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霞(解放军二五二医院神经外二科河北保定071000)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03-0155-02
婴儿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各种感觉已产生,这是婴儿最早也最先达到的心理过程,对饥饿、疼痛、尿布刺激等能表现出明显的不安。在感觉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了知觉,眼和手会协调动作及视觉的协调、双手动作和躯体动作也逐渐协调,并能做简单的对称动作等都反映了发育的特征。婴儿是没有语言表达能力的特殊群众,作为护理工作者应从心理与生理研究探索其规律,掌握其特征,并能及时发现婴儿的异常。
哭闹是婴儿的一种特定本能,也是婴儿表达要求或痛苦的一种方式,当婴儿受到饥饿、困乏、排尿、排便等内在的生理刺激或外界冷、热、湿、疼痛、痒、疾病及精神上的刺激时,都可能引起哭闹。
1生理性
当奶水不足、尿布潮湿、衣被过多或过少、体位不适、需排便或因抱哄等要求未能满足时,均可引起哭闹;有的婴儿在睡眠前哭闹,俗称“闹睡”,当大人们安排睡眠后可停止哭闹;有的夜间哭闹而白天多睡,则为日夜生活规律颠倒所致,当纠正后则正常。
2病理性
引起身体不适或疼痛的任何疾病均可导致小儿哭闹,且常为疾病首发表现。
2.1哭声低缓无力,伴有喂养不当或长期腹泻等病史,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皮下脂肪减少等,婴儿多为营养不良。
2.2哭声嘶哑,伴有体温升高、流涕、鼻塞等症状时应注意检查咽部,此时小儿常有咽部红肿,多为病毒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如病程超过5天,可继发细菌感染。
2.3哭时烦躁不安,尤其是在喂奶时更为严重,拒绝吸奶,伴有流口水,此种病变应注意检查口腔,如有溃疡或疱疹,多为口腔炎引起。
2.4哭闹经常发生在夜间,伴有烦躁、多汗、易惊等症状时要注意检查是否有方颅、肋骨串珠、手镯征、哈氏沟、“O”或“X”型腿,必要时可做X线检查,血钙及碱性鳞酶测定,以确定是否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2.5哭闹为阵发性,间隔期嗜睡,反复发作,伴有呕吐,果酱样血便,下肢呈蜷曲状态,这样的苦恼一般为肠套叠的特征,应仔细检查腹部并作B超确诊。
2.6哭声似尖叫,伴有高热、呕吐、甚至惊厥的婴儿要重点检查前囟是否饱满、隆起,有无病理反射和脑膜刺激征,必要时做腰椎穿刺检查或脑电图、头部CT片检查等,此种哭声常提示可能为脑膜炎、脑炎、新生儿颅内出血等。
3护理
3.1对于婴儿营养不良的护理应调整饮食,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向其家长介绍营养不良的常见原因及预防方法,指导其家长合理喂养,及时添加辅食。
3.2病毒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治疗上应以抗病毒为主,对症治疗,继发细菌感染,应使用抗生素综合治疗。护理上应让婴儿多饮水,如体温超过38.5℃给予温水擦浴进行物理降温,加强口腔护理可用蘸生理盐水的棉签清洁口腔。
3.3对于口腔炎的护理,应根据不同口腔炎作用应治疗,及时对症处理,护理时饮食以微温或凉的流质为宜,避免酸、咸、辣、热、硬等刺激性食物;在清洁口腔及局部涂药时动作一定要轻、快、准,以免使患儿疼痛加重。
3.4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护理中,应注意补充维生素D,增加富含维生素D及矿物质的食物,每日接受日光照射由10min开始渐延长至2h;按医嘱给予维生素D,在使用大剂量维生素D前2-3日用药后需按医嘱加服钙剂,以防发生抽搐。
3.5对于婴儿脑炎、脑膜炎的护理,应严密监测病儿体温变化,维持体温稳定,及时处理高热或低温状态;给予卧床休息,保持安静、少动、头肩抬高15~30°,遵医嘱给予适当降低颅内压药物;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供给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半流质饮食。若为新生儿颅内出血除以上问题须注意外,饮食上还应推迟开奶,待病情稳定后给予鼻饲或自主吸允。
婴儿的哭声只是疾病的一个象征,它可以指导护理者或医生有目的的改变护理方法,有针对性的让医生询问病史及思考问题,具体的诊断还是要通过对病史采集、体检、实验室检查及辅助综合分析之后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