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整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0-20
/ 1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整合

郭俊琼

郭俊琼(四川省凉山州越西县邮电贝尔小学四川凉山616600)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7)10-102-01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生活幸福和事业成功的基础和前提。而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为此,学校教育要充分挖掘课堂这一重要途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小学语文,在此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作者深有感触,特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同时借鉴同行优秀教学成果,特作以下探索。以期给诸位同仁启发。

一、语文教师在深度挖掘教材内涵时,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

语文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多种多样,不仅体现着对学生智力的训练更体现在对学生人格塑造上。一篇篇感人肺腑和生动形象的课文,对学生起到熏陶作用,是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素材。为此,教师要深度挖掘教材内涵,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利用丰富的题材,培养学生睿智、理性和坚毅的心理。当然,教师在深度挖掘教材内涵时,要结合学生亲身体验和释放学生心灵,以便又快又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语文教师要在打造适宜学习氛围和和谐师生关系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

学生的心理体验是多种多样的,他们同样也承担着较大的心理压力。这些心理压力不仅体现在学习中,也有来自于生活中。现代教育教学研究表明:当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情感时,学习效率是比较高的,为此,学生只有主动学习和体验学习乐趣,才能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起到优化教学的目的。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优势,培养学生积极和良好的情感。为学生良好心里哦素质培养奠定坚实基础。比如:对于那些沉默寡言或者不敢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要放低姿态,走到学生身边,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交流,促使学生消除畏惧心理。构建一个互帮互助和温暖的分文,叩开学生尘封的心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灵素质。

三、语文教师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来调动学生良好的心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在心理、生理和语言能力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应各自的规律,根据不同学段修身的特点和不同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密结合教材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流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促使学生沉浸在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中激发学习兴趣、磨炼意志、满足学习需求和优化教学。

四、语文教师要在优化心理氛围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

学生进步和发展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期为他们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积极情感、完善人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和实现学生个性发展。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有效的调整教学进度和方式,优化心理氛围,促使学生快速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比如:小学生自主意识逐步增强,他们渴望人际交往,分享彼此的讲解,渴望表现自我。为此,人际交往对学生心理发展具有显著影响,不同层次学生在思想、行为、兴趣爱好、思维等等方面都可以起到互相影响的作用。为此,教师要正面引导,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来推动学生良性交往,在交往中弥补自身不足和发展自我,当然,教师还要给各个小组布置相应的任务,及时关注各个小组的交往动态,采取引导、激励等等方式来增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现代化人才不仅要具备强健的体魄,还要具有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是小学生发展合计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道德素养和智力发展的前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思想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和发展。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此,有意识和有步骤的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加强语文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促使学生在不断熏陶中健康和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