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颖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一中256600
前段时间偶然读到有关全国语文特级教师于漪的一篇报道,她在总结教学经验时说:“一堂课教学效率高不高,要看学生在课堂内是否活跃。”这“活跃”不是七嘴八舌,无秩序的表面热闹,而指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在前段时间,学校也围绕着“我离有效教学有多远”进行了“校常规”月的研讨活动。我们每个人都在深思“我离有效教学究竟有多远”。我想于漪的这句话就足以回答这个问题。
那么如何激活整个课堂呢?
想想从实行新课改以来,自己总是想办法寻求途径突破“填鸭式”教学,将重点转移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氛围中。为了“激活”课堂有时将语文课上成了影视欣赏课,有时上成了辩论课,有时上成了演讲课……努力寻找一些“假大空”的“花架子”。可等真正进行课文讲解时,又反而固守老路,以讲为主,课堂又成了接受信息的“机器”,毫无生机。这样的两个极端使课堂收效不大。学生不重视语文的学习,以为语文成绩的提高很渺茫。通过这几年的学习、听课与假期的培训实践,对“有效教学”有了一定认识。而自己也在努力缩小与“有效教学”的距离,将课堂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的“活”起来。
有效教学的精髓就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而让学生探索性的、自主的、研究性的进行学习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在一次执教公开课《雷雨》时,我将目标锁定在对戏剧人物的解读上。自觉每个环节都抓到了,学生课堂气氛也不错。可一堂课下来,经过深思,发现对人物的解读完全由自己将人物固定在了“反封建”的主题上,没有充分把握学生的个性解读。就如假期培训中一位教师谈到《雷雨》时说,周朴园性情中有虚伪和冷酷,那人性中就没有真情了吗?又如在学习四大名著的节选片段时,很多同学将林妹妹的“真”用来攻击薛宝钗的“假”,那当有同学喜欢薛宝钗的灵秀,企图为宝钗翻案时,就不对吗?我们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尊重学生自我解读的基础上进行有利的引导,让他们立足文本,加强与作者及人物的“对话”,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创设一种平等对话的氛围,以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面对文本,亲近文本,与文本及蕴含其间的情理接触、碰撞,从而促动心灵的体验与探究,就会使我们的课堂成为充满魅力、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上学期学习《唐诗宋词》,我把教参快翻烂了,无非将教材上节选的诗词解释了一遍,真正鉴赏诗词的精髓,记忆精华的古诗,学生并没学到。在听学校特级教师高老师讲课时,我们惊喜地发现他的课堂以学生发言为主,学生对诗词的个性解读和热烈的讨论充溢于整个课堂,确实是“人性化的带有语文味的高效课堂”。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渐渐参透古代文化的精品。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如何诱导?他认为一是提问,二是指点。而好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领悟之源光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好的提问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于是我渐渐地在课堂中关注学生的主动性,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资源,寻求应对策略;努力构建开放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潜能;追求教学的“原汁原味”的教学情境,利用有效的预设问题情境来引领课堂、激活课堂。因势利导,彰显学生智慧,进而让语文的课堂成为一个有品味而富生命力的殿堂,让学生的表现成为课堂的亮点。
片段展示:《宝玉挨打》
师问:宝钗黛玉在探视宝玉过程中表现出了不同的举止形态,其根源在于二人性格存在较大差异,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个,你愿意做谁?
生1答:林黛玉相貌秀美,才思过人,有着一颗能感悟生灵心语的细腻的心灵,是一个比较有内涵的智慧女人。
师回:你喜欢做才女。
生1笑:不仅是才女,林是最具代表性的多愁善感的女性,她身上的真诚和直爽很打动我,爱得那么直白,爱得那么坦然。
生2答:我愿做宝钗。薛宝钗论才貌不在黛玉之下,在大观园中惟一能让众人信服的人就是她,她衣着与日用异乎寻常地朴素和节俭,举止娴雅,端庄大方,拿得起放得下。或许别人会感觉宝钗此人有些工于心计,但她懂得调和大家的关系,她有睿智的思想,内敛的性格,丰富的内心,体恤的本性,同样是淑女形象,宝钗看上去有点曲高和寡,其实却是最好接近的,让人如沐春风。
师笑:集智慧、美貌与心灵并重,如此般完美啊……
生3答:聪明的女人太累,伤感的女人太悲,我想做不拘小节、纯真可爱、心无城府的金陵小姐史湘云。她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令人喜爱、富有“真、善、美”的豪放女性。
同学们开始议论…….
课堂,千变万化,无固定统一的规律,没有哪位名师、哪位优秀教师的课可以搬来就用,所有的教学方法还要靠自己来摸索,只要将自己的思维与新的理念相融合,上出特色,这就是好课!
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条直线,数学上学过两点间直线最短,我们如何有效、快速地达到成功的彼岸要靠这条直线。而教学是我们生命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仔细想来,只要我们努力把握生命中的直线,高效率地将教学进行到实处。那我们离“有效教学”就会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