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谦(泸县石桥镇元通中心小学校四川泸县646100)
摘要: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要提升全体学生科学素养,构建开放性的教学模式是当前科学教学和培养学生素养的必要趋势。但在此过程中又不能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我们就势必要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一个轻松的课堂。本文就小学科学教学主体的开放、教学观念的开放、教学时空的开放、教学过程的开放、教学评价的开放等方面,谈谈我在“开放性教学”中的一些操作策略。
关键词:科学;开放;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6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5-4197(2019)05-0163-01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由此可见,小学科学学习不再是让学生单纯接受前人的研究成果,将其作为一种常识记住,而是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从小养成在实践操作中、发现科学、学习科学、验证科学,进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要达到这个目标,“以本为本”的教学教学是无法实现的,教师要以课本学习为基本的切入点,引导学生以此为基础进行开放性学习,实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探究,实现科学学习的探究化、开放化。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实现小学科学教学的开放性呢?
一、联系生活实际,扩大学习外延
小学科学是一门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学科,无论是动植物知识、自然现象,还是科技的发展,学生在生活中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接触和了解。我们的科学学习是以课本知识为抓手,推动学生对身边各种科学知识的了解和探究。因此,小学科学教学要遵循联系生活实际的宗旨,注重引导学生从课本走向生活,实现科学学习生活化,不断扩大科学学习的外延,实现小学学习的开放性。学习科学的第一课《亲历科学》时,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更多地思考课本以外的科学知识和科学运用。引导学生由“雷电的形成”引发对风、云、雨、雪成因的思考;由秋天树叶飘落引发春天树木萌发原因的思考,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家庭中的花木能顺利过冬而不落叶?结合书上的游乐设施的插图,引导学生思考:你见过的哪些游乐设施也引发过你这类思考?由课本上关于电视的思考,引导学生对电脑、手机、冰箱等家用电器的思考。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中包含的科学原理,养成善于思考、善于探究的好习惯。这些有益的引导和开拓能够培养学生自觉将课本知识与生活现象联系起来的学习习惯,并促使学生懂得留心生活、观察现象、思考科学原理,从接触科学这门学科开始就实施开放性学习。
二、鼓励课外探究,实现开放性学习
自主探究是科学学习不可或缺的学习品质,也是实现开放性学习的必要途径。小学科学中有很多关于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其中有些是需要学生动手实践、反复探究,有些需要学生认真观察思考、透过现象发现科学本质,有些需要学生翻阅资料、借助别人的帮助。不论哪种学习内容都需要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教师不但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探究性学习,还要鼓励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外探究,促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更丰富的科学知识,来开阔视野、拓展学习范围。比如在学习《水》这章内容时,鼓励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对水进行多方面的探究学习,有的学生探究结果是:水是生命必备条件,身体构成、维持生命、日常生活、工农业发展等;有的学生探究出:利用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理,可以制造出各种水上运送工具,还可以利用水上运输造福人类;有的学生探究出:利用水流的力量可以进行各种生产,发电、灌溉等;还有学生结合当前热点社会问题进行探究:调查河流、湖泊断流的情况,地下水污染情况,以及水污染对人们健康造成的危害。
丰富多彩的课外探究,丰富了学生的头脑,开阔了学生的科学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并能促使学生打破课本知识的编排界限,实现开放性学习,主动去探究更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
三、开发课外课程资源,丰富科学学习
新课程标准提倡大力开发课外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科学学习。这既是科学学习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方向,是教育走出课本、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向实践的重要体现。小学科学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每一章的学习内容,都可以在生活中寻找到相应的运用。教师要指导学生大力开发课外课程资源,丰富科学学习和科学实践活动。开发课外课程资源的途径有很多,其中最便捷的途径当属利用生活中现有的学习资源,比如,学习《身边的材料》、《周围的生物》、《多变的天气》等内容时,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更多的生活材料,学生会认识比课本上更丰富的材料:皮毛、陶瓷、油漆、涂料、棉花、各种金属、珍珠、玉石等等;学生通过对家庭中各种花卉的生长变化、开花结果,各种宠物的生活习性、疾病治疗、繁殖死亡,了解比课本内容更丰富的科学知识,且能体验科学学习的多样性和快乐;通过观察天气变化、记录本地的天气情况;通过观看天气预报,了解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天气变化情况;通过观看各种关于极端天气的纪录片,了解特殊天气现象的神奇表象以及其成因。
丰富的课外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科学知识、了解科学现象、探究科学原理的广阔空间,是开放性学习的最佳途径,也是科学学习的最高境界。
四、倡导学以致用,促进学习的开放性
科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推动社会发展。从小学开始,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以致用的科学学习理念,促使学生将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在运用过程中不断纠正学生对科学知识认识的片面性,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比如,学生学习了植物的相关知识后,认识到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水的浇灌,于是,每天给家里的植物浇水,还有的学生用有肥皂的水给植物浇灌。不久,大量植物枯萎、死亡。学生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以及查阅网络资料,得知为植物浇水要用不含洗涤剂的清水,且要根据植物的特性,适度浇水,浇水过量同样能够引起植物枯萎死亡。
学以致用是检验学生科学知识认识情况的试金石,也是实现开放性学习的最佳途径。很多学生在使用的环节巩固了原有知识,并积极探究未知知识,来完成自己的小制作、小发明。这种开放性学习获得的科学知识,比课堂获取的知识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也是开放性学的重要性所在。
总之,开放性学习是科学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成功的必要途径。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要着眼于未来对人才的发展需要,通过科学的开放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出更多具有开放思维的现代化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