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就像爬高山每一步都要扎实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1-21
/ 2

科研就像爬高山每一步都要扎实

王静张献怀

感觉贡献还不够

当《科学时报》记者找到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付小兵时,他正身着白大褂在实验室与学生讨论问题。

付小兵因“在组织修复和再生领域的重要发现以及这些发现对临床治疗的推动作用”研究中的成绩,2008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创伤愈合大会上,被国际创伤愈合联盟授予“国际创伤愈合研究杰出成就奖”(LifetimeAchievementAward)。截至目前,他是获得这一殊荣的唯一华人。

他说:“生活和科研都像爬山。有人爬到了6000米,有人爬到了8000米,我希望自己坚持下去,爬到最高峰。成为院士,当然是件高兴的事情,但并不意味着自己与他人有什么不一样,与获奖前或者当选院士之前有何差异。我还是我,需要继续努力,与老一代科学家相比,还有很多差距,因此不会因为获得荣誉而癫狂。这是人生的新起点。”

或许正是因为保持着一颗平常心,付小兵每一步都扎扎实实。

付小兵1983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作为军人,他始终以解决部队的需求为己任。严重创伤的救治一直是军事医学的重要课题,也是和平时期百姓难免受到的重要损伤之一。“这些年来,在老一代科学家的指导下,我经受了严格和系统的野战外科训练,并先后四次赴云南和广西前线参加战创伤调查。通过参加边境自卫还击战伤救治的亲身实践,深切感受到创伤基础理论研究的突破对提高我军和我国战创伤救治水平的重要意义。”付小兵说。

结合临床研究机理

据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有关负责人介绍,针对严重创烧伤患者治愈后不能出汗的前沿性国际难题,付小兵率领的团队首先从细胞诱导分化领域开展了汗腺再生研究。他2001年发现并在《柳叶刀》(Lancet)杂志做报告,在一定条件下成熟的表皮细胞可以通过去分化途径,转变为表皮干细胞的重要生物学现象。

最初,部分专家对这一生物学现象存在质疑,后经过他们的系列研究,确证其存在并搞清了发生机制,阐明了这一现象对皮肤及其汗腺再生的重要意义,并获国际重要同行肯定性评价。

最近几年,他的课题组对这一重要生物学现象的发现,被国际上相关的研究结果所佐证。在此基础上,他们利用细胞分化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进一步将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转变成为汗腺样细胞,并于2007年开展了国际上首例利用人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再生汗腺获得成功,为解决严重创烧伤病人治愈后不能出汗的难题提供了创新的思路和可能的治疗方法。

付小兵课题组的系列研究成果先后在Lancet、BioScience以及《国际创伤修复与再生》(Wound?Rep?Reg)等为代表的国际SCI期刊上发表,基本内容在国内第一部《再生医学:原理与实践》专著中进行了介绍,部分成果获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7年BioScience主编T.M.Beardsley教授撰写专题评述,认为:“在胚胎干细胞研究遇到困难的条件下,从去分化来制造干细胞是一条重要途径。蔡飒(付小兵博士生)、付小兵(通讯作者)以及盛志勇的工作,对科学家探索这一途径所取得的成果给予了精彩的总结。最近Cell等杂志的系列报道进一步证明其可能性。”

科研实践抓难点

付小兵告诉本报记者,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加,糖尿病患病人数的增多以及各种创伤导致创面的增多,如何加速慢性难愈合创面(俗称溃疡)的修复与再生,成为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研究领域另一个需要攻克的难题。

他的课题组选择了这个难题,并在国内率先开展生长因子调控创面愈合关系的研究。他带领学生通过对3万余例临床病例的研究,从病因学、发病机制以及发病人群等六个方面,搞清了中国人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科学防治提供了依据。同时,从细胞、分子与基因水平,系统阐明几种主要生长因子调控创面愈合机制,确立了生长因子浓度与创面愈合速度之间的量效关系,发现了生长因子促进创面愈合对受体的关键调控点,建立了采用生长因子“冲击”治疗慢性创面的新方法。

作为课题负责人之一,付小兵组织实施了我国第一个用于创伤修复基因工程国家一类新药的大规模临床研究。据悉,该项成果使我国急性创面的愈合时间较常规治疗缩短2~4天,同时使既往难以治愈的慢性创面的愈合率由84%上升至94%,较国际同期报告有显著提高。他们的系列研究成果,发表在以Lancet为代表的国际杂志上。

付小兵的成就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认可。1991年,他主编出版了国内第一部系统论述《生长因子与创伤修复》学术专著,而国际上类似专著出版于1997年。2001年,国际著名创伤修复专家,美国Lindblad教授在Wound?Rep?Reg撰写专题评述,认为,“付小兵等的工作既结合了传统的理念又结合了现代的技术,这是独特的思路,是了解中国创伤修复的窗口。”

目前,付小兵及其研究群体已在学术界产生了积极影响。他当选国际创伤愈合联盟执委,连任6届国际学术会议的分会主席,并同时担任Wound?Rep?Reg、《国际创伤杂志》和《国际下肢损伤杂志》的编委。

在国内,他发起组建了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组织修复学组,参与主持召开了“再生医学”香山科学会议和工程院“炎症与修复”工程科技论坛等,推动我国再生医学从基础研究转化为临床应用的迅速发展。

他经常对学生说:“从事科学研究没有原创性的发现,跟在别人后面走是没有出路的。同时,科学研究的成果如果不应用于实践、造福于患者,也是没有出路的。”

再生医学风光无限

付小兵最后说:“再生医学是个古老的课题,一直受到重视。特别是近20年来,随着基础科学的突破,再生医学也获得了新的手段和方法。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也在增加。因此,再生医学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目前,他正在参与全军和中国工程院“十二五”再生医学方面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

他认为,再生医学将带动组织学、遗传学、材料学等多学科的发展。美国军方已新成立了再生医学研究所,得到了奥巴马政府的支持。中国各部门也相当重视这一学科的发展。当选院士的喜悦很快就会过去,他只会更加努力工作。

摘自:《科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