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苏(大庆市人民医院163316)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3-0305-02
【摘要】目的讨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保持呼吸道通畅。未发生体液过多,或体液过多程度逐渐减轻,营养摄入能满足机体需要。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普遍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气道、肺实质和肺血管的慢性炎症密切相关;吸入有害颗粒或气体可导致肺部炎症;吸烟能诱导炎症并直接损害肺。除炎症外,肺部的蛋白酶和抗蛋白酶失衡及氧化与抗氧化失衡也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引起肺心病的病因中支气管、肺疾病占80%~90%,最多见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较少见,如严重的脊椎后、侧凸等疾病;肺血管疾病、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等也可导致肺心病的发生。
临床表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表现为在慢性咳嗽咳痰的基础上,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活动后加剧;胸廓形态异常,呼吸浅快,辅助呼吸肌参加呼吸运动;肺叩诊可呈过清音;两肺呼吸音可减低,呼气延长。
肺心病病程缓慢,临床除原有肺、胸廓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外,可逐渐出现肺、心功能衰竭及其他器官的功能损害。可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代偿期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主要表现;失代偿期以呼吸衰竭为主要表现或伴有心力衰竭。
【治疗】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程可分为急性加重期与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是指患者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稳定或症状轻微;急性加重期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患者短期内咳嗽、咳痰、气短和(或)喘息加重,痰量增多,呈脓性或黏液脓性,可伴发热等炎症明显加重的表现。
1.急性加重期的治疗主要包括:
(1)药物治疗:根据痰培养或血培养使用抗生素,使用短效支气管扩张剂,口服或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及化痰药物。
(2)氧疗:根据病情给予持续低流量低浓度吸氧。
(3)机械通气:发生呼吸衰竭时,应尽早给予机械通气。
继发肺心病的患者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基础疾病的同时,注意对呼吸衰竭及心力衰竭的治疗。
2.稳定期的治疗主要包括:
(1)避免诱发因素,戒烟;避免接触有害气体、粉尘及烟雾;避免受凉感冒。
(2)药物治疗:遵医嘱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祛痰药物及免疫调节剂等。
(3)坚持长期家庭氧疗。
(4)康复治疗:进行呼吸操、呼吸肌及全身肌肉锻炼.加强营养支持。
【主要护理问题】
1.气体交换受损与小气道阻塞、呼吸面积减少、通气/血流比值失调等有关。
2.清理呼吸道低效或无效与呼吸道炎症、阻塞,痰液过多而黏稠,咳痰无力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呼吸困难、疲劳等引起食欲下降、摄入不足、能量需要增加有关。
4.焦虑与呼吸困难影响生活、工作和害怕窒息等因素有关。
5.活动无耐力与日常活动供氧不足、疲劳有关。
6.体液过多与心脏负荷增加、心肌收缩力下降、心排血量减少有关,重症营养不良的患者可发生低蛋白水肿致体液过多。
7.睡眠形态紊乱与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环境刺激有关。
8.潜在并发症肺大疱、自发性气胸、呼吸衰竭、肺性脑病、心律失常、上消化道出血等。
【护理内容】
1.保持呼吸道通畅。
2.低氧血症和(或)高碳酸血症得到改善,呼吸困难明显减轻。
3.营养摄入能满足机体需要。
4.患者焦虑/恐惧程度减轻,配合治疗及护理。
5.在吸氧的情况下能维持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6.未发生体液过多,或体液过多程度逐渐减轻,营养摄入能满足机体需要。
7.睡眠质量得到提高。
8.未发生相关并发症,或发生后能得到及时处理。
9.健康宣教
(1)指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缩唇、腹式呼吸等),以利于肺功能的恢复。
(2)坚持长期家庭氧疗动脉血氧分压或动脉血氧饱和度≤88%(或伴有高碳酸血症);动脉血氧分压55~60mmlHg或动脉血氧饱和度≤88%,并有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所致的水肿或红细胞增多症者应给予家庭氧疗。氧流量不宜过高,1~2L/min即可,每日吸氧时间在15小时以上,且夜间应持续吸氧。
(3)避免受凉、感冒及劳累等诱发因素。
(4)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5)注射免疫调节剂及疫苗接种流感疫苗每年1~2次和(或)肺炎疫苗每1~3年一次;遵医嘱皮下注射胸腺肽α1(商品名日达仙、迈普新)等免疫调节剂。
(6)定期复查就诊。
参考文献
[1]施焕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