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香港部队秭归希望小学湖北宜昌443000
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受农村学校硬件设施的限制、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家庭教育相对缺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道德品行、学习效果等多方面与非留守儿童存在差距。如何缩减他们与非留守儿童之间的距离,是值得农村一线教师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不等于问题儿童
提及留守儿童,人们会不自主地联想到:内向、孤僻、敏感、叛逆、厌学等负面词汇。似乎留守就意味着问题,甚至有人给留守儿童贴上特别的标签,用有色眼镜看待他们。
留守儿童通常会有三种寄养形式:一是隔代寄养,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二是近亲寄养,由姑姑或舅舅等直系亲属代为照顾;三是学校寄宿。以上任何一种形式,都能保证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被照顾得无微不至。但不得不说的是,在心理的沟通、情感的表达、个性的塑造等方面容易出现问题。
二、留守儿童常见的问题
通过本人多年的观察,留守儿童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情感的剥离造就了脆弱。
记得有一次家长会结束后,一个寄宿学生死死地拉着妈妈的衣角,怎么也不撒手。他苦苦地哀求妈妈别让他寄宿了,而一旁的母亲只是无奈地擦着眼泪。作为班主任,我过问原因,孩子只是哀嚎到:“我不想离开爸爸妈妈。”这心酸的一幕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
由于长期远离父母,农村留守儿童与双亲交流的机会很少,缺少亲情的互动,缺少父母对其言行举止的真正指导,造成了一部分留守儿童心理比较脆弱,对亲情无比的渴望。
2.监管的缺失影响了学习。
儿童本身还处于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自律的意识还比较淡薄。在成长过程中,仅有学校老师的培养还不够,还必须要家长配合监督管理,才能润物无声地养成良好的习惯。
但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主要依赖老师单方面的付出却是不争的事实。作为家中年富力强的父母,文化基础相对较好,但无奈为了生计必须远离故土,致使孩子回家无人能有效监管。据我所知,经济收入较好的家庭,还能将留守儿童送至托管班进行功课辅导。而大部分留守儿童则主要依靠自己。这使得同样的教学任务在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身上,出现了不一样的效果,长年累月的积累,也逐渐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学习效果。
3.农村教师关爱留守儿童的策略。
以我自己执教的班级为例,全班共计52人,其中双亲在外务工的孩子就有14人,余下的孩子大部分都是母亲或隔代照顾。
针对这一严峻的事实,我们应该做到:
(1)信任——叩开孩子的心房。
人与人的交往基于信任的前提,孩子对于老师亦如此。亲其师,信其道,恶其师,疏其道。要取得孩子的信任并非一日之功,它取决于教师经年累月的辛勤付出和坦诚相待。
卢梭曾经说过:“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在教学的过程中,孩子能感受到老师的人格,产生对老师的信任,愿意亲近老师,并向老师吐露心声。
(2)关爱——温暖孩子的心房。
留守儿童是缺爱的,是缺少呵护的。他们最尊敬的人亦是老师。老师应当用心关爱留守儿童,让他们的自尊心得到呵护,自信心得到鼓舞,情感得到呼应。
关爱的形式有很多:耐心辅导孩子的作业、叮嘱他们勤洗头勤洗澡、午休的时候盖上一件外套、生病的时候摸摸额头……点点滴滴的行动会慢慢烙印在孩子的记忆里,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也会厚积薄发。温情定会打动孩子,也必将逐渐引导孩子。
(3)沟通——填充孩子的心房。
家庭永远是孩子最永恒的学校。父母的暂时缺位不能让爱缺位,更不能让家庭教育不作为,不能让孩子的思想、行为滞后于他人。
在我的班级,我将QQ群作为家校沟通的主阵地。将孩子的日常表现及时客观地反馈给家长,让远在他乡的家长零距离地感受孩子学习、成长的过程。同时,也要求他们定期与孩子沟通,并强调不以成绩作为唯一的话题,更多地应该关注孩子的困惑、苦恼、快乐,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心声。
卢梭曾经说过:“植物的形成在于栽培,人的形成在于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不仅涉及到一个个家庭的未来,更是牵扯到一代人的未来。它需要我们倾注自己的爱心、耐心、责任心,全心地培养和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