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县人民医院二外科4212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髋关节置换术股骨偏心距重建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行单侧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0例,对患者术后进行随访,对比分析患者手术前后双髋关节正位X线片,并测量患者术后股骨偏心距,术后与健侧相比较,差别<4mm则作为股骨偏心距得到重建。将股骨偏心距重建患者作为重建组,未重建患者作为未重建组,对比两组术后髋关节活动度、Hariis评分以及下肢不等长发生率。结果:患者术后股骨偏心距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股骨偏心距重建患者术后髋关节活动度以及HArris评分均显著高于未重建患者(P<0.05);股骨偏心距重建患者术后下肢不等长发生率明显低于未重建组(P<0.05)。结论:对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尽可能重建髋关节结构和功能,恢复患者股骨偏心距可有助于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改善以及减少下肢不等长发生率。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术;偏心距重建;临床效果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目前临床上治疗晚期髋关节疾患的重要方式,术后假体的稳定性是关节功能恢复的前提,因此保持髋关节假体稳定性是临床工作者所关注的焦点。术后髋关节外展肌力的恢复对关节周围软组织平衡、正常关节功能以及假体生存率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而髋关节偏心距重建,可有效恢复外展肌力矩,增加髋关节假体稳定性,同时有助于髋关节假体应力集中的减轻,从而减少髋关节退行性变以及假体磨损[2]。本研究对我院单侧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随访分析,探讨分析髋关节置换术股骨偏心距重建后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行单侧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0例,其中男性患者43例、女性患者37例,年龄48~71岁,平均年龄(60.48±7.41)岁。其中股骨头坏死患者39例、股骨颈骨折患者22例、骨性关节炎患者1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6例。
1.2方法
术前使用假体模板仔细测量患者X射线片,并与健侧进行对比,确定髋臼假杯的位置以及大小,并测量所需股骨柄假体的大小,股骨头假体长度以及股骨颈截骨部位,了解患者股骨偏心距重建情况。使用同心圆测量尺确定患者股骨头或股骨头假体的中心位置,在X线片上确定两侧泪滴连线、两侧股骨的轴线、两侧股骨小粗隆中点连线以及两侧股骨大粗隆切线。偏心距是的是股骨头或股骨头假体中心至股骨上段髓腔中轴线的垂直距离,术后与健侧相比较,差别<4mm则作为股骨偏心距得到重建。
患者手术采取髋关节后外侧入路,沿患者大转子后方做长10~12cm的弧形切口,切开皮肤、阔筋膜张肌,并顿行分离臀大肌,将外旋短肌部分切断后肌肉内置缝线,以便于切口关闭,内旋、内收,屈髋屈膝使髋关节后脱位,股骨距长度保留1.0~1.5cm,将患者股骨颈锯断后取出股骨头,显露髋臼并按照术前所测量参数装配假体复位,逐层缝合。重建股骨偏心距的方法一般包括使用股骨颈加长型假体、使用股骨颈设计更加内侧化的假体、减少颈干角、大转子截骨以及改变髋臼内衬形态等。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手术前后髋关节活动度进行比较分析,髋关节活动度为6个活动方向角度的总和;手术前后对患者进行Hariis评分,该评分包括功能、疼痛、关节活动以及畸形4个方面,总分100分,评分越高则表示患者髋关节功能越好;测量患者术后双下肢长度。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股骨偏心距重建情况
本组80例患者,患侧股骨偏心距术前(36.21±6.84)mm,术后(42.08±7.21)mm,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283,P<0.05)。其中术后股骨偏心距重建患者67例、未重建患者13例,术后股骨偏心距重建率为83.75%。
2.2股骨偏心距重建对患者术后髋关节活动度、Harris评分的影响
股骨偏心距重建患者术后髋关节活动度以及HArris评分均显著高于未重建患者(P<0.05),见表1。
3讨论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关节功能的恢复影响因素较多,其中髋臼旋转中心恢复以及股骨偏心距重建近年来逐渐引起学者的关注。术后股骨偏心距的重建,有助于外展肌肌力的恢复,从而帮助髋周软组织力量的平衡,增加了术后髋关节假体的稳定性,从而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而当偏心距过大或过小时,均可导致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早期失败,因此,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股骨偏心距具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3]。报道显示[4],与健侧比较,患侧重建偏心距小于1mm最为理想,但是实际操作中难以实现;而两者差距小于4mm则可明显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生给的发生,并且手术容易达到,因此本研究按照两者差异小于4mm作为股骨偏心距重建的标准。
在股骨偏心距重建中,偏心距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偏心距过小,可导致术后臀中肌松弛,从而引起臀中肌前负荷减少,容易导致肌肉收缩乏力;此外,偏心距过小,可导致股骨接近骨盆,容易导致髋关节发生碰撞,从而引起髋关节活动范围的减少,关节脱位的风险增高[5]。而偏心距过大,将导致股骨假体内侧弯曲应力集中,使得假体疲劳断裂的发生风险增高,同时容易发生假体的松动和下滑[6]。此外,患者术后早期髋外展以及屈伸角度的缩小,可能是导致患者术后早期发生疼痛的重要因素[7]。
本研究结果显示,股骨偏心距重建患者术后髋关节活动度以及HArris评分均显著高于未重建患者(P<0.05),同时股骨偏心距重建患者术后下肢不等长发生率明显低于未重建组(P<0.05)。与相关研究报道结果相似[8],股骨偏心距的适当重建可有效改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并减少术后下肢不等长发生。在重建股骨偏心距过程中,术前需进行合理的手术设计、选择合适的假体、适当保留股骨距长度,同时注意偏心距不应过度重建。
综上所述,对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尽可能重建髋关节结构和功能,恢复患者股骨偏心距可有助于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改善以及减少下肢不等长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张卓,雷青,陈松,等.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等长和外展偏心距的术中恢复方式[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5(2):184-187.
[2]范秋平,王波,季卫平,等.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横向偏心距重建策略的研究进展[J].中国骨伤,2016,29(2):192-196.
[3]王荣,李秀霞,高明暄,等.微创与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疗效对比的系统评价[J].中国骨伤,2016,29(2):172-178.
[4]聂志刚,彭昊,陈森,等.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偏心距与聚乙烯磨损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5(3):256-259.
[5]张祥伟(综述),陈世荣(审校).重建股骨偏心距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9):1317-1319.
[6]王贤芳.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关节偏心距重建对临床效果的影响[J].创伤外科杂志,2016,18(12):735-737.
[7]杨洋,周小小,王琦,等.骨盆倾斜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股骨偏心距影响的前瞻性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2015,44(7):128-131.
[8]蔡荣辉,李锐军.CT指导下全髋关节置换术对重建髋关节旋转中心及偏心距的作用[J].广东医学,2016,37(8):1173-1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