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摘要:陶瓷作为中国璀璨的艺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青花更是作为陶瓷中的“明珠”而备受追捧。本文主要以元代青花为例,对其起源与发展进行了论述,并对艺术史发表了一些浅薄的见解。
关键词:陶瓷;青花;装饰;艺术效果
一个时代或一种社会的艺术与其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哲学思想、文学潮流、风俗习惯等等都是密不可分的,故艺术品与艺术现象是历史与文化的生动再现和可靠印证。但是艺术品与艺术现象要据其所产生的特定时间和空间进行分析,如我们今天视为艺术珍品的青铜器,在青铜时代多为举行宗教仪式使用的神器,先民们将酒肉等祭品装在其中奉献给天地、神鬼或祖宗,所以他们具有神圣的宗教意义。而为了体现这种宗教意义,又在其表面雕刻了许多能产生庄严和神秘气氛的图形,以使人们顶礼膜拜。这一切在我们今天看来,则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等多方面的意义。我们研究艺术史,既要有历史的眼光,也要有今天的视角,应鉴古知今,继往开来。[1]
艺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从古至今一直在延续着,充实着。实际上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艺术无所不在,无论是科学定律的严谨与和谐还是民间歌舞的优美与浪漫,概莫能外。我们不能把艺术東之高阁。艺术既是需要努力学习与领略的对象,也是可以身体力行与享受的情境,将中国艺术的精髓吸纳到我们的思想观念乃至日常生活中,将是极有神益的。
一、青花的起源
梁思成先生曾言:“艺术之始,雕塑为先。”作为一种造型艺术,雕塑可谓人类艺术活动的早期形态,“雕”是做减法,去除不需要的东西,留下需要的形式内容,例如砖雕艺术;“塑”是做加法,根据造型需要添加构成要素,完成整体塑造,最后还可把泥塑烧制成陶瓷材质。[2]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造型艺术中,雕塑艺术无疑是数量最为巨大的陶瓷雕塑是一个以材质区分出来的小门类,与石雕、木雕、泥塑、金属雕塑等共同存在。人类先有陶而后有瓷,主要由自然界成分各异的粘土原料加工制成,通过高温烧制将泥土器变为坚固、光泽、耐水侵蚀的陶瓷器。粘土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全干可磨的造型优势,为陶瓷雕塑艺术奠定良好基础。
青花的产生是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的一件大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所以探讨其起源是很重要的。“青花瓷器装饰,相传在宋代已经开始出现,到了元代成为瓷器的主要装饰工艺,并且具备了一定的水平。至于青花瓷器装饰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到目前还没有十分确切的结论,但是可以肯定要早于元代。根据近年来的出土资料研究,在唐、宋时期已处于创烧阶段,开始有少量的产品,但由于色料不纯,工艺技术不稳定,颜色偏灰蓝,不为人所注意。到了元代烧造青花瓷器有了长足的进步,成为当时景德镇瓷器装饰的主要品种。”元以后,陶瓷器上的青花装饰一发而不可收,直至今日仍是“方兴未艾”之势,且流传到海外,影响极其深远,如明代青花瓷便传人欧洲,后来荷兰、英国、德国等国先后仿制。
关于青花的起源,国内外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青花是受西亚釉陶和釉下蓝彩陶器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第二,青花是中国工匠自己创造的。中国学者大多持第二种观点,理由有三:第一,战国墓出土过陶胎钻蓝琉璃珠;第二,唐三彩使用过钻蓝釉;第三,扬州唐城遗址出土过种下蓝彩瓷片。对于后者尚刚先生认为:这些瓷片颇具西亚风格,且唐代中外交流频繁,胡商云集扬州,而西亚制造釉陶及使用钴蓝绘画的历史很悠久,所以很难断定这些瓷片一定是中国生产的。事实上也是这样。北非的埃及在古代新王(公元前5000左右)便生产过用钴蓝呈色的玻璃球,而西亚的伊斯兰国家9-10世纪就出现白釉蓝彩陶器,但作为一种影响深远的瓷器装饰形式,则主要是在中国产生并发展来的,尽管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博大精深,但ー向有容纳万邦的气度。以佛教为例,就是在两汉之际从印度传人中国,进而在南北朝时期发展成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宗教——禅宗的。同样,青花瓷的产生也是中国工匠吸取了西亚釉陶和釉下蓝彩陶器在技术与艺术上的某些成分所进行的独特的创造。
青花除了独特的审美特征,其他方面的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如着色力强,呈色稳定;彩绘方式为釉下彩,水不褪色;用钻着色,在中国“钻”原料充足;以毛笔手绘,有中国水墨画的特点——水墨画唐时便有“墨分五色”之说,而后来清康熙年间果然就有“青花五彩”了。
二、从正青花到青花五彩
从中国古代陶瓷艺术史的角度看,青花出现以后每个朝代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最终达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
在元代,早期的青花纹饰用青色钻料绘出清新典雅的画面,具有与水墨画相同的艺术效果,极具民族特征。“所画的海水、龙凤、鱼藻、鸳鼗、荷鹭、缠枝或折枝花卉,以及人物山水等题材,内容丰富,笔法自由简练,青色也沉着柔和。画法多用线描或平涂,几何图案多与绘画同时使用。在北京元大都遗址出土的一件青花凤首扁壶,极其巧妙地在扁圆的壶身上,结合作为壶嘴的塑造精美的凤头,绘画成一只展翅飞鸣的翠风,羽毛工整,神态生动。其下穿插着疏密有致的缠枝牡丹。器型与纹饰,处理得匠心独运,一体浑成,足以代表元代青花瓷器的艺术水平。”后来发展到元朝最后一个时期,即至正年间,青花瓷的烧造终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在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青花构图严谨,用笔豪放,气魄宏大。这种风格的出现不是偶然的,非有大气魄则无以为之,永乐皇帝就是建造故宫和天坛的那个皇帝,因而才能制造出大气派的青花瓷来。这一时期青花装饰所用色料中不仅含有氧化钴,而且含有铁和锰,在还原气氮中烧成,因而青蓝色中含有具体而微的色彩变化,浓淡相宜,深入胎骨,青翠披离,淋漓尽致,水墨画效果更加明显。同时,永乐、宣德青花装饰取材范围比较广泛,花鸟鱼虫与人物山水无所不有,且多见波涛类水纹,气势壮阔。
在清代,康熙年间青花色调青蓝而不泛紫,分色层次多达七至九色,后人谓之“康熙青花五彩"”,青花装饰在画法方面也有很大変化。“画面物象的轮廓,多用挺拔有力的线条表现,用笔极为讲究,笔笔都很清楚整齐,绝无渗晕流动的表现。在需要染色的地方,用“分水”的方法,把浓淡不同的部位,采取类似渲染的办法,分出层次来,加强了表现力。
时至今日,青花已成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因素,成为最能代表中国艺术风格的表现形式之一,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建成的北京地铁奥运支线,就使用了青花这种中国传统文化因素。人们通过一个青花瓷瓶口状的入口,就可进入到北京地铁奥运支线北土城站的站台,其内部装饰便是“青花”风格的。两排青花装饰的大型立柱赏心悦目。在这条贯穿奥林匹克公园、连接“鸟巢”、“水立方”等场馆交通线的起点,人们预先感受到了浓郁的中国风格。
结语
陶瓷艺术作为中国一种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同的时代赋予其不同的时代文化特色。陶瓷艺术在吸收新的艺术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与进步,并逐渐形成臻于完善的艺术体系,在艺术史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参考文献
[1]刘谦功.中国艺术史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杨祥民.问学品艺录[M].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王鑫磊(1995-),男,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8级研究生,专业为美术学,研究方向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