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君芳(广西梧州市城市建设技工学校广西梧州543002)
摘要:在对技工学校的学生的教育中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智力,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理智情感。培养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发展他们的求知欲望,要使学生对获得知识,解决问题产生兴趣,得到满足与愉快的体验。本文通过在语文课堂中去体验理智感的培养方式,再延伸到课堂外探究学生德育教育中理智感的差异运用,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对生活的热情。
关键词:理智感语文教学德育教育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理智感的培养
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许多教学经验显示,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学习。
例如《化石吟》一课,笔者在备课前就十分注重对整首诗的结构进行整理,以便在讲课时引导学生展开合理联想和想象。多媒体的运用活跃了整个课堂气氛,色彩斑斓的化石图片使学生的求知欲大大增强,他们对探索未知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另外,培养学生对真理的探求也相当重要。在讲到第三节时,笔者划出要点:否定造物主。这里说的是“愚昧”与“科学”的抗衡,象在古代,西方信奉上帝造人,而东方(中国)崇尚女娲造人。那么所对应的“平凡的真理”则是告诉我们人是由猿猴进化来的,即类人猿→类猿人→猿人→古人→今人。通过学习这首诗,笔者需要给学生传递的信息是,不仅要尊重、珍惜化石这样的自然文化遗产,同样的也要尊重、珍惜人类创造的人化遗产,比如:敦煌莫高窟。
二、如何在课后的德育教育中启发学生的理智感
学生的理智感不仅仅表现在对他所学课程的兴趣、爱好和好奇心,并且在课后也是激发人的智力的重要心理条件。这就是教师在面对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的教育时,如何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从不同的起点看待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并提出不同的要求。
1、优秀生的教育
优秀生通常是指品学兼优的学生。这些学生在班级中经常受到老师的夸奖和同学的仰慕,因此在他们身上容易形成好胜自豪,充满自信,对荣誉感敏感,超群和竞争意识强烈等心理特点。面对这些心理特点,似乎打不得骂不得,可很容易使他们自信心爆棚,而容易盲目;可如果犯了错误,批评不当,也会很容易使他们坠入严重的思想困扰当中,容易否定自己。所以,笔者在对优秀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更多的是一分为二看待他们,除此之外也要对优秀生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同时引导优秀生正确理智地认识自己和他人。
2、后进生的教育
后进生通常是指学习差、表现差的学生。通常这些学生思想上缺乏正确观念,组织纪律性差,学习不努力,学习兴趣低,逆反心理和报复心理较为严重。这对于教师而言无疑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批评对于他们是家常便饭,不单单教师身心疲惫,学生也越发不重视,严重的弄不好还会衍生出更多花样的错误,固然得不偿失。针对此问题,笔者特意去研究了一下“批评的艺术”,因地制宜,在对后进生的批评教育中,最应该注意的是忌讳使他们失去信心。卡耐基曾经提出:“在批评人时,应用鼓励的口气讲话,以使对方有信心去面对困难,克服困难。”
3、中等生的教育
中等生通常是指学习和表现都一般的学生。这些学生大多数优点不突出,缺点不明显,好坏都无名,在他们身上往往表现出表扬不敢攀,批评不沾边,缺乏竞争意识,甘居中游,盲目从众等特点。可以说,中等生占了一个普通班级人数的一半,这样一群学生身上潜藏的许多积极因素难以得到表现和发展,也同样影响着集体的建设。
笔者就此虚心向教育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了一番,从而总结了一点教育方法。首先,要善于及时发现他们,细心观察,掌握他们的发展动向。向他们宣扬集体的凝聚力需要班级里的每一分子的创造,缺一不可,缺一就不完美了。然后,要为他们提供表现自己的舞台,培养他们的竞争和超群意识。还有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激发他们的学习、集体生活的积极性,鼓励他们探求真理的意向。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去体验理性智慧的快乐和满足。如果教师的知识教学只呈现出灌输的状况,忽略了理性智慧的满足体验,那他的教学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使学生获得这种理智感的体验的。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思维方式的培育,已经不是一种单一的认知性教学的要求,而是获得理智感体验的有效途径。而教师对学生持期望的态度,会明显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教育以人为本,秉持这一神圣的原则,教育工作者应该适时地调整教育策略,这样才能真正建设和管理好班集体,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未来栋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一卷,第34页。
[2]《列宁全集》第二十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55页。
[3]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90-215。
[4]章荣庆吕福松《教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192-414。
[5]邓伟志《批评的艺术》.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1-111。
[6]李宁《群体的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