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1医院急诊科湖北武汉430000)
【摘要】目的:探析规范院内护理转运流程应用于急诊科危重患者转运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2017年10月—2017年12月需要转运的危重症患者21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转运流程分组:常规组患者应用常规院内护理转运流程转运,规范组患者给予规范的院内护理转运流程转运,对比两组患者的转运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及家属满意度等。结果:管道滑脱/阻塞、血压下降、意外拔管、氧气供应不足和坠床发生率:规范组均低于常规组,P<0.05;猝死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患者及家属对转运护理的满意度:规范组为99.05%,常规组为90.48%,P<0.05。结论:规范院内护理转运流程,掐灭安全隐患,保证转运的安全,在急诊科危重患者转运中应用安全可靠。
【关键词】院内护理转运流程;规范化;急诊科;危重症;不良事件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0-0247-02
院内转运是患者因治疗的需要需要在医院内各个科室之间进行必要的转运过程,其中急诊科危重症患者的转运往往是为了进一步诊断或更有效的治疗,而转运过程中的仪器设备、环境变化、人员等因素都会增加转运风险[1-2]。为此,我院就目前的院内护理转运流程进行规范化优化处理,结合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等理念,规范转运流程,保证了转运的安全,现进行对照分析,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科2017年10月—2017年12月需进行转运的危重症患者210例为对象,患者因病情需求需进行急诊手术、转运到专科病房、转运进行CT等影像学检查等。根据转运流程分组:常规组患者105例,男65例,女40例,年龄29~72岁,平均(48.6±14.4)岁;脑外伤27例,外伤致失血性休克2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17例,车祸群体伤41例。规范组患者105例,男68例,女37例,年龄26~76岁,平均(49.0±14.7)岁;脑外伤30例,外伤致失血性休克2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14例,车祸群体伤39例。对比两组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院内护理转运流程转运,也即在转运前电话通知转入科室,准备好急救物品,护士和护工负责按照转运的常规进行院内转运。规范组患者采用规范后的院内护理转运流程转运:(1)人员要求。负责转运的护士、护工都具备独立工作、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接受专业的基础抢救技术培训,能熟练掌握除颤仪、无创气道建立等技术,且责任心强。对于病情危重的患者,必要时增加1名医生协同配合转运。(2)潜在失效模式分析。针对目前的转运流程,从转运医嘱、电话通知、患者评估、转运前准备、转运途中、科间交接这6个流程中进行分析,讨论分析每个步骤中存在的潜在失效模式,分析失效原因以及失效后的影响。(3)确定失效模式。根据NCPS的严重度评估原则以及发生率评估准则,对每个步骤的危急值计算,并根据严重度进一步分析,确定危急值为8分以上的失效模式为需要改善的措施。(4)规范转运流程。①转运前的流程。转运前的准备工作,护士动作熟练、有条不紊,在出科前再次精确测量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检查管道是否通畅、是否固定牢靠,携带仪器电量是否充足;记录药液余量;清空导尿袋;检查便携式氧气瓶的余气量;准备急救箱,检查急救药品、物品准备是否齐全;检查转运工具,如床、平车等的功能是否正常;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宣教,给意识不清、烦躁的患者加约束带保护和床护栏,适当使用镇静剂,保障转运安全。②转运途中的流程。转运途中匀速前行,保持患者头部在前、上下坡时保持头高足低位;转运途中记录患者的体温、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当病情变化时及时停下做好急救处理和记录。如转运途中突发心跳呼吸骤停,立刻就地抢救,并呼叫附近医生协助。③科间交接流程。将患者送到目的地后,护送人员与交接病区或手术室的接诊护士一起将患者移至病床,按顺序在床旁交接,包括患者的诊断、意识、瞳孔、生命体征、氧流量、管道、引流液、特殊用药、皮肤状况等,最后一一核对完整准确。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转运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及家属对转运护理的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8.0软件检验数据,计数数据对比行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见表1所示可知,规范组患者的管道滑脱/阻塞、血压下降、意外拔管、氧气供应不足和坠床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的猝死率差异不明显,P>0.05;常规组中2例猝死患者是因检查途中病情突变猝死。两组患者及家属对转运护理的满意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两组转运中不良事件发生率
注:*为两组之间比较χ2=7.771,P=0.005<0.05.
3.讨论
急诊科危重症患者的院内转运并不是简单的运送过程,其是患者抢救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集监护、治疗、护理于一体的连续过程,风险高,而风险与检测设备、急救药品、环境变化、医护人员能力等有关[3]。本研究结果显示:规范组的转运途中多种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且患者及家属对转运护理的满意度高于常规组。我院在常规院内护理转运流程的基础上,在HFMEA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分析转运流程中的失效模式,以及失效后果,拟定改善计划,去除或是最大限度的降低失效模式发生的概率和产生的影响,优化院内护理专业流程,减少转运途中不良事件发生[4-5]。
综上所述,规范化院内护理转运流程,做好急诊科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准备工作,医护人员团结协作,严格依照规范化流程转运,保证患者转运的安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文红,赵树娟,孙晔,等.急诊科患者院内转运专职护士岗位设置效果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9):1087-1090.
[2]余新颖,张妙冉,杨霞,等.SBAR模式转运交接单在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15):1366-1368.
[3]裘文娟,陈肖敏,俞永美,等.安全转运程序管理在院内危重患者转运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1):58-61.
[4]丁万红,夏海鸥,徐春芳,等.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流程的建立和应用评价[J].护理学杂志,2016,31(21):51-55.
[5]刘云.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急诊手术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06):11-13.