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鲁木齐温泉康复医院830017
摘要:目的:通过正确使用气压治疗仪器械,达到有效缓解痉挛症状。方法:将住院的偏瘫中枢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使用气压治疗仪,对照组按康复方法治疗。使用两组样本后检验结果是:观察组的临床症状明显好转,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使用肢体气压治疗仪可有效改善痉挛的症状。
关键词:(1)气压治疗仪(2)痉挛(3)偏瘫
痉挛是脑卒中患者引起的并发症,可使患者步态改变、平衡能力减弱、跌倒风险增加等现象,直接危及患者生命安全。肢体气压治疗对本体感觉刺激能使肌肉反映加快,增强肌肉的兴奋性,压缩关节可一过性提高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临床中我们使用间歇性气压治疗仪治疗痉挛疾病,脑卒中患者病症改善明显。气压治疗及其安全,简便,无痛苦,副作用小,越来越广泛的用于临床,特别在治疗偏瘫,截瘫疾病方面功效大为显著,我院康复科应用德国产数字渐增气压治疗仪辅助治疗瘫疾侧肢体痉挛下降,痉挛增高以及健反射亢进等表现,5年多来,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临床统计显示约80%—90%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痉挛。
近年来已有研究报道,肢体气压对下肢静脉曲张,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等发生的静脉水肿,脂性水肿,肢体静脉疾病的治疗的改善,但是,目前对于肢气压治疗脑卒中及背髓损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的疗效分析报道较少。现将我科应用气压治疗痉挛的效果报道如下: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入选标准;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康复医学科接受治疗90例脑卒中后肌痉挛住院接受康复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①诊断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度的脑卒中诊断标准为初次发作;②头颅CT或MRI显示责任病灶位于左侧或右侧基底核区;③存在痉挛性偏瘫,上下肢的MAS分级均大于2级;④签署知情同意书。
将上述符合标准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气压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脑卒中性质(脑血出或脑梗死),匹配偏瘫肢体,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AShworthScaleMAS)分值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可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气压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肢体气压治疗。治疗时平卧于床上,患者穿着一条棉制的长裤。对于外弹力绷带及穿弹力祙者要解除。治疗压力值缓慢由低到高,首次治疗时压力一般设定在20-40mmHg,压力的设定以患者不出现肢体疼痛及不适为宜。对于双侧肢体要治疗的患者,应先实行一侧肢体的治疗,避免两侧肢体同时加压,使收心血量骤增发生以外。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果发现头晕、头痛、胸闷、气短、心悸、面色改变等要立即停止治疗。治疗前向患者说明仪器的作用,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钟,4周为一个疗程,两个疗程结束后进行功能评定。
1.3常规康复训练
每次40min,每日2次,采用一对一治疗,专业的治疗师指导患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良肢位摆放,被动活动,神经促进技术应用,痉挛抑制训练,桥式训练,患侧负重训练,患侧肌力训练,体位训练,步态训练,站立平衡练习,平衡杆内行走,转身等。每周训练12次,4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4观察指标:
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即刻,4周,8周均对两组患者观察指标进行评估,改良的Ashworth分级法,所有研究者采用改良的Ashworth分级法,(modifiedAshworthscale,MAS)评定患侧上肢手下肢的痉挛情况,分别记录上肢手以及下肢各MAS一级和二级的例数及所占的比例。[5]
1.3.1改良巴氏指数评定:
所有研究者均采用改良的巴氏指数(ModifiedBarthelindex,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1.3.2
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别以下肢FMA(Fugl—MeyerAssessment)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进行评定。[4]
1.4统计学处理:
对原始数据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作为差异显著性的检验标准。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气压治疗痉挛的变化:
实验组治疗4周,8周后两组患者MAS评分均治疗前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4周,8周后肢体气压治疗MAS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见表二。
对照组治疗4周及8周后两组患者痉挛治疗前均减弱,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在治疗4周和8周后肢体气压治疗痉挛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见表三。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评分。
治疗4周及8周后两组患者下肢FMA评分及痉挛较治疗前均减弱,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在治疗4周和8周后气压治疗痉挛组下肢FMA评分及痉挛评分均对照组显著减弱,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见表四。
讨论:
气压治疗的治疗原理是依据流动力学原理,三级压力系统理论设计而成的,充气时相继从远心端开始,达到所需压力且保持一定的充盈状态,然后压力排除,经过30秒左右的时间歇,在开始一个新的空气循环过程。如此反复进行能够紧张肌肉痉挛放松,被动拉长,同时,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缓解僵直,强直肌肉,肌纤维拉紧后,轻易松弛或伸展。[1]且增加纤溶系统的活性,同时通过由远心端到近心端一次的充、放气的过程,将降低过强的肌肉痉挛,偏瘫患者早期使用气压治疗,是先进行运动疗法的康复治疗,促进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早日康复。[2-3]使之维持在适度水平是脑卒中后遗症康复治疗的重要内容之一。
痉挛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常见的功能问题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可以导致姿势异常,活动受限,并限制患者功能恢复,导致痉挛或挛缩,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训练,步行是下肢的的主要功能,步行能力低下是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主要问题,偏瘫患者是否具有良好的步行能力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尽快恢复步行能力是患者及家属最主要及迫切的康复目标。[6]
对于肌痉挛的治疗主要有保守治疗和外科干预,保守治疗通常包括被动伸展,主动运动,夹板固定,理疗,针灸,按摩,药物来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手术治疗痉挛是另一种治疗的选择,但可能导致各种潜在并发症,近年来国内外应用肢体气压缓解肌肉痉挛取得了不错的疗效。已广泛用于增强运动训练。
在本项研究中,我们通过MAS步态分析来评价肢体气压抗痉挛作用,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肢体气压治疗后,痉挛明显缓解,步态明显改善,我们还发现治疗8周后MAS评分较4周时明显降低,痉挛好转。治疗痉挛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逐渐改善。
研究表明,肢体气压对肌肉兴奋性的影响可导致痉挛状态的一过性升高,肢气压的抑制性影响可能有延迟性,会逐渐在减少肌肉的痉挛状态,从理论上讲,这种影响是长期的,会逐渐改善患者痉挛状态,在研究中,在肢体气压治疗后,步速、步长下肢FMA评分及BI明显好转,这有很大的临床意义,说明脑卒中后步态改善对于患者相关功能的恢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至关重要。
本研究提示,肢体气压可以降低痉挛,改善步行能力,提高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全身肢体气压耐受性好,患者未诉明显不适,可以用来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辅助治疗脑卒中后患者痉挛的治疗,然而,在这项研究中,有几个限制,首先,肢体气压减轻痉挛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阐明肢体气压缓解痉挛的机制,其次,肢体气压抗痉挛的持续时间及长期疗效也尚有待研究。
参考文献:
[1]肌肉链与板机点/[比]里克特,[德]享琴主编,[M]赵学军、傅志俭、宋文阁主译—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2]王宏图、黃东锋、刘鹏等,早期ATO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1):41-44
[3]冯小军、高晓东、脑卒中后肌痉挛的康复治疗进展[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杂志,2010.32(5):391-394
[4]于兑生、恽晓平编著《运动疗法与作业疗法》北京父华夏出版社,2002.12
[5]王茂斌、脑卒中的康复医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12-486
[6]燕铁斌、HUI-CHANCWY,经皮穴位电神经刺激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踝关节肌张力及协同收缩率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康复杂志,2007.29(1):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