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崇文中学265500
目前,导学案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广泛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中,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增进教学效果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让“导学案”介入课堂,是一种突破常规教学的实施方式,可解决教学操作难题,达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变传统的讲授式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甚至有“我会学”的探究性学习模式,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中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和组织者。教师授予学生的只是学习方法,在学生学习困难之时,能及时引导点拨,师生借助“导学案”进行有效的“教”与“学”,达到课堂教学真正有效,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这对于新课程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根据自身的教学体会,我觉得导学案在教学实践中既有促进语文教学的一面,也有不利于语文教学的一面。
一、使用导学案进行语文教学的优势
1.可使课堂教学的步骤、要求具体明确,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与传统的教学相比,采用导学案进行教学,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到展示解析、拓展延伸等每个步骤都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编排设计,各个环节都有明确的任务和要求,即使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在导学稿的“引领”下也可以完成学习的任务,使抽象的学习目标变得具体可感。这样,语文教学不再是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每一个学生都变成了学习的主角,提升了学生课前的学习主动性和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2.让“学”走在了“教”的前面。由于主观与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导致现在大多数学生都不会自己学习。拿到一篇文章,如果学生没有充分预习的话,单靠课堂45分钟,一来老师讲得十分吃力,二来学生的学习也未必有多大成效。导学案上,预习导学部分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精心设计的一系列的问题进行有目的的预习。
3.信息容量大,能够提供大量的有用信息。比如说作者、作品的简介,相关的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一些解题方法或技巧……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平时信息来源少、时间紧的问题,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调动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另外,语文这门学科,有些题目比较老化,导学案的使用可以使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编写导学案的过程中补充一些题型比较新的更符合时代精神、中考理念的题目,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答题能力。
二、使用导学案进行语文教学的弊端
当导学案这种模式推广使用后,在实际教学中,效果究竟如何呢?有时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1.导学案强调从预习到练习、作业合一,当堂完成。而学习的任务、方法在导学案上都一目了然,一些程度较好的学生往往不听老师的任务安排,以做完导学案上所有的习题为目标,为做题而做题,实际是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导学案的容量有限,问题都是预设好的,缺少了灵活性。
2.导学案进行教学在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同时,限制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师极具个性的激情讲解在传统教学中是最吸引学生的地方,而使用导学案后,由于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这种讲解是难得一见的。课堂虽不缺少热闹,但缺少一种激情。特别是千篇一律的导学案,扼杀了教师的个性,教师个人的自主性、独创性及教学风格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3.导学案也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导学案从预习导学到课堂助学再到课后的巩固延伸,都以固定的模式、固定的流程规定、限定了学生的学习——这篇课文你就得预习这些字词、这几个问题,课堂上你就得按这样的程序掌握这几个重点……这样的学习,更像是老师用一根无形的线拎着木偶般的学生在学习,与我们所倡导的“自助式学习”的理念根本是背道而驰。
4.预习的真实性与实效性难以保障。首先,导学案很难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可以说,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太骨感。导学案的设置与设计的出发点都是非常好的,但在具体实施上,学生读书只是向课本和教辅查找答案。没有思考的读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读书代替思考,导致读书和思考都浅尝辄止,另外容易造成“假知”。
5.导学案与多媒体之间的矛盾。在具体操作上,我一直在想,课堂上使用导学案的同时是否需要配套的课件?如果单用导学案,那我们不是就回到了没有多媒体的时代了?这肯定不行。一直以来,我觉得课堂上使用课件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课堂的专注程度,因为所有学生的目光都集中于一点,而且对于课堂上将要讲述的东西有一定的悬念。但随着导学案的出现,其中很多内容和课件完全一致,似乎又失去了它本身的价值,也让学生对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失去了好奇心。并且,一堂课上,学生左手导学案,右手课本,抬头有多媒体课件,还兼带板书,怎么能够顾得来呢?所以如何将导学案和课件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看来还需要不断研究、不断尝试。
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生气和不确定因素的,循环往复的教学模式不仅会销蚀学生听课的兴趣和耐性,还会消磨教师的教学热情和探究的灵感。不管是语文还是其他学科,不管今后导学案如何改进,或者说是否还存在,我们不断探索、思考和总结,出发点都是为了给学生创设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因此,我们不能把语文教学程序化。课堂不是机床,学生不应是被制成某种零件;课堂不是作坊,学生也不可以被塑造成某种样式;课堂不是流水线,学生更不是整齐划一的组装产品。
针对以上种种利与弊,有待于我们在以后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加以改进和提高,使导学案更贴近学生实际,还给学生本真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