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七中高三(五)班成都610000)
在计算机应用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应用也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从计算机单机应用,到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应用,大大的提高信息了共享程度和效率,也使得信息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在我们实际学习和工作中要产生(统计)出大量信息,这些信息很多不宜对外公开、也有一部分属于秘密。如何做好网络保密工作和信息安全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就计算机网络保密安全隐患及对策措施做一浅析和探索。
一、计算机及网络存在的安全隐患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移动存储介质的广泛使用和大量交叉使用,造成了涉密信息安全隐患,保密形势及工作信息安全十分严竣,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划设计欠佳。网络建设是经多年逐步形成的,受当时技术和资金限制,先天性存在缺陷。建设标准起点低,未按涉密计算机网络规范设计建设,计算机网络没有安装入侵检测系统,网络保密机制和防病毒软件等防护措施及防护水平相对较低,移动磁介质特别是U盘随意在涉密和非涉密计算机间交叉使用,失、泄密安全隐患突出。
(二)保密意识不强。随着内部局域网、互联网的广泛应用,部分工作人员保密意识没有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保密观念淡薄,思想麻痹。有的为提高学习工作效率,经常使用移动存储介质复制和保存资料,其中也包括涉密材料,而这些涉密移动硬盘和优盘并没有统一集中保管。个别人存在侥幸心理,认为涉密计算机短暂连接互联网不会造成泄密,粗心大意或者图省事,将涉密U盘当做非涉密U盘在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上使用,或者直接在互联网上处理信息,留下泄密的隐患。部分人员疏于安全防范,对涉密的计算机未设置开机、屏保密码,对涉密电子文档未做加密处理,使不明身份人员进入计算机系统进而查看、窃取秘密有了可乘之机。
(三)宣传教育不够。随着科技化、信息化的发展,个别单位对保密工作认识不足,没有将保密教育落实到实处,缺乏系统的、深层次的保密知识宣传,保密知识的更新跟上不时代的步伐,从而使保密工作处于被动局面。部分人员对需保密内容的尺度把握不准,对哪些材料涉密,哪些材料不涉密认识不足,对本职学习工作之外的秘密缺乏保护意识,造成有的在无意中间接泄露相关秘密。
(四)使用操作不当。部分人员不知道计算机存储介质上剩有可提取还原的信息,将曾经储存过秘密信息的、已经损坏存储介质随意交流出去,造成泄密。有的计算机发生故障后不按规定程序到指定维修点修理,或者在不处理秘密信息的计算机上处理秘密信息,或者交叉使用计算机、交叉使用移动存储介质,造成失泄密等。
二、强化计算机及工作网络管理的对策措施
产生上述保密安全隐患有历史的原因、财力投入等多方面的原因,如何针对存在的上述隐患完善监狱保密工作,笔者特提出以下几点措施建议:
(一)高起点建设专用网络。在系统专网建设中(含下属单位的网络建设),要按照“四统一”的要求进行信息化规划建设,即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数据库和统一网络。高起点的规划、高标准的建设高水平的专网。
(二)建立安全监管检测系统。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监管检测系统应当包括病毒防范、入侵检测、网络漏洞检测及自动更新、上网行为管理规范及监控等功能。对电脑内文件、邮件、内存、网页等进行全面实时监控,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完备的入侵检测系统可以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进行实时防护,在计算机网络和系统受到攻击时进行报警、拦截和响应,及时消除威胁。
(三)强化网络安全防护。以数据作为信息的载体,必须要主动管理,可以确保无论在任何平台环境及使用者,数据信息都将被安全保护,全面摆脱应用者和应用平台的限制,保证单位数据安全。要主动查杀病毒,合理利用防火墙、网路岗等网络管理软件,对存有保密内容的电脑软件要把好保管关。做好网络的安全隔离工作,在内网与互联网之间建立一道安全可靠的信息屏障,防止网上窃密。通过微软补丁自动分发系统,及时更新服务器、桌面计算机外网补丁,尽量杜绝网络安全漏洞。同时,制定网络管理规范和上网行为管理规范,严格安全制度,从而有效地防止许多人为因素产生的漏洞,有效降低内部员工上网误操作带来的损失,及时地检测来自内部的攻击,维护计算机网络的信息安全。
(四)加强保密法规教育。保密法规的宣传教育,必须紧密联系学习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要针对不同特点的涉密人员,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要经常组织相关工作人员自查网络保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大家增强保密工作的责任心;通过保密宣传教育,提高有关人员对保密法规的理解深度和在业务工作中的应用能力。要不断加强对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和操作员的培训,引领他们顺应新形势,学习新技术,提高自身技能。
(五)完善落实保密工作制度。将保密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完善各项保密制度,如《计算机保密制度》,保密工作领导小组要经常检查保密制度的落实、执行情况,对发现的泄密行为,严肃依法处理,绝不姑息。
总之,只有真正做好网络安全防范,牢固树立“信息领域永远没有绝对安全区域”的观念,在意识深处筑起计算机信息安全的“防火墙”,才能确保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