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的辩证关系存在问题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4-14
/ 2

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的辩证关系存在问题研究

董盛昆

辽宁省凌源市职业教育中心

【摘要】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课堂教学不能没有预设,但课堂教学也需要有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

【关键词】教学预设课堂生成教学目标教学效果

自筹课题: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专项课题“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的辩证关系研究”。课题编号是:LZY17056。

课堂教学的传统思维模式强调预设,而新课程的理念则倡导生成。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的相生相长关系,显然是不言而喻了。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课堂教学不能没有预设,但课堂教学也需要有生成。课堂教学的预设,其特点在于目的性强,教师对教学设计和运作的过程比较熟悉和易于掌握,课堂教学目标较易落实,能够保证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基本发展。课堂教学的生成,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发挥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让学生学得更生动、更有效。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在教学预设时,深思熟虑,课堂中抓住机会展开生成时,深入浅出,那样的课堂教学必然是生动活泼、师生互惠了。现结合我校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专项课题的实际情况,在凌源市职业教育中心进行“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的辩证关系”专项课题立项研究。

新的课程改革全面铺开以后,我们能够清楚地发现“预设”和“生成”这两个新鲜的词语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究其原因,我们发现它们的出现,并不是偶然,而是新课改前提下的必然产物。它反映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也的确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和活力。与此同时,我们同样能够发现随之而来的是在这两个概念之下所派生出来的诸如“科学预设”和“多彩生成”,“静态预设”和“动态生成”,计划预设”和“变化生成”,“开放的预设”与“精彩的生成”等一系列与“预设”和“生成”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教育教学理念,真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是透过“预设”与“生成”的教育教学理念的背后;也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最终让我萌生把我思考的结果写出来供大家参考的想法,是源于最近我参加的“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的辩证关系研究”课题研究。开题会上听了几位教师的课,我发现执教者在“预设”和“生成”问题的操作上,有许多问题值得拿出来与大家商榷,这里我想把它列出来,供教育界同仁来共同探讨。

一、课堂教学过分强调预设的程序

我们知道,如果从语文课堂教学的层面来说,“预设”一般是指在各学科课堂教学活动之前,教者对学生可能经历的过程和自己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的预测和假定,或者说“预设”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计划”。没有“预设”的课堂绝不是一堂好的课堂。但是,我们发现在实施“预设”教学程序时,有的执教者过分依赖“预设”的程序,甚至有的学校搞集体性“预设”,完全丧失了执教者自己的个性。这种过分依赖“预设”程序的教学,导致教师死死地抠住课本,不仅丧失了自身的教学个性,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发展,更谈不上学生对学科知识素养的提高。学生稍越雷池半步,便一棍子打死,使原本鲜活灵动充满情趣的教学课堂变得异常沉闷、机械与僵化,学生主体精神、创新精神几乎丧失殆尽。这绝不是新课改所提倡的课堂教学三维度教学目标所期望的教学效果。话说回来,即使是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精彩的“生成”事实上是无法预设的。正因为如此,有些老师一旦遇到“生成”的内容与自己“预设”的目标出现矛盾时,就手足无措,甚至无法驾驭课堂,试想,这样的教师在新课改面前,要想走得更远,你觉得容易吗?

课堂教学就好像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在旅程中发现意外的信息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如果我们的教师一味按照“预设“的程序进行,那么只能落人僵化、庸俗、沉闷的泥潭。

二、课堂预设目标缺乏思考的力度

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每一个执教者都必须精心“预设”课堂教学问题。“预设”的这些问题,应当是能够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而设的。这些问题的预设,不仅要能够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和个性张扬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同时还要能够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是,我们发现,有些执教者在这些“预设”的问题中,有相当一部分题目根本没有思考的力度,甚至没有思考的价值,有的题目根本就不是这个年龄层次的学生应该解决的问题,还有些“预设”的问题就是再小几个年级的学生也能不假思索地答出来,这样的“预设”还有什么价值?有些“预设”的问题近乎是低俗幼稚的,如果用这样的问题去问学生,简直就是在坑害学生,甚至毫不夸张地说,有损学生的人格。

三、生成的内容严重脱离文本教材

生成是个性化的,就像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执教者所“预设”的同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不同的答案,这实在无可厚非,因为新课标要求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跳出教材教知识,超越教材。但是在实施“生成”策略过程中,往往出现了我们意想不到的“生成”,这里我想把它叫做“意外生成”。在这些“意外生成”的内容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极为精彩的,但是也有一部分值得我们商榷,我想把这样的“生成”暂且叫做“错误生成”,这些“错误生成”的内容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严重脱离文本。

四、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把握不清

无论怎么说,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即使扯得太远,有一点是不可以忽视的,那就是必须守住教学效益这个底线。你预设的目标再好,再精彩,“生成”的内容再无可挑剔,甚至非常有创意,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再毋庸置疑,也要冷静考虑教学的效果如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摆布好“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把“教学效益”也当做一种“生成”的话,那无疑是最大的“生成”,最为有效的“生成”,有谁会不同意我的这一观点呢?

而事实上,我们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内容精彩无比,但是没能真正把握住“预设”的目标,未能在守住教学效益这一底线的同时去为“生成”服务,没能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真正的教学结果一定是预设的目标加上生成的目标。在课程与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考虑最多的是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生成性的目标,——尽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利用生成性的课程资源,实现非预期的教学目标。预期的学习结果往往是“预设”时关注的重点,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决定因素,也是教学效果的最起码要求,是教学效益中可评价的那一部分。如果这一底线都坚守不住,过于重视生成性的目标,教学就有可能走向“无目的”的误区。这一认识并不违背素质教育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提出的要求。

综上所述,当“预设”与“生成”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日益显示出其实用价值的时候,我们应理智地对之进行思考,千万不要歪曲“预设”与“生成”的原生态意义。我们要对课堂教学目标进行“全面预设”,千万不要过分依赖“预设”。同时,我们要认识到“生成”是动态的,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认识到“生成”的内容也不是无节制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出“预设”与“生成”的教学误区,真正把“预设”与“生成”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