患关系有较好的改善;护士实行8小时连续工作制,增加治疗高峰时段午间上班的护士,满足了患者的需求,减少出错的机率。因此护士的工作得到患者好评,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

2.3实施标准化护理管理模式提高了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医疗和护理是两个不同的学科,有着各自的体系,在临床医疗过程中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不协调的医护关系也会引起护患纠纷[3]。在传统的功能制护理模式下,医嘱由不同班次的护士执行,不便医护之间沟通和协调。标准化护理管理模式,责任护士与医生所管病人基本相同,为医、护、患三者的沟通提供了便利。责任护士经常参与医生查看病员,参加病历讨论,对病人病情更熟悉,同时拓宽了护士的知识面,对专业知识的积累起到了促进作用,对整个血气分析的重要性有更充分的认识。由于责任护士掌握了病人的病情,在医嘱处理时,护士起到执行、督促、检查、反馈的作用;与医生沟通时责任护士能提供准确血气分析数据,取得医生的信任,因此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总之,在临床血气分析检查中开展ISO9001标准化护理管理模式后,各层次护理人员护理经验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护理管理进一步深入和系统,在病人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确保了动脉血气分析病员护理质量、检查结果的准确性,较好地构建了目前社会状况下护患关系,护理工作得到了医生和病人的高度好评。

参考文献

[1]王丽英,徐素敏,等.干性与液体抗凝剂对血气电解质结果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2002.37(4):296.

[2]王妮,文锋华,张玉梅,等.标准化护理管理模式在护理人员分层次使用中的实践.当代医学,2008,2:105-106.

[3]李云霞.医护关系与医疗纠纷的探讨[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3,3(1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