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

刘晓晶

刘晓晶(大兴安岭新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65000)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0-0250-02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和分析2009年67例患儿的护理措施。结果67例患儿无出现并发症,均在住院3-10d后痊愈出院。结论小儿手足口病可防可治,没有必要过多担心,只要精心护理,有效预防,小儿手足口病疫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关键词】小儿手足口病护理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多见。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临床主要特征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患儿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致死原因主要为重症脑干脑炎和神经源性肺水肿。患儿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手足口病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多见。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可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主要有柯萨奇病毒A组的4、5、9、10、16、19型,B组的2、5型及肠道病毒71型(EV71)。其中柯萨奇病毒A16型最常见。1957年加拿大Robinson从患者粪便和咽拭中分离出Cox-A16,1969年首次从加利福尼亚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婴儿粪标本中分离出EV71。手足口病地区分布极为广泛,欧美及亚洲等地没有严格的地区性,过去十年间,亚太地区EV71感染呈现较频繁和广泛的爆发。

一、临床资料

感染科诊治的手足口病患者共67例,男48例,女19例;年龄8个月~14岁,平均年龄3.8岁;其中42例为托幼儿童,31例有明确手足口病接触史。所有患者均为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临床诊断标准。

二、临床表现

1.普通病例表现潜伏期为2~7天。患儿发热,热程为2~7天不等,体温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常有烦躁、哭闹、咳嗽、流涕、流涎、拒食、食欲不振等症状。

2.重症病例表现少数手足口病患儿(尤其是小于3岁者)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三、诊疗原则

患儿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15×109/L)或显著降低(<2×109/L);血糖明显升高(>9mmol/L);胸片异常在短期内明显加重。

一般治疗为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对症治疗为对发热、呕吐、腹泻等给予相应处理。

重症患儿神经系统受累者,控制颅内高压,限制入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如甲基强地松龙、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重症病例可给予短期大剂量冲击疗法。其他对症治疗如降温、镇静、止惊、纠正电解质紊乱。

四、护理

1.护理观察

(1)观察早期症状手足口病潜伏期通常2~7天,一般症状较轻的常可自愈。但有些症状较重的多为突然发病,患儿出现低热。皮疹1~2天后出齐,先是玫瑰色红斑或斑丘疹,1天后即有部分皮疹形成疱疹,主要见于手指或脚趾、掌面、指甲周围或足跟边缘,婴幼儿或皮疹多者,还见于手掌、足底、臀部、大腿内侧及会阴部,有时膝、肘部也可见到。疱疹呈卵圆形,内含浆液,一般不破溃,继发感染少见,可于2~4天后吸收干燥,呈深褐色结痂,脱痂后不留瘢痕。

(2)重症患儿神经系统受累时,持续高热不退,应观察患儿的精神状况,可出现精神不振、不哭不动或烦躁哭闹,观察是否有嗜睡、易惊、头痛、肢体肌阵挛、运动不稳、全身软瘫无力、抽搐、昏迷等。应以最快速度就诊,及时抢救。出现呼吸浅促、困难,口唇紫绀,口吐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液(痰);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或缓慢,脉搏浅速、减弱,四肢发凉,指(趾)发绀等,应高度警惕,尽快就诊,需快速进行呼吸机治疗。

(3)皮疹观察与鉴别小儿手足口病因为与几种常见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水痘等症状表现相似,难以鉴别,所以应该仔细观察。一般水痘呈向心性分布,以头、面、胸、背为主,随后向四肢蔓延;而疱疹性咽炎虽然也发热,咽部起疱疹,但水疱如针眼大小,以咽峡、软腭、扁桃体多见,发热常在38℃以上,其他部位不出现疱疹;单纯疱疹多分布在颊黏膜、舌及牙龈,继发感染常见于口唇、眼睑、鼻周,为粟粒状水疱,没有其他部位的皮损。而手足口病,一般手心、足心、口腔黏膜、肛周等部位会出现皮疹,皮疹的颜色为红紫色,少数患儿累及四肢及臀部,躯干部极少。

(4)口腔黏膜观察患儿口腔两颊黏膜、唇内、舌边软腭有散在的红斑与疱疹,口腔内皮疹、疱疹破溃后形成口腔溃疡,疼痛明显,患儿进食时疼痛,流涎、拒食、食欲不振、哭闹不止,影响患儿进食。

2.护理措施

(1)发热护理患儿发热时,卧床休息,多饮温开水,高热时,可行物理降温,注意更衣,保持皮肤清洁,宜吃清淡半流质饮食。患儿口腔疼痛时,进食低温食物,疼痛严重不能进食时,要及时去医院输液,补充身体所需的热量和能量。

(2)皮肤护理家长发现手足口病症状时,要尽早带孩子到医院诊治,患儿的粪便应马上进行处理,便盆、衣裤要及时注意消毒,保护手、足部的皮肤及被服清洁,避免污染破溃的皮疹,勤给患儿洗手、剪指甲,以防抓破皮疹造成皮肤感染。

(3)口腔护理口腔护理可以有效缓解疼痛,并促进溃疡面愈合。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给患儿漱口;对不会漱口的患儿,可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对于口腔溃疡症状相对严重者,应根据医嘱适度采取药物治疗,例如将华素片研成粉末,用棉签沾上敷于溃疡面,华素片的主要成分“西地碘”能在口腔局部迅速杀灭各种致病微生物,从而有效收敛消肿,改善溃疡面的血液循环,迅速缓解疼痛,并促进受损的口腔黏膜愈合。此时,宜给患儿进食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切忌食用冰冷、辛辣、咸、酸等刺激性食物。

(4)重症患儿护理重症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特别是3岁以下幼儿,评估患儿持续高热不退,精神差、呕吐、肢体惊抖、无力、抽搐,呼吸、心率增快,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高血压或低血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高血糖,具备以上情况者应收入PICU救治。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监测呼吸、心率、血压、CVP和血氧饱和度,并记录,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流量1~2L/min;FiO225%~30%(FiO2=21+4×氧流量L/min);对不能纠正的严重缺氧,有呼吸衰竭特别是肺水肿者早行气管插管;呼吸机参数根据血气、X线胸片结果随时调整;肺出血主要依靠呼吸机正压止血,特别是PEEP,频繁吸痰不利于止血,重视生命体征评估和精神、神经系统检查,判断病情轻重不以体温高低为指标;头肩抬高15°~30°;插胃管减轻腹胀,导尿,记出入量;开放两条静脉通道,微泵输液,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参考文献

[1]柳炎珍,邓向红,赖文英.77例小儿手足口病护理体会[J].海南医学,2009,20(5):150.

[2]高政敏.216例手足口病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5):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