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设计有限公司510627
摘要:本文以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为背景,提出生态城镇的建设过程中景观规划设计的一系列转变,并提出对这种转变的思考:设计师自身必须与时俱进的扩充自身知识结构和提高应变能力,才能更好的推进新型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生态城镇、新型城镇化、泛规划设计、生态基础设施、低维护景观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时代主题之一。2016年2月,国务院又推出《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新型城镇化即将全面拉开大幕。今天,在以文化城镇、生态城镇为特征的新型城镇化阶段,棕榈股份致力于成为领先的生态城镇运营商,初步形成“绿色、集约、民生、循环、低碳、智慧”生态城镇标准体系,既考虑了景观形象、绿色生态、生活产业方面,又注重精神需求与文化传承等,努力探索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之路。
一、生态城镇的前世今生
1、生态城镇背景及其含义
生态城镇的提出是基于人类生态文明的觉醒和深入认识而逐渐产生的,并随之发展起来的一个崭新的概念,它是一个在经济高度发展、社会加速进步、生态有力保护三者之间保持高度和谐,技术的发展与自然界达到充分的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类的创造力、生产力,促使城镇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稳定、协调与永续发展的自然和人工环境复合系统。
2、生态城镇的发展状况
目前全世界范围的生态城镇建设正在快速地进行。建设生态城市和乡镇是国际大趋势,生态城镇建设过程将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保护的相互协调,以及物质、能量、信息的高效利用。
我国生态城镇建设起步较晚,只有参与城镇建设的社会各主体都能够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按照规划设计的要求相互支持和配合,才能形成良好的环保功能、宜人的生态气息,从而在建设生态城镇的实践中,形成一股更为强大的合力,才能够建设出更具突出特色的生态城镇。
二、生态城镇建设过程中景观规划设计的转变
笔者有幸参与实践多个城市展开新型城镇化探索建设工作,从湖南长沙浔龙河、贵州贵阳云漫湖,到吉首创建优秀园林城市项目集,景观设计已不是从前的艺术与技术结合的工作,新的城市发展和建设形势对于景观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有更高的专业性及更宽的延展度。
1、单一向复合转变
新型城镇化阶段的城市建设,不同于传统的政府管理,也不同于地产行业由开发商主导经营的单一管理主体的项目,其治理体系由政府和社会连探讨具有不同性质、目的和行动逻辑的治理体系耦合而成。这意味着多类型主体的参与(政府、社区、企业、非政府组织、媒体、学校等),意味着真正的社会联合行动,意味着要处理网络结构的相互依存环境。在这一治理体系中,景观规划设计作为建设的前端团队之一,也区别于以往规划或设计的单一角色,转变成为从策划阶段就开始参与设计咨询的复合角色,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协调和处理多方的关系我们把这种角色称之为泛规划设计。
新型城镇化阶段的城市建设,要求景观设计变成泛规划设计,我们要从横向和纵向去延展。横向上,对接协调多类型主体,他们分别代表着不同领域的建设意愿。同时,生态城镇建设往往面对的不是一个项目而是一堆项目打包,因为建设尺度很可能是城镇级,甚至是城市级的。于是,我们需要不断补充自己的的知识库存,学会跨界思考,从一个更高的视角去操作项目因而。纵向上,跨专业协同。泛设计,承载着可研调查、策划、规划、设计、后期实施的紧密跟踪以及后端的维护和经营。
2、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为避开欧美经验中的糟粕,摆脱以汽车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在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其目的在于使城市重新拥有多样化的景观,不仅能够实现对雨洪的管理,从根本上解决洪水泛滥、水资源短缺及水质污染等问题,更会为社会带来文化及生态方面的效益,譬如建立生物栖息地、创造美学价值等。
实际项目中经常运用的主要有海绵城市技术、低影响开发(LID)和绿色基础设施(GI)策略[John﹒LENTH,中国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与思考,LAF景观设计学,第23期,东南大学出版社,2016-10,P46]。LID力求将城市开发对受纳水体的影响降至最低,它倡导人们减少不透水地面的使用,而更多地保留和修复绿。同样,GI通地过渗透和蒸发的自然过程来减少城市开发区域的暴雨径流量。这两者,对于生态建设能够带来诸多裨益,然而对于中国而言还是相对新颖的技术,而且建设周期短,基础数据的获取、分析并提出实施方案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
3、低维护景观设计运用
生态城镇建设的建设规模和场地特性决定了其必须采用低维护景观设计。低维护,意味着建成的景观只需要很少的人工介入就能保持在很好的状态,如此更有利于建设与维护成本的控制,并且亲近自然、简单朴素的作品将更容易受到投资商和使用者的欢迎。高维护的景观,需要经常性修剪、更换,一旦人工维护跟进不到位,景观效果明显下降,这对于大规模建设项目是非常不利的。
低维护景观,包括经济实用的施工方法、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设计方案。个人认为,低维护景观设计的起点应该是设计师和业主双方对预期效果达成一致,终点则是创造出让所有人收益的、具有积极影响的结果。这一设计方式,考验的是设计师对低维护材料、低维护植物的了解以及将低维护技术融入景观方案的能力。
4、保护场地记忆、体现区域特色
真正好的生态城镇建设是由场地本身而“生长”出来的。作品完成后,人们看到建设成果,应该是要有这样的感觉——这里本应该这样,就是应该要有这样的景色和生活环境,我爱这里。当地生活的居民,应该在新的环境中更有归属感,而不是缺少特色,随处可见的复制景观。笔者参与的湖南长沙浔龙河项目就是如此。回不去的乡愁,是过去三十年中国城镇化进程中许多人内心的遗憾。而浔龙河项目建成后耕地面积不仅没有减少,同时还提升了耕地的质量,生态环境也得到最大的保护与美化,变成一个“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
以浔龙河项目为例,我们保护耕地、保护环境、保护民生,通过农民集中居住,腾退出一定量的宅基地,从而获取建设用地开发指标,以新增的建设用地吸引各类产业落户。在项目设计中,我们考虑到城区农耕资源与自然景观的保护欲改善的重要性,保护农耕文明,以质朴、乡土的方式打造环境,延续了乡村土地由于农耕活动早就的场地肌理,注入了大量与场地记忆相关的景观元素,保留大量乡土树木,增加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植物品种。结果非常让人欣喜,该项目受到了民众的喜爱、政府的肯定和业界的赞誉。也证明的了我们的方向是正确的。
5、大规模、多数量项目一拥而上
生态城镇建设,意味着建设是以片区或区域为单位的。工作量之大,参与其中又是多方多类型主体,相当于短时间内需要完成大规模或大量的项目建设,计划性在这个时候显得异常重要。在可研调查和策划阶段,我们就需要对项目(集)的分类,定位,开发时序必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规划,以便明确开发建设的准确方向、推进步骤和资源的分配。政府方在开始阶段会给予我们所需的基础资料,我们也需要对场地情况,城市发展状况,人文和资源有所了解,这是所有工作的立足点。
计划是前提,随时调整,根据实际情况快速作出应对方法也同样重要。应付新型城镇化建设,无论我们开始做规划、做设计的时候手上拿着多么充分的基础资料,现场的情况都常常会出乎意料。设计图纸是建设实施的依据,但不是完全不能调整,一切必须以真实的场地状况作为前提,因为有大量的信息是施工开始或者过程当中才出现的。我们不能用设计图纸对场地作出死板的预先设定,而应该一切依据用地环境特定的状况和变量来做决定,根据现场状况随时更新我们的判断,不断对原设计于临场设计进行比较分析,逐渐凸显这样的理念——现场状况才是环境改造背后的真正推力。然而,设计和施工有时候存在方向上的差异,不能极端的认为设计图纸是无意义的。
总而言之,生态城镇建设的发展,为景观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需要与时俱进的扩充自身知识结构和提高应变能力,相信中国的景观之路会越走越成熟。
参考文献:
[1]中国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与思考,LAF景观设计学,第23期,东南大学出版社,2016-10,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