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正洋(黑龙江中医药大学150040)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0-0374-02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方法运用中医辨证分型、采用针刺、艾灸,配合捏脊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进行治疗。结果50例中基本治愈37例,占74%,显效10例,占20%,有效2例,占0.4%,无效1例,占2%,总有效率为98%。结论运用中医辨证分型,针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肯定。
【关键词】针灸治疗慢性细菌性痢疾中医
慢性细菌性痢疾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慢性迁延型菌痢,另一种是慢性隐匿型菌痢。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原组50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病例,其中男29例,女21例;岁数20~65岁,平均41岁;病程11月~18年,平均3.6年肾小球疾病。自2001年以来,我们选用针灸,捏脊,穴位注射医治慢性非奇特性溃疡性结肠炎50例,疗效餍足,演说似下避免尿毒症。精神刺激及劳累、饮食失调为原病的发做诱因[1]急性肾炎的医治。原病可爆发任何岁数、见于青壮年尿毒症的缘由。病情轻重不等、重复发做肾病网。主要面对床体现为腹泻、粘液脓血即、腹痛和里急后重透析后饮食把握。是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疾病肾病综合症的照顾。
1.2临床表现
(1)慢性迁延型菌痢
病程在2个月以上迁延不愈或多次发作,时发时愈。有不同程度的腹部症状,腹痛、腹胀,便闭与腹泻交替出现,大便常带有黏液或脓血。
(2)慢性隐匿型菌痢
过去有痢疾史,已相当一个时期无症状,但乙状结肠镜检查有异常发现,或大便培养呈阳性。此型在流行病学上有重要点义。
1.3辅助检查大便培养痢疾杆菌阳性,可以确诊。
2治疗
2.1体针疗法
2.1.l处方:与急性典型细菌性痢疾的处方相类似,取穴也分为五组,第一组取位于背腰部相关神经节段内的穴位,如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肓门、志室等,第二组取腹部相关神经节段内的穴位,如天枢、气海、阴交、石门、关元等,第三组取骶部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八髎穴、膀胱俞、中髎俞、白环俞等,第四组取下肢相关神经节段内的穴位,如三阴交、公孙、阴陵泉、复溜等,第五组取位于下肢相近的神经节段支配区内的穴位,如足三里、上巨虚等。第一组(背腰部的穴位)、第三组(骶部的穴位)与第四组的三阴交、公孙配合使用,第二组(腹部的穴位)、第五组(下肢的穴位)与第四组的阴陵泉、复溜配合使用。这两种配穴方法交替使用。每次选用双侧8~12个穴位。
2.1.2.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选用28~30号毫针,向脊柱方向45°角斜刺脾俞、胃俞0.6±0.2寸,向脊椎方向45°角斜刺三焦俞、肾俞、肓门、志室0.8±0.2寸。直刺阴交、气海、石门、关元、天枢1.4±0.4寸。斜刺八髎穴、膀胱俞、中髎俞、白环俞1.2±0.2寸。直刺三阴交1.4±0.2寸,直刺公孙1.2±0.2寸,直刺阴陵泉、复溜1.4±0.2寸。直刺足三里、上巨虚2.0±0.5寸。
每天针刺1次,每次留针2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均用中等强度捻转手法,捻转幅度为2~3圈,捻转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每穴行针5~10秒。
2.1.3.按语:慢性细菌性痢疾的主要病变也是在结肠,特别是乙状结肠和直肠。结肠和直肠分布着来自T11~L2节段的交感神经,结肠左曲以下的大肠还分布着来自S2~S4节段的副交感神经,故而应取用这两个节段神经支配区内的穴位,第一组、第二组穴位即在T1l~L2节段神经支配区内,第三组、第四组穴位则在S2~S4节段神经支配区内。第五组穴位与病源处于相近的神经节段支配区内,既能够调节胃肠机能,又能够调节免疫机能,对本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2.2电针体穴疗法
2.2.l.处方:与体针疗法的选穴相同。取穴分为五组,第一组取位于背腰部相关神经节段内的穴位,如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肓门、志室等,第二组取腹部相关神经节段内的穴位,如天枢、气海、阴交、石门、关元等,第三组取骶部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八髎穴、膀胱俞、中髎俞、白环俞等,第四组取下肢相关神经节段内的穴位,如三阴交、公孙、阴陵泉、复溜等,第五组取位于下肢相近的神经节段支配区内的穴位,如足三里、上巨虚等。第一组(背腰部的穴位)、第三组(骶部的穴位)与第四组的三阴交、公孙配合使用,第二组(腹部的穴位)、第五组(下肢的穴位)与第四组的阴陵泉、复溜配合使用。两种配穴方法交替使用。
2.2.2.操作方法:分为两步,第一步,进针操作与体针疗法一样;第二步为电针疗法操作方法。第一步操作完毕后,在第一组(背腰部的穴位)、第三组(骶部的穴位)与第四组的三阴交、公孙之间,在第二组(腹部的穴位)、第五组(下肢的穴位)与第四组的阴陵泉、复溜之间,分别连接电针治疗仪的两极导线,采用疏密波,刺激量的大小,以出现明显的局部肌肉颤动或患者能够耐受为宜。每天治疗1次,每次电针双侧的4~6个穴位(交替使用),每次电针治疗20分钟。没有接电疗仪的穴位,按普通体针疗法进行操作。
2.3灸法
2.3.1.处方:取穴分为三组,第一组取位于背腰部相关神经节段内的穴位.如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肓门、八髎穴、膀胱俞、中髎俞等,第二组取腹部相关神经节段内的穴位,如天枢、气海、阴交、石门、关元等,第三组取下肢相关神经节段内的穴位,如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公孙、阴陵泉等。三组穴位交替使用。
2.3.2.操作方法:每次选双侧8~12个穴位即可,用艾条温和灸,或用隔姜灸,每穴灸15分钟,以局部有明显的温热感为宜。天枢可施灸20~30分钟。每日治疗1次。
2.4耳针疗法
2.4.1.处方:取穴分为两组,第一组取一侧的大肠、直肠、神门,第二组取另一侧的皮质下、肾上腺、内分泌。两组同时取用,两侧交替。
2.4.2.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用28号0.5±1.0寸毫针斜刺或平刺耳穴。每天针刺1次,每次留针2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均用中等强度捻转手法,捻转幅度为2~3圈,捻转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每穴行针5~10秒。
2.5电针耳穴疗法
2.5.1.处方:取穴分为两组,第一组取一侧的大肠、直肠、神门,第二组取另一侧的皮质下、肾上腺、内分泌。两组同时取用,两侧交替。
在上述耳针疗法处方的基础上,选取体穴足三里、三阴交。每次取用单侧的穴位,双侧交替使用。
2.5.2.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用28号0.5±1.0寸毫针斜刺或平刺耳穴。直刺足三里2.0±0.5寸,直刺三阴交1.2±0.2寸。然后在耳穴与足三里、三阴交之间分别连接电针治疗仪的两极导线,采用疏密波,刺激量的大小,以出现明显的局部肌肉颤动或患者能够耐受为宜。每天治疗1次,每次电针4个穴位(交替使用耳穴),每次电针20分钟。没有接电疗仪的耳穴.按普通耳针疗法进行操作。
2.6耳穴贴压疗法
2.6.1.处方:取穴分为两组,第一组取一侧的大肠、直肠、神门,第二组取另一侧的皮质下、肾上腺、内分泌。两组同时取用,两侧交替。
2.6.2.操作方法:用王不留行子进行贴压。常规消毒后,用5mm×5mm的医用胶布将王不留行子固定于选用的主穴,每穴同定1粒:让患者每天自行按压4~6次,每个穴位每次按压2~3分钟,按压的力量以有明显的痛感但又不过分强烈为度。隔天更换1次,双侧耳穴交替使用。
3结果
50例中基本治愈37例,占74%,显效10例,占20%,有效2例,占0.4%,无效1例,占2%,总有效率为98%。
4讨论
4.1.针灸治疗慢性细菌性痢疾也有较好的作用,但治疗时间稍长,一般需要治疗1个月左右。
4.2.本病具有传染性,应当与一般慢性肠炎相鉴别。
参考文献
[1]吴绪平.现代穴位疗法大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4):230.
[2]王振卿.针灸治疗慢性结肠炎.山东中医杂志,1990,9(4):3.
[3]于荣.温针百会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浙江中医杂志,1992,(1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