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刘鑫垚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重庆市交通规划研究院
摘要:明月山江北段是重庆主城区“四山”管制区之一,重庆市历来重视“四山”地区的保护发展和相关规划研究。但受矿山开采导致缺水及管制政策的限制,“四山”管制区基本处于自我发展境地,存在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困难、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补偿机制缺失、休闲游憩功能发挥不足和城乡统筹发展缺乏引导等一系列问题。明月山生态休闲游憩规划是重庆市“四山”地区保护发展相关规划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铜锣山及四山地区的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重庆四山管制区明月山生态休闲生态游憩
1.现状情况
明月山江北段距城市CBD中心区域约25公里,是城市生产功能逐步向主题休闲功能过渡的地区。一方面,位于城市边缘的区位条件使得区域相对更加静谧和富有特色,另一方面,因相对边缘,使得区域建设极少,两侧的城市组团功能定位已相对明确,大规模开发建设正逐步兴起。
(1)地形地貌特征:整体为中高四周低的地形走势,制高点出现在规划范围中北部,高程值690.5米。
(2)现状林地植被分布:现状建设较少,管控较为严格,林地植被情况较好,乔木林和其他林地总面积达13.45平方公里,占比高达83%,林地资源优势十分突出。
(3)道路交通:区内现状共有3条穿山隧道,分别为沪蓉高速、复五路及渝怀铁路隧道;受御临河和长江分割影响,明月山江北区段相对独立,但其北端、中部、南端均有高等级道路对外进行联系。北端为沪蓉高速公路,中部为龙兴、复盛至五宝镇区的联系干道,南端为规划城市主干道。
2.核心资源认知
(1)区位条件独立:规划区受御临河和长江分割,是明月山唯一与周边山体隔离的区段,相对独立和静谧;同时,区域位于鱼复产业生产功能向城市休闲功能过渡的区域,现状建设较少,利于进行整体功能策划和形象塑造。
(2)地质地貌独特:规划范围海拔高程整体较高,周边城市建设活动相对较少,整体温度相对于城市内部山体要低;同时,因山下有地下河,在山上形成了4处较大的“天坑”地貌,颇具特色;此外,连片的废弃采石场,形成了裸露的岩石与植被极佳的森林对比,有一定视觉冲击力和效果。
(3)生态农业体验:鱼五路两侧经济作物林已有一定规模,并且在周末有一定游客前往进行采摘;山上农田相对集中,有一定的特色,五宝镇在规划中也包含有生态农业功能。
3.生态休闲游憩规划
3.1功能定位
结合“独立区位条件、独特地质地貌、良好景观环境”等资源禀赋,打造以“静谧养生”和“度假避暑”为特色的森林公园,塑造“主城世外桃源”,同时结合现有设施、旅游资源打造养生品茗、天坑花海、特色运动、林中避暑等主题项目。
3.2规划方案
为保障区域内自然天坑、森林资源等得到有效保护,对具有景观价值的资源进行有效利用,规划形成原生态保护区、次生态提升区和生态型开发区的明确分区,便于后期的保护与开发。
(一)景区功能划分
按照现有特色和资源,将规划区分为明月峡景区、天坑花海景区、松涛品茗景区及明月森林景区,策划不同功能主题,形成各自特色。具体包括:
(1)明月峡景区:以明月峡谷、长江景色、生态水果种植及采摘为特色,策划峡谷观景、水果采摘等功能主题。
(2)天坑花海景区:利用采石场遗址、天坑独特地质地貌,策划特色运动、天坑花田赏花等游憩活动,该景区为明月山江北段的核心景区。
(3)松涛品茗景区:借助现有成片松林、欣海茶厂等资源,形成以茶叶采集、制作及品茗为主题的静休、养生度假主题景区。
(4)明月森林景区:该景区是区域主要的生态保育区,结合现状有建设活动区域,策划森林探险、露营、树屋避暑及御临河峡谷景区观景等活动。
(二)景点及功能设施布局
在划分的各主题功能景区,设置旅游景点及服务、接待设施,满足不同人群休闲游憩需求,具体包括:①明月峡景区:结合现状较集中的经济作物种植区,设置水果种植园,设置井池生态园、明月峡谷度假酒店等服务接待设施;②天坑花海景区:结合废弃采石场,设置攀岩运动区,结合明月峡观景台设置登山步道,结合天坑地貌,设置花海景区,并结合各个景点设置游客服务中心及管理配套用房;③松涛品茗景区:主要利用现有欣海茶厂,进一步在临五宝镇一侧根据现有农田分布设置一定量茶叶种植基地,并设施义学山庄、品茗庄园等服务接待设施;④明月森林景区:在森林区域结合较开敞区域,设置露营地、避暑树屋等休闲设施,同时,为了强化明月山江北段与北部渝北段张关-白岩景区的进一步联系,在御临峡设置一处观光缆车,使游客能便利地进入明月山其余区段。结合上述景点,设置游客服务中心、达特纳度假村、御临峡避暑酒店等设施作为景区的服务接待设施。
(三)道路交通系统
结合山上现有农村机耕道及消防通道,完善山上道路环线及对外联系道路系统。同时,结合道路游憩环线和主要景点,开设游憩巴士、站点及停车设施。对于城乡统筹规划在编区域,因其道路设施存在不确定性,建议结合现状道路,在规划范围中部及南部预留至少两处上山车行出入口,以便于城市交通快速便利的联系山上游憩道路系统。
4.结语及相关建议
总体来看,生态休闲游憩规划应以生态保育功能为主。因此,在规划区后续管理和动态维护过程中,建议局部可结合旅游资源设置少量的游客服务及管理用房;有条件区域可划出适量用地,承接集中居民点及养老设施。规划区内道路建设应以现有现有乡村道路为基础进行拓宽及固化,局部可根据地形条件增设连通性道路,保证游憩系统的完整性;同时,道路建设应与森林防火通道的建设相结合,避免资源浪费及破坏生态环境;现有居民原则上以生态搬迁下山为主,确应居民意愿问题,需就地安置的应集中安置,便于配套相关服务设施;最后,建议设立相关建设和管理主体责任部门,对现有规划范围内的生态搬迁安置、基础设施建设、景区环境打造、退耕还林等工作进行统一管理和协调。
参考文献:
[1]舒沐晖.重庆都市区城市非建设用地的规划研究[D].重庆大学2011
[2]张春艳,张敏,谭龙生.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下的城乡统筹规划编制方法探索——以重庆市“四山”管制区歌乐山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1
[3]庄惠榕.泉州“四山两江”保护规划思考[J].规划师.2004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陈亮(1986-),男,汉族,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工作单位: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刘鑫垚(1986-),女,汉族,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工作单位:重庆市交通规划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