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氯化钠密闭式冷湿敷在新生儿脂肪乳外渗中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10%氯化钠密闭式冷湿敷在新生儿脂肪乳外渗中的效果观察

蒋健新

蒋健新(广西南宁市红十字会医院儿科530012)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10%氯化钠溶液密闭式冷湿敷治疗新生儿脂肪乳外渗的效果。方法选择需要经外周静脉输注脂肪乳,在输注过程中发生外渗的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共48例,采用10%氯化钠密闭式冷湿敷,每4小时更换药液及纱布1次,24小时观察效果。结果效果显著36例,好转10例,有效4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8%。结论10%氯化钠湿敷能有效减轻脂肪乳外渗所致的皮肤充血肿胀。

【关键词】10%氯化钠密闭式冷湿敷脂肪乳

【中图分类号】R7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2-0190-02

新生儿由于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善,喂养不耐受及疾病的影响,造成机体能量供给不足,需要静脉供给营养物质,维持机体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脂肪乳是浓缩的高能量肠外营养液,能够有效的改善机体营养状况,为机体提供能量和必须脂肪酸,在临床中应用广泛。但脂肪乳是高渗碱性液,在外周静脉输液中容易发生外渗,造成局部疼痛,皮肤组织充血、水肿,甚至可能发生皮肤坏死[1]。为了减轻脂肪乳外渗给患儿带来的损伤及疼痛,我科新生儿病区自2012年10月起采用10%氯化钠溶液密闭式冷湿敷治疗新生儿脂肪乳外渗,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3月收治入住我科新生儿病区期间发生静脉输注脂肪乳外渗致皮肤组织中度损伤的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共48例,其中,男30例,女18例,胎龄、性别、体重、外渗面积、外渗部位均无统计学差异。

1.2根据临床症状把皮肤组织损伤程度分轻度、中度、重度

轻度:局部肿胀面积不超过2cm,皮肤红润;中度:局部肿胀面积2cm~4cm,皮肤由红润转苍白;重度:局部肿胀面积达到4cm以上,皮肤由苍白转为暗红.[2]。

1.3观察指标

显著:局部皮肤肿胀面积缩小4cm以上,皮肤红润;好转:局部皮肤肿胀面积缩小2~4cm;无效:局部皮肤肿胀面积缩小2以下[2]。

1.4方法

1.4.110%氯化钠溶液置于冰箱内冷藏30~60min后使用。用10%氯化钠溶液10ml浸透4层无菌纱布(以不滴水为宜),冷湿敷于局部皮肤肿胀处,再用透明保鲜膜包裹密闭,用胶布固定。冷湿敷应在药液外渗后12小时内进行,24小时后测量肿胀面积,观察皮肤颜色并做好记录。

1.4.2四肢发生局部外渗时,予以局部制动,抬高患肢,注意保暖。

2结果

24小时后观察外渗处皮肤肿胀消退情况,测量结果结合观察指标,结果如下:

10%氯化钠密闭式冷湿敷脂肪乳外渗的效果统计

皮肤组织损伤度例数显著好转无效有效率(%)

轻度161420100%

中度27197196.2%

重度531180%

总计483610295.8%

3体会

3.110%氯化钠中的Na+浓度低,水肿组织渗透压低,脂肪乳溶液对局部组织有明显刺痛作用,能收缩周围血管,减少组织液渗出,而10%氯化钠能有效扩张血管,增加局部血液循环,是水肿减轻。

3.2患儿因病情需要,需置于暖箱或蓝光箱内治疗,采用开放式冷湿敷,会导致水分蒸发,药液保存时间短,湿纱布干燥后易脱落,影响药物的吸收,达不到疗效;密闭式冷湿敷能有效保护药液不易被蒸发,延长药液在患处的时间,促进药液的吸收,达到预期疗效。

3.3积极预防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我科新生儿病区对需要静脉输注高营养液的患儿应用静脉留置针建立2条静脉通道,每2小时交替更换一次,每次交替输注前先用0.9%生理盐水静脉推注,以确定留置导管在血管内方可输注药液。加强责任心,多巡视,对输注静脉高营养液的患儿在床头挂警示标识,严格进行床头交接班。定时检查输注部位,发现药液外渗立即拔出留置导管,积极采取补救措施,做好记录并更换输注部位。

4小结

静脉输液是药液进入机体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发生护患纠纷多的治疗环节。在新生儿病房静脉高营养液是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获取能量的主要途径,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预防和有效处理静脉高营养液外渗具有重要意义。应用10%氯化钠溶液冷湿敷治疗静脉高营养液外渗所致皮肤组织充血肿胀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映辉.静脉输注药液外渗的预防和护理.新生儿危重症监护诊疗与护理.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345~347.

[2]:蔡维露.酚妥拉明联合10%氯化钠密闭湿敷在新生儿脂肪乳外渗中的应用.医药前沿.2012.10(28)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