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现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7-17
/ 1

农村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现状

黄义

黄义甘肃省民乐县刘山小学734500

一、背景

为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2000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决定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这一工程的实施,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了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从2003年12月开始到2004年底,中央投入10亿元,地方投入9.1亿元,在全国20个省份约11万所农村中小学开展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工作。试点地区农村教育信息化环境初步形成,并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提高、三种教学模式的应用和工程投资效益等方面进行全面探索,取得了良好的结果。

近年来,农村中小学“班班通”工程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海量教育资源正悄然走进每一个教室,大屏幕、电子白板正在逐步取代“黑板+粉笔”。

随着光纤的普及,Internet接入速度成倍提高,资源的上传下载速度已不再是瓶颈。

二、农村中小学校园网的建设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大趋势和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下,目前农村中小学校园网络软硬件建设得以快速发展。

首先,“通”硬件,每个班级须配备适量的信息化设备和网络设施。

不同的硬件、网络和软件配置构成了不同类型的“班班通”。第一类也是最基础的“班班通”类型是使最基本的数字资源以及展示设备进入每一个教室,即简易多媒体教室类型。将简易多媒体教室纳入“班班通”,主要是出于与“农远工程”模式相兼容的考虑。第二类是以多媒体计算机作为核心设备,并配以各种信息展示与交互设备的多媒体教室类型,这是“班班通”目前最主要的表现形式。第三类是普通的网络教室和移动网络教室,这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室配置,现阶段主要表现为“人手一机”,在未来甚至可能会发展到“一人多机”的形式。

其次,“通”资源,在硬件通的基础上配备与之相适应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硬件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信息化的资源。资源是学习内容的数字化表征,是信息化教学及其应用的基础。不同的硬件设备,与之相适应的资源种类不同,资源来源也不尽相同。

最后,“通”方法,即利用信息化资源和设备开展教学活动。

要让每一个班级、每一位教师、每一门学科的每一堂课尽量做到日常化应用信息化设备与资源,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常态化和有效整合,即在合适的时间运用恰当的技术完成教学任务和学习任务,切实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通”方法不仅仅指课堂信息化有效教学,凡是与教育教学直接相关的信息化有效应用都可以作为其表现形式,比如网络环境下教师的专业发展、集体研究、协作电子备课、数字化学习型学校的建设、家校互联等。由此可见,“通”方法才是“班班通”的最后落脚点,其本质是打造教师和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的数字化生存方式,其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成长。

“班班通”不是用信息技术完全取代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它与“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必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共同存在,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班班通”也并不是说不管情况如何每堂课必须使用信息技术,而是应该用的课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够用得上。如何实现“班班通”,并与教学实践完美结合,做到收放自如,让信息技术最终有一天变成必不可缺的“黑板+粉笔”,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智慧与机智。

三、存在的问题

目前校园网建设存在很多的问题,大多数校园网还只停留在“高速路上,车少货更少”的阶段。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国内在目前已建成的校园网中,有50%左右的网络连通存在问题,有80%以上的校园网在管理和应用中存在问题。

其一,缺少关于校园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的科学认识。

其二,缺乏系统思考和统一规划,盲目地追求硬件建设一次到位。

其三,对教师进行计算机基础应用及网络培训的意义,没有意识或力度不够。

其四,对校园网的关键部分资源库的建设相对滞后。

目前校园网建设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硬件、软件及其功能三个方面,其中,在软件的教学资源方面,尤以教育资源库表现得最为显著。

教学资源建设可以包含四个层次的含义:一是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主要分题库、素材库、课件库和案例库四大类;二是网络课程库建设;三是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四是通用远程教学系统支持平台的开发。在这四个层次中,网络课程和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是重点和核心,第三和第四个层次是工具层次的建设。网络课程和素材类资源的具体内容千变万化,形式多,各具特色,对应的管理系统和教学系统必须适应这种形式的变化,充分利用它们各自的特点。

同时,教学资源建设也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需要长期建设与维护的系统工程。由于教学资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人们对它的理解各不相同,便会出现大量不同层次、不同属性的教学资源,因而不易管理和利用。这样,学校在选择资源库的问题上也出现了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