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石油价格波动的应对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3-13
/ 2

我国石油价格波动的应对策略研究

李军锋

李军锋(陕西延长石油(集团)销售公司延炼销售处,陕西西安727406)

中图分类号:F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33-2738(2012)03-0000-01

摘要:国际石油价格不断波动,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必须建立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文章从7个方面对应对策略进行了研究,以期提高对国际石油价格的宏观调控能力。

关键词:石油;价格;策略

近年来,国际石油价格在高位持续运行,给世界经济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石油价格研究也成为能源研究热点。据国际能源机构统计,早在2004年我国石油用量就已经超过了3亿吨,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石油消费国;国际油价每上涨1美元,中国一年石油进口就要多支付60亿美元。在中国经济正经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关注石油价格的变化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全球石油消费排名第二、进口量排名第二的石油大国,我们不能单纯的被动接受国际油价。而应该充分发挥石油消费大国的需求优势,努力早日融入石油的全球定价体系,争取参与权,大力提高对国际石油价格的宏观调控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一方面应该积极学习国际社会、石油强国的能源安全战略和策略;另一方面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多管齐下,制定自己石油安全策略。

一、调整发展道路

走节约型发展道路,切实落实好各项节能降耗措施是我国近年来的一贯主张。多年来,国家为了加强能源节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从社会媒体反映来看,很多地方政府为发展当地经济,对这些措施的执行和落实情况并不理想。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强各项节能降耗措施的落实力度,将节能降耗水平作为对地方政府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在石油节约方面,要确保各地取消对小排量轿车的限制,制订并落实各类汽车的油耗标准,关停或减少燃油发电机组,实现国内石油消费的低增长或零增长。

二、制定经济政策进行引导

实行宏观经济政策引导。宏观政策指导是国内规范石油市场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成品油是在纽约、鹿特丹和新加坡三地成品油的加权平均价的基础上制定的,看起来似乎是与国际接轨了,但我们看到这种接轨仅是价格水平上的简单接轨,而不是价格形成机制的接轨。这种定价方式仍然是一种政府行为,价格的形成具有滞后性,而且它仅仅是被动的跟踪石油国际油价的变化,反映不了国内的供求因素,完全不能发挥出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大国所应有的在国际上的定价权和相应的市场影响力。另外,我国在实行补贴等方面也应该加紧制定相关必要措施,从而实现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引导。

三、建设和完善石油储备体系

为进一步稳定石油供需市场,平抑石油价格,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国内应继续加大对石油储备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力度,力争早日形成高效、成熟的石油储备运作机制。为此,以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在起步阶段采用国家战略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相结合的方式。除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外,也应考虑在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规划的基础上建立覆盖面更加广泛的商业油气储备系统。例如,在某些油气消费程度较高的区域,除了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外,可考虑建立应对局部市场供应问题的额外储备,以及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区域性储备等。

石油储备的建立,既可以增强我国应对国际油价波动的能力,又可以解决我们大量外汇储备闲置的问题,使外汇储备由资金储备向物资战略储备平稳转移。

四、加大石油勘探开发力度,拓宽勘探领域

目前,国际石油勘探与开发的注意力正在转向海洋,而我国东海、南海地区的巨大油气资源更是成为焦点,加大对这些区域的勘探与开发力度,可以大大增强国内石油的自给能力,减少对国际原油市场的依赖。与此同时,在国内石油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指引下,在适当时期可通过将中石油、中石化在亚非拉区域的生产份额抽调回国内,以减少石油进口压力,降低能源风险。

非常规油气资源已经在全球能源结构中扮演重要的角色,2007年全球非常规石油产量超过7500万吨,非常规天然气产量超过1800亿立方米。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如我国的煤层气总资源量为36.8万亿立方米,我国已在煤层气开发上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在沁水盆地建成了年产3亿立方米的气田,同时页岩气也处在探索勘探阶段。因此拓宽勘探领域,大力发展以煤层气、页岩气为主的非常规油气勘探,是我国油气资源持续增长的可靠途径。

五、大力发展石油替代能源

当前,为摆脱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大力发展其替代能源、而这也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中之重。为此,各地区应因地制宜,根据其不同资源和市场特点分别确定主导替代产品,并加快替代燃料的产业化发展速度;从目前来看,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地热采暖与发电、生物质能利用等技术已得到了充分应用,具备了与常规能源竞争的能力。下一步,政府应加大对这些新能源领域的政策扶持力度,逐步增加新能源,降低对石油进口的依存度,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发展新能源,多渠道保证我国能源供应在石油消费量日益增长、国际油价高位动荡的形势下,发展替代能源和新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能源战略方向。可替代能源在高油价情况下的真实使用,无论对石油生产国还是石油消费国都是降低对未来不确定预期的有用信息,为了促进新能源的发展,我国对沼气、水能、核能以及风能等新能源产业给予了一些优惠政策,但目前的力度还远远不够,发展新能源,规划是先导,政策是保障,落实是关键。

六、积极运用石油期货市场

作为全球石油消费的大国,中国目前不仅不拥有石油定价权,甚至在石油定价话语权上所发挥的作用也微乎其微。目前,国内虽已推出了燃料油期货交易,但其在石油消费总量中的比重较小,其期货价格尚无法达到对整个油品套期保值、规避风险的作用。为此,下一步政府应继续加大对煤炭、水电、石油类期货市场的建设力度,力争早日形成自身的能源价格定价中心,由此来增强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力及话语权,而同时这也对石油企业有效规避价格风险,充分改善被动接受价格局面,争取石油定价主动权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期货市场的功能主要是价格发现、风险规避和投机,面对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我国在谨慎的心态下建立石油期货市场的提议已经为许多的学者专家呼吁。首先,建立石油期货市场,有利于企业合理经营,规避价格变动带来的风险。其次,建立石油期货市场,有利于我国争取石油定价权,增强国际竞争能力,改变对国际油价的被动接受;再次,建立石油期货市场,有利于改革与完善石油的定价机制与流通体制;最后,建立石油期货市场,有利于利用其投机规范功能规避国际油价波动的负面影响,还可以从市场价格波动中获取更多的利益。

七、积极开展能源外交

从中国石油外交的历史和现实情况看,中国石油外交可能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近年来中国石油外交已经由比较突出政治外交和大国外交,逐渐转向政治与经济相结合,外交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方向发展。中国石油外交已经为确保我国石油供应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中国石油外交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高层推动。相比之下,多元外交特点不突出。特别是针对资源国和专题需求,针对民间需求的外交活动有待深入研究和发展。许多国际民间外交活动和非政府组织的活动,在中国找不到对应的交流对象和场合。三是,双边合作和双边石油外交突出,而多边外交相对滞后。在许多地区和国际组织和场合,中国的石油外交声音比较弱。这导致我国在多边场合和关系上难以发挥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的作用,随着油气问题逐步地区化和全球化,今后将更为重要。以上特点既表现了石油外交的发展和特点,也暗示了诸多不适应性。为此,今后的石油外交需要更加强调综合外交、多边外交和社会外交。

综合外交或多元外交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国家、企业、民间,官方和非官方等多个利益层面,是现实对外活动的一个真实体现。为了积极参与全球能源合作和大分工过程,必须形成一个大的综合和多元的外交体系。目前,中国的石油外交主要依靠政府、元首、双边关系,而民间、企业、多边外交比较弱。中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外交体系和经验,制定一套综合外交的体系,在确保国家石油供应安全与地区和国际油气合作方面发挥综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